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释名考证

2017-08-04 02:25葛成成陈桂花郑夏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6期
关键词:考证山药中药

葛成成++++++陈桂花++++++郑夏静++++++庄锦源++++++陈樱文

[摘要] 为给中药学习者提供更多认知中药的角度,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提高学习中药的兴趣。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研究法,通过参考《本草纲目》、《释名》等书籍,以及报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对山药各种称谓的释名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其得名主要因颜色、方言、谐音、假借、产地、生长环境、生长形态、质地、避讳等因素相关,含义各异。

[关键词] 山药;中药;考证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6(a)-0071-03

Textual research of common yam rhizome's name

GE Chengcheng1 CHEN Guihua2 ZHENG Xiajing3 ZHUANG Jinyuan4 CHEN Yingwen2

1.The Fourth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School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3.School of Nurs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4.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understand more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crease interest of learn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analytical research method, studies common yam rhizome's name, through referring to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Shi Ming, and newspapers, thesis,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me after color, homophonic, place of production, growth environment, form, texture, taboo, and so on.

[Key words] Common yam rhizom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extual research

山藥是薯蓣科植物薯蓣的根茎,为多年生的缠绕藤本植物,其食用部分是地下肉质块茎。它既是一味补益性中药,又是一种日常佳蔬,因其卓越的药用保健功效以及糯香可口的风味而深得世人的喜爱。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将其列为“上品”药材,认为其“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1]”。《本草纲目》言其可“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2]”。中医认为,山药性味甘、平,入脾、肺、肾经,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之功[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辅助说明》,其正名记为“山药”[4]。然,其异名甚多,本文就其各种称谓的由来及含义进行探讨。

1 山药的各种称谓

除正名为“山药”、原名为“藷藇”以外,山药还有白苕[5]、白药子[6]、佛掌薯[5]、怀山药[5]、淮山药[7]、家山药[8]、九黄姜[9]、毛面薯[8]、山板薯[10]、山薯[11]、山薯蓣[12]、山羊[13]、山芋[1]、山蓣[14]、山藷[11]、扇子薯[15]、蛇芋[9]、生薯药[16]、口藇[17]、储與[17]、署预[18]、署豫[1]、薯药[19]、薯藇[2]、薯蓣[1]、天公掌[19]、土薯[20]、土藷[21]、修脆[13]、延草[9]、野山豆[22]、玉杵[19]、玉延[13]、诸署[13]、诸薯[9]、藷[18]、竹根薯[8]、竹蒿薯[8]、光山药[23]、零余子[24]等几十个异名。

2 山药原名释名考证

山药的原名“藷藇”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曰:“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1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藷(音shǔ),蔗也。从艸,諸聲,章鱼切。”段玉裁注:“象其形也[25]。”对于“諸”,《新华字典》曰:“諸(音zhū),常义是‘众[26]。”如,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曰:“諸郡县苦秦吏[27]。”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曰:“‘藷与‘藷同。”又曰:“今之山药也,根大,故谓之‘藷藇,‘藷藇之言‘储與也[17]。”《学生古汉语实用词典》曰:“储(音chǔ),有存、蓄、攒等意[28]。”同时,“藷”为“薯”的异体字[29]。《汉字图解字典》曰:“薯,形声字。艸表意,其古文字形体像草,表示薯是草本类植物;署表声,署指官署,有‘大意,表示薯类植物的地下块根肥大[30]。”如,东汉张揖《广雅·玉篇》曰:“藷藇,署預也[31]。”因此,藷藇和蔗生长之形相似,“藷”乃形容山药根之大。

藇(音yù),从草,與声。《学生古汉语实用词典》记载,“與”为“与”的繁体字,包含参加、干预、表示惊疑等意[28]。同时,《神农本草经》云薯蓣:“一名山芋[1]。”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曰:“根中白,皮黄,类芋[17]。”山药的异名中不乏“芋”字。《说文解字文白对照译述》对“芋”的注解为:“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芋也。”并认为“芋”好像喊“吁”,“吁”乃吃惊的叫声,“故曰骇人”[33]。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指出:“芋音‘吁,疑怪貌[2]。”这与“與”包含表示惊疑之意不谋而合,山药从草,故为“藇”。

综上所述,山药原名“藷藇”应为“根好大啊!”之意。

3 山药异名释名考证

山药异名众多,其“成名之路”颇为坎坷,据考究,主要与以下七种因素相关。

3.1 颜色

“白”言山药之肉色,其既可为菜蔬,又可作药用,因此,有白药子、白苕等名号。“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艸也。从艸,召声[25]”。《学生古汉语实用词典》曰:“‘召意为“先导。‘苕为‘先导艸,本义为新春最先萌芽冒头的植物[28]。”这与山药秋末收藏,初春播种的规律相吻合[32]。北宋·陆游《蔬食》诗云:“陌上烟苕谁采采,墙阴风叶正离离。”

3.2 方言、谐音、假借

《山海经》郭璞注:“今江南单呼为‘藷,音储,语有轻重耳[18]。”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曰:“藷藇之言‘储與也[17]。”北宋苏轼《闻子由瘦》诗云:“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由于方言、谐音、假借等因素,故而“藷”演变成为“■”“储”“署”“薯”等字,“藇”演变成为“芋”“预”“豫”“蓣”等字。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云:“文字不一,或同音假借,或音近字变[34]。”因此,有藷藇、储與、署预、署豫、署芋、薯药、薯藇、薯蓣、生薯药等名号。

3.3 产地

山药为常用中药,习惯认为河南产者品质最佳,由于各县产品多集中于沁阳县(旧称怀庆府),故有怀山药之称。《汉字图解字典》曰:“淮,水名,本义淮河,源于河南,流经安徽入江苏[30]。”在我国,山药的原产地就在江苏、安徽一带,也只有那里产出的山药才能被称为淮山药,简称淮山。因此,有怀山药、淮山药等名号,世人常将怀山药、淮山药相混淆。

