徐则臣笔下的“北京”与“都市边缘人”形象

2017-08-04 17:28顾彦秋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徐则臣城市化北京

顾彦秋

摘要:徐则臣笔下的“北京”展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初外地人来北京打拼的生活图景。作家所写的以假证制造者为主体的“都市边缘人”的故事包含许多复杂含义,在此可以看到“城与乡”的对立、人在现代社会中精神世界的改变、对现代社会的丑陋阴暗面的讽刺批判等内容。徐则臣的北京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探讨城市与人的关系,它与这个时代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徐则臣;北京;都市边缘人;城市化

长篇小说《新北京I:天上人间》是徐则臣写北京的代表作,由上部《啊,北京》、下部《我们在北京相遇》、旁部《天上人间》和题解《伪证制造者》四部中篇连缀而成。作者采用类似古典小说的说故事手法,在不断变换的叙述者中,边红旗,穆鱼,孟一明,沙袖,周子平和陈子午等人物一个接一个出场,他们的故事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随着故事的讲述,作家完成了以假证制造者为主体的“都市边缘人”群像式的描绘,异乡人眼中北京的面目也逐渐清晰。

一、徐则臣笔下的“北京”意象

徐则臣所写的北京是局部的北京,更是边缘的北京。在这里,到处是阴暗的地下宾馆,拥挤的出租屋,车站、小饭馆、过街天桥,甚至公安局和监狱。这里活跃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考研大军、农民工、假证制造者和盗版碟贩卖者,还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乞讨者和拾荒者。这是外地人聚居的北京,这样的北京荒凉灰暗、破败嘈杂。

在作者笔下,有关北京的意象和记忆往往是灰色的。在《跑步穿过中关村》中,徐则臣以“沙尘暴”作为文本的核心意象来书写北京。故事一开始,因卖假证被拘留的主人公敦煌刚走出监狱便遭遇一片沙尘:“细密的沙尘冲进鼻子、眼睛和嘴里……天上迷迷蒙蒙一片黄尘……”①此后,“沙尘暴”反复出现。敦煌从北京的天桥向远处望去,沙尘暴过后的居民区和街道“一夜之间变成了单纯的土黄色”,“落了土的房屋和街道看上去更像一片陈旧的废墟,安宁,死气沉沉”。②这样的处理之下,北京时刻以黄沙漫天、满布灰尘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徐则臣在其小说中从不讳言北京的排外,暂住证、户口、普通话等都成为了横亘在外地人与北京之间的一道道无法跨越的障碍。外地人来京打工必须要有暂住证,办证流程复杂,需要的材料也不容易拿到(房东的产权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在《啊,北京》中,边红旗刚入京时因没有暂住证找工作四处碰壁,最后只能去蹬三轮;《天上人间》中的子午在经历了一番折腾终于办好证后“拿到手就扔到地上,连着踩了十几脚才拿起来装进口袋”,③这一细节表现出的是外乡人在北京的卑微与无奈。

方言与口音让小说主人公们在一片纯正的京腔中格格不入。因为东北口音,她在书店工作时被顾客嘲笑,被领导批评,去菜场买菜被卖菜大妈欺负,一听她说话就提价。因此沙袖严禁自己的男朋友孟一明说普通话,“偏偏在香野地张嘴就地瓜味的孟一明,到了北京一开口就像穿了西装,跟个正儿八经的北京人似的。让沙袖觉得这地方真是离她很远。”④与此同时,说话带“京味儿”也成为了那些在北京比较能混得开的人所具备的首要特长,比如《天上人间》里的子午,“一个月他的舌头就学会拐弯了,能跟老北京一样‘儿、儿和‘丫、丫了”;⑤《伪证制造者》里的姑父普通话说得也比“我”这个大学生要好得多。有时候北京人的京腔在外地人听来分外刺耳,在《天上人间》中,周子平为救子午强行要求下车时他听到女售票员骂了一句:“什么人呢,丫就一傻逼!”,“北京人骂这话听起来特别刻薄”,⑥在徐則臣笔下,北京人身上的那种无形的优越与刻薄也在这一声声的腔调中变得形象具体了。

二、以假证制造者为主体的“都市边缘人”

徐则臣用“都市边缘人”来形容他笔下的这一群以假证制造者为主体的小说人物。这群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他们或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或拥有异于常人的禀赋,他们怀揣着理想激情来到北京,立志大干一场,态度极其诚恳,然而却四处受挫,被迫进入假证行当。“他们是这个社会旁逸斜出的那一部分,歪歪扭扭地在一边独自生长”,⑦他们像一只蚂蚁,也像沙尘暴来临时的一粒沙子,数量庞大,体积渺小,力量薄弱,在浩瀚无边的都市中背负着生存的压力,寻寻觅觅,只为了最初的那份执念。

奔跑,是假证制造者们的日常生活姿态。边红旗,陈子午,周子平和姑父,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许多次玩儿命的奔跑。除了逃跑,“奔跑”更具一种仪式感。边红旗带着奔跑的激情在“非典”期间买了辆自行车从北京一路骑回了苏北小镇;在《跑步穿过中关村》中,“奔跑”成为文本的核心意象,敦煌的自行车被盗,他用双腿跑北京给客人送碟,意气风发。将一切有关现代的元素抛除,作家让这群假证制造者用最原始的生命姿态混迹都市,生生不息,焕发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

