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边缘的自由

2017-08-04 17:27涂文萍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沈从文

涂文萍

摘要: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思潮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凸显。自由主义文学中所蕴含的超政治功利色彩,重视人性挖掘以及艺术审美特性却是其共同指向,并成为自由主义作家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旨归。沈从文试图建构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坚持独立人格,秉持自由主义的文学思想,以自身实践彰显了个人的自由主义理想。

关键词: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沈从文;文学创作;文学主张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他的创作中,是否无意识间接受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又是以怎样的姿态影响了沈从文的文学创作?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与沈从文文学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值得被进一步予以厘清、追认。

一、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的,与社会的经济变革和人们的精神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潮流。就自由主义文学思潮而言,它与同时期其他文学思潮相对立而存在,相比较而凸显。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倡导革命文学的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利用无产阶级理论向鲁迅、矛盾、梁实秋为代表的新月社展开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新月社同人大都持自由主义态度,关注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坚持从文学本身思考文学问题,要求文学的纯粹和健康,与革命文学理论主张形成对抗。自由主义思想开始更为明显地借助文学进行表达。伴随着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强化,30年代文学独立空间受到极大挤压。左翼阵营的舆论和批评,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等因素,限制了“文学自由”,文学的独立品格受损。在这种语境中,一些坚持文学自由发展品性的作家及批评家主动发声,形成了一股要求“文艺自由”的理论诉求,从而引发了关于“文艺(文学)自由”问题的一系列论争。在批判、论争的过程中,这些具有相同文艺观念、文学倾向的作家逐渐集结,从而凸显了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相对于20年代,这一历史情境中对自由主义的张扬开始更为自觉。

在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定义上,刘川鄂首先给予了解释:“所谓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大体是指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出现的那些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文学观念影响的独立作家和松散组合的文学派别,他们创作的那些具有较浓厚的超政治超功利色彩,专注于人性探索和审美创造成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现象”。[1]尽管对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定义众说纷纭,尽管定义的阐发基于不同的价值本位,但自由主义文学中所蕴含的超政治功利色彩,重视人性挖掘以及艺术审美特性却是其共同指向,并成为自由主义作家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旨归。自由主义思想对创作自由的追寻,对自由文学观念表达的期许不应被误读。借助具体作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创作,或许可深入到历史现场,进而探析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影踪。

二、沈从文的“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中一直被看作游离于主潮之外的“异端”。试图建构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的沈从文,坚持独立人格,秉持自由主义的文学思想,以自身实践彰显了个人的自由主义理想。

(一)文学创作:人性

人性论是自由主义文学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关键性语词,沈从文以自己坚实的文学创作对这一文艺观进行践行,建构人的世界。

写作是强力意志的最为怪诞的一种翻版。[2]沈从文的意志在写作中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于两大类别:湘西题材和都市题材。在对笔下湘西世界的建构过程中,沈从文着重挖掘人性之本,倾心于表现人性的至纯、至美。那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诗意地栖居于沈从文的文字里,延伸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人性的另一种解读。在《边城》中,翠翠的等待里是情爱的酸涩更是纯美人性的自然流淌;在《萧萧》中,透過落后民俗——沉潭、童养媳等,沈从文消解了人性之恶,反观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恒久不变的内质;在《丈夫》中,丈夫人性的觉醒借助另类的生存方式得以表达;在《湘行散记》中,优美的自然风光牵引出野性之美。除此之外,沈从文作品中对人性中性爱欲望的独特观照,也一同彰显了他独异的人性观。《雨后》、《阿黑小史》书写的“神圣的游戏”——性爱,表现了一种不受羁绊压抑的自然生理意义上的“性满足”。这是对人本性中自然生理欲求的大胆袒露和张扬,原始生命原力自蓬勃的性爱形式无所拘束。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倡导的是一种不违背自然天性的人生形式,甚至是对集“神”、“爱”、“美”为一体的“神性”的向往。

反观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创作,对人性的审视里更多的是批判和鄙夷。《有学问的人》中刺穿了虚伪的人的面具,暧昧的情欲气息充斥着都市空间;《八骏图》将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教授们拉下神坛,着重凸显了道德包裹下的人的真实欲求;《绅士的太太》映照出被异化、分裂、扭曲变形的人的魂灵。

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寄希望于湘西等原始生命的纯净,野性原力的雄壮,批驳都市社会的鄙俗与虚伪、猥琐与无力,在乡村与都市之间自由穿梭,肆意表达性灵的自由,专注文学的审美品格,呼唤文学对人性的开掘,沈从文在这条路上走得长远而稳健。

(二)文学主张:独立性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了沈从文独立人格的形成。如果说人性观是沈从文基于个人人生体验加之文学思潮影响下的文学取向,那么要求文学独立性的主张则更为全面而直接地体现了沈从文的价值追求。

艾青曾说:“作家除了自由写作之外,不要求其它的特权。”[3]艾青的这份自白,恰切地说出了作家对自由书写的执着追寻。30年代的沈从文不遗余力地“发声”,表达自己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呼吁书写的自由。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发表《文学者的态度》阐发自己的文学观。文章提倡作家要有严肃认真的文学态度和真诚的社会良心,同时批评了文坛上商业化的不良风气和部分文学家“玩票白相”的现象,这引起了“京派”与“海派”间的论争,随后,革命文学家也进行了一系列反击。苏汉代表上海的作家发表《文人在上海》对沈从文的观点进行了反驳。鲁迅也发表《“京派”与“海派”》一文对双方都进行了批评。1936年10月,沈从文又发表了《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他认为“差不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作家受制于时代而忽视了艺术,从而提出要开展一种“反差不多运动”。之后,他又发表《一封信》说:“我认为一个政治组织不妨利用文学作它争夺‘政权的工具,但是一个作家却不必需跟着一个政策奔跑。……他若跟着‘政策跑,他似乎太忙一点,来不及制作什么有永久性的作品。”

知道如何善用语言,知道何时以语言介入,是知识分子行动的两个必要特色。[4]语言,是知识分子的工具,沈从文的几篇文章不断引发争论甚至驳斥,他的持续发声却真正表现了一个具有独立写作品格和独立文学观念的知识分子的秉性,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主张,其目的在于争取自由书写的权力和空间,尽管不合时宜,但其对文学审美性质的强调却在争论中保存了文学的另一种风貌。

三、小结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又在特殊的情境中落幕,在共时的视角上考察,边缘性始终是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底色。沈从文的文学创作顺从了自己内心对文学的追寻和召唤,以自由主义的名义抒写人,以自由主义的名义阐发文学主张,不仅在理论建构,而且在创作实践上都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行走在文学边缘的沈从文坚守着未受侵染的文学之纯美。

参考文献:

[1]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J].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03):181.

[2][捷]米兰·昆德拉著,孟湄译.小说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92:127.

[3]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N].解放日报,1942-3-11(100).

[4][美]爱德华·W·萨义德,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2:23.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沈从文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沈从文曾言必自称“老子”,后因见到一“宝书”,才知道了自己的肤浅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距离”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电影与文学创作间的互文研究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