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摘要】为了评估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以此为依据找到提高和完善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英国学者Byram等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下设计问卷,对大庆市三所高校中的二十名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仅处在中等水平,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均衡分布。他们的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在后一项上相对薄弱。通过SPSS软件分析数据表明,受试者的不同背景因素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对高校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丰富和补充了对教师这一特殊人群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实践中,此研究结果可对今后的英语课堂教学和英语师资培训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师 跨文化能力 调查
一、研究背景
在今天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个人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存在着文化差异甚至文化沟壑。增加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活动,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在全球和国内环境有目共睹。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缩短文化距离,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解读
随着跨文化交流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普遍,“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在语言学研究和其他相关领域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学生或社会各界有各种跨文化需求的人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如跨国公司人员、导游、涉外工作者等等,而对于教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任务的承担者,却鲜有人关注,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匮乏。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自从霍尔在1959年提到跨文化之间的人类学,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演变成一个复杂的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过去几十年我们见证了跨文化交际研究戏剧性的增长。这表现在:从理论研究方面看,随着社会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被纳入高校外语教学水平评估和大学英语新教学大纲的内容之中,所以开展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定量方法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二十五名来自黑龙江省大庆市三所高校的具有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的专业和非专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调查。问卷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层面,它们分别代表跨文化交际动机、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答案设计采用莱克特五级量表,其形式是从“非常同意/我经常这样”到“非常不同意/我从不这样”。
四、研究结果分析
测试数据采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有关跨文化的研究沟通能力,其方法或评价从研究者更多的关注,这主要是邓炎昌,Gudykunst,鲁本,怀斯曼,Spitzberg。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仅处在中等水平,且在情感、认知和行为层面表现出不均衡分布。他们的交际技能和跨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尤其在后一项上相对薄弱。近年来学生大大强调,这影响了在中国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方向。因此,高校英语教师亟待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及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提高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在于增加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其中又以社会规范、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方面的知识为重。
2.大学英语教师的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力的保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受试者的不同背景因素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性别、学历、职称、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无论是在各个测试层面还是整个跨文化交际能力上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结果出人意料。从表面上看,上述结果似乎与我们的假设背道而驰,但是如果将其放到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即中国英语教育存在着内容结构上的缺陷,因其只注重语言结构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关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述现象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由于教学体系中没有跨文化部分内容,同时在教学大纲中又不要求教师传授相关知识,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一个人学习的时间越长(学历),授课时间越长(职称),以及用英语授课的时间越久(授课对象),其能力的增长不外乎就是掌握了更多的词汇,更精通的语法知识,以及更精于课堂知识的传授。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方式为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因此,老师应该负责开发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毫无疑问,这方面的知识积累有助于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因为它是一切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但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学历、职称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并未对受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肯定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它依然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保持现有教育特色的同时,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内容的传授以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并在教材设计、教学大纲以及各类英语等级考试方面添加这部分内容。
(2)跨文化交际经历对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各个层面上产生了显著影响,经常与外国人交往的受试者的得分远高于对照组。鉴于受试者具备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与外国人交往的频率就成為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
(3)建立校际交流,派高校教师到目的语国家接触外国文化,直接体验(Immersion)目的语的民族文化,参与该文化,以达到用目的语的文化来评价跨文化交流心理感受的程度。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和沿海发达地区已取得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
(4)让多数高校外语教师直接到目的语国家进修学习是不现实的,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主动地接触目的语文化,如利用原声影院、卫星电视节目来增加对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感性认识。再者,鼓励高校教师阅读大量有关文化方面的书籍,文学书籍是一个社会的全景图,是社会生活的万花筒,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教师们也可以增加有关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
(5)问卷结果分析还显示,年龄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低年龄层(≤29)受试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上的明显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英语教学改革,导致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在内容、方法等各方面与对照组存在显著的不同。这说明已经实施的英语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效。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距离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强和深入英语教学改革,将跨文化知识内容贯穿到教材设计、教学大纲以及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中。在现阶段,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师队伍,应为各个层次的教师举办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五、结论
当前,黑龙江省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均水平还比较低。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性别差异、与外国人接触的亲密程度、与外国人接触时间的长短、是否有出国经历、是否接受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等因素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影响;第二,文化程度高低和在高校教学年限长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显著影响;第三,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及对外国人形象的思维定势阻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第四,黑龙江英语教师跨文化敏感度较高,愿意向外国人提供帮助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第五,曾经参加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或课程、与外国人关系亲密或接触时间长的英语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民族中心主义维度表现尤为突出,这些教师在实际交流中更为积极、自信。
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希望能够引起语言学及英语教学界对高校英语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跨文化交际能力足够的重视,在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同时对包括英语教学改革及英语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实踐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Chen G M.&Starosta,W.J.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1997,(1).
[3]Hammerly,Sythesi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Blaine,Washington,1982.
[4]Nostrand,L.The “Emergent model”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France Contemporary[M].French Civilization.1978.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本文系2016年度黑龙江省外语教育学术交流基地科研项目“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能力调查研究(项目编号T201603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