嗜麻辣是这群都市边缘人共同的饮食习惯。“水煮鱼”作为北京的经典菜式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水煮鱼麻辣鲜香的滋味让边红旗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以至于回到家乡后一想到北京的水煮鱼就一刻不停地要赶回来。在小说中,麻辣滋味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刺激着边红旗们的味蕾,也刺激着他们的大脑中枢神经,让他们在饱经挫折之后一次次恢复力量,继续在北京漂泊。子午因打人事件受到惊吓吃不下饭,周子平用麻辣食品拯救了他的味觉,也是在嗜辣之后,子午开始不再胆小怯懦,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重的江湖气。除了食物本身的麻辣滋味,小饭馆中的水煮鱼、简易火锅与街边的烤串这样的就餐方式亲切、平等、快意,它带来一种生活的热闹与温暖,将都市边缘人长久的孤独与自卑一扫而空。

无论是兜售假证还是贩卖盗版碟都不是一个光彩的职业,但作家却从不用惯常的伦理道德去臧否人物,他赞赏并羡慕这些人快意洒脱的人生态度以及那种未被规训的恣意鲜活的生命力。在作家笔下,他们是都市街头醉心于抒情的行吟诗人,别具一种浪漫气息;他们怀有一种侠义情怀,与现代社会的冷漠疏离大相径庭;他们信奉坚持的“盗亦有道”与那些假证购买者的不择手段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与波德莱尔笔下巴黎街头的波西米亚人惊人相似,在都市的角落里窥视着现代化社会中藏污纳垢、复杂离奇的世相。endprint

三、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之于人的意义何在

“城市与人的关系”是徐则臣北京系列小说始终在探讨的中心议题。在中国社会近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流动的大都市、首都、文化政治中心、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方向和目标、全球化里的大驿站大旅馆”,⑧北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让人看不明白了。像边红旗这样的外来者,他们与北京的关系常常一言难尽。这群人希望通过一些努力与这座城市建立联系,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寄托,结果却发现根本無法把控生活的走向,只能像浮萍一般在都市漩涡中随波逐流。

在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年轻人选择从乡镇来到都市,他们既是“都市边缘人”,也是“城市异乡者”,回不去的故乡与留不下的城市成为两种别样的情愫在他们内心深处滋长,他们始终悬浮在“离乡”和“弃城”的路上,无法落地生根。人是情感动物,无论置身何处都希望找寻到一份认同与归属,然而城市给外来者带来的正是无法认同。首先是身份上的无法认同。背负着外来者的身份,他们与都市的关系无凭无据。当边红旗的自行车被扣后,“他觉得脚底下空了,整个人悬浮在了北京的半空里,上不能顶天,下不能立地。唯一能和北京发生关系的凭证丢了,他第一次发现北京实际上一直都不认识自己,他是北京的陌生人,局外人。”⑨他们既没有户口,讲话也没有京味儿,他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抒情排遣身份的焦虑,保持当初来京时的理想与激情。无论是边红旗爬到天桥上发出“啊,北京!”的诗意叫喊,还是子午用签字笔在街道墙面角落写下的那些寂寞的句子,所凸显的都是身份无法认同的“城市异乡人”对于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

其次是情感上的无法认同。《我们在北京相遇》中的沙袖,《跑步穿过中关村》中的夏小容,《耶路撒冷》中的舒袖等等,徐则臣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她们都是为了追随自己的男友才来到北京,她们没有男性对于都市的那种野心与想象,对于北京她们怀有的是不理解甚至厌恶,在北京她们无法获得情感认同。夏小容一直以来的愿望是和旷山回到小城过男耕女织的生活,沙袖身在北京却始终怀念着当初自己独自一人在香野地的日子,在北京出租屋里无所事事的烦闷感让她压抑,男友孟一明的丝毫变化都能让她心生不安,失去理智。情感上无所归依的女性选择与其他男性发生关系来释放自我,如夏小容和敦煌,沙袖和边红旗。北京很大,大到能够包罗各色人等和所有怪念头,北京又很小,小到容纳不下一个姑娘简单的爱情。徐则臣用女性扭曲病态的情感状态来表现都市外来者情感上的无法认同。

注释:

①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第1页。

②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第51页。

③徐则臣:《新北京I:天上人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209页。

④徐则臣:《新北京I:天上人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114页。

⑤徐则臣:《新北京I:天上人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179页。

⑥徐则臣:《新北京I:天上人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217页。

⑦徐则臣:《跑步穿过中关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第11月第1版,第134页。

⑧徐则臣:《新北京I:天上人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302页。

⑨徐则臣:《新北京I:天上人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徐则臣.新北京I:天上人间[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2]徐则臣.跑出穿过中关村[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4]徐则臣,邓如冰.徐则臣:城市是我小说的重要主人公[J].西湖,2013年12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徐则臣城市化北京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北京,北京
雕塑的城市化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