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敬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德育在语文学科中要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无痕渗透的方法进行。
关键词 语文学科 德育渗透 相辅相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5-0049-02
教育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语文教学自然也不能忽视这一点。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发挥语文教学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我认为德育在语文学科中要运用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无痕渗透的方法进行。
一、钻研教材,德育“无痕”地寄寓教学内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项工作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例如《白杨》一课,德育意识隐含于教学内容之中,不外显、不张扬,就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言语对话中流露着,两者紧密得那么天衣无缝、不露痕迹。课文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叙述性的描述,怎么不让人想到边疆建设者们那种“献身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怎么不唤起小学生长大后建设西部、繁荣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这是德育寄寓教学之中的结果,而且显得那么“无痕”,那么自然。
二、课堂渗透,德育“无痕”地实现水到渠成
(一)导语引入中渗透。这是课始环节,也是启动情趣的环节,如果抓不住这个环节,整堂课将会逊色不少,德育的价值显得较大缺损。
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设计导语时,我采用谈话法简介时代背景:圆明园是当时世界最精美壮观的园林,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然后采用质疑法:同学们看了课题是《圆明园的毁灭》,惋惜之余,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圆明园怎样毁灭的?为什么会毁灭?这些问题,将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恨,再酌情渗透近代现代史教育,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落后、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在朗读讲解中渗透。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
(三)在拓展延伸中渗透。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的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德育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如学习《小姗迪》这一课后,学生对小姗迪的悲惨生活很同情。我趁热打铁地说:“如果小姗迪生活在今天,我们该怎样做?”学生发言积极,各抒己见。对姗迪的同情,对沙皇社会的憎恨。学生爱憎分明。此外,还让学生结合生活现实,召开辩论赛、小作文、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现和抨击社会不良现象,学习和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在其中受到深刻的道德和理性教育。
三、明理提升,德育“无痕”地内化个人品行
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这只是思想教育的第一步,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用这种认识能力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知行统一,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但指导学生知行的转化,教师的导向十分关键。
例如,在教学《別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二十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所表达的心情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亲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然后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素质培养,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教师应有强烈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意识。“造就一代新人”的责任感必将促使我们去发现、去总结因“文”而施的各种方法,让学生因“文”悟道,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达到“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