3.4 生长环境

《神农本草经》云薯蓣:“生嵩高山谷[1]。”种植山药,以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佳。“山”“土”形容山药生长环境。因此,有家山药、山薯、山薯蓣、山芋、山蓣、山藷、野山豆、怀山药、淮山药、土薯、土藷等名号。栽种者称家山药,野生者称野山药。对于“山羊”称谓,可能是山药与羊蹄相似,因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引郭璞注《山海经》云:“根似羊蹄,可食[17]。”然,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则认为:“山羊,疑为山芋之讹[34]。”

3.5 生长形态、质地

山药块根的形状分为长根、扁根和块根三种类型,大小、长短、表皮色泽因品种不同而异。“修”者“长”也,“延”亦“长”也,《尔雅译注》曰:“延,长也[35]。”皆言其根长。“玉”谓其根肉洁白如玉,明代刘崧《尝山药》诗云:“谁种山中玉,修固故自匀。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春。”脆,质地也,言其质脆。因此,有修脆、延草、玉延、竹根薯、竹蒿薯、蛇芋等名号。杵,舂米或捣衣用的棒槌,山药根茎长圆形如杵,故有又名玉杵。扁形(扁块)山药有褶皱,表面粗糙、密生须极,分趾数瓣,形掌状,故有佛掌薯、天公掌、脚板薯、山板薯、毛面薯、扇子薯等名号。明代李时珍引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零余子,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2]。”山药从叶腋处发生侧枝和块茎,通称为零余子,可供食用和作种用,故有山药豆、野山豆名号。北宋苏颂《本草图经》曰:“江湖闽中,出一种薯蓣,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11]。”因此,有“九黄姜”名号。

3.6 避讳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曰:“薯蓣,上一字犯宋英宗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此谓‘药字改于唐,‘山字改于宋也[36]。”此说法得到明代李时珍的认同:“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尽失当日本名。恐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详著之[2]。”避讳说影响较大,至今仍有流传。

然而,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质疑云:“案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云:‘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则唐时已呼为山药,别国异言古今殊语,不必皆为避諱也[17]。”《辞源》也不同意避讳之说,并列举北宋宋徽宗赵佶《宜和书谱》载东晋王羲之《山药帖》,以及唐代韦应物《郡斋赠王卿》诗中有“秋斋雨成滞,山药寒始华”之句的例子,指出:“是山药之名,晋、唐已有,非始于宋代[37]。”药食同源是中草药发现的重要途径,据本草考证,山药作为药名出现在本草,始见于唐代侯宁极著《药谱》[38],该书成于唐朝天成四年(公元929年),比宋英宗赵曙的在位年限(公元1063~1067年)要早一百多年。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凡遇到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方法加以回避。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藷藇可能在唐代宗李豫、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因为避讳原因,曾重呼“山药”等旧名,但是上述例子足证,如认为“山药”之名是因避讳而得,是不正确的。

4 山药正名释名考证

关于“山药”之名的释义,明代王世懋《瓜菜蔬》云:“薯蓣本山中野植……故名山药[39]。”同朝人徐献忠《吴兴掌故集》亦云:“山药,本名薯蓣,以山土所宜,故名山药[40]。”正名为因生长环境,既可食用,又可作药之意。训释虽较平直,但应可采信。

5 总结与讨论

从山药释名考证看出,中药命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体现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相比于西药名称的繁琐、枯燥,中药的命名显得格外生动有趣。学习、研究中药释名,可以帮助中药学习者在认知、记忆中药四气五味、功效、临床应用、毒副作用等基础上,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增加学习的趣味和效果[41]。

[参考文献]

[1] 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2.

[2]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177,1179,1277-1278.

[3] 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30.

[4] 郝近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辅助说明[M].一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0.

[5] 四川中药志协作编写组.四川中药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6] 魏朝卿.滋补佳蔬——山药[J].中国保健营养,2003,12(2):28.

[7] 潘纲.中药材商品知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8] 湖南省医药器材公司.湖南药材手册[M].长沙:湖南省医药器材公司,1975.

[9] 王浩.山药漫记[J].食品杂谈,2005,12(4):25

[10] 广西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志[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59.

[11] 苏颖.本草图经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2.

[12] 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13] 三国·吴普.吴普本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

[14]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生药学教研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15] 聂庆喜.中药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6] 唐·昝殷撰.食医心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17]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327-328.

[18] 洪镇涛.山海经[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50.

[19] 陶榖,吴淑,孔一.清异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0] 唐·甄权.药性论[M].芜湖:皖南医学院科研科,1983.

[21]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2] 中国科学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药用组.江苏省植物药材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3]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

[24]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书店,2012:5,8.

[26] 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1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658.

[27]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3.

[28] 周广德,赵羽,宋晓辉.学生古汉语实用词典[M].延边:延边出版社,1998:143,925,1224.

[29] 胡双宝.简化字、繁体字、异体字辨析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25.

[30] 顾建平.汉字图解字典[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86,233.

[31] 魏·张揖,曹宪音,梁顾野王.广雅·玉篇[M].長春:吉林出版社,2005:56.

[32] 黄宝康.药用植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96.

[33] 李恩江,贾玉民.说文解字文白对照译述[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43.

[34] 程超寰.本草释名考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8.

[35] 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4.

[36]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15.

[37] 何九盈,王宁,董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156.

[38] 唐·侯宁极.药谱[M].木刻孤品,撰年不详:72.

[39] 王世懋.瓜菜蔬[M].木刻孤品,撰年不详:3.

[40] 明·徐献忠.吴兴掌故集(影印本)[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1:372.

[41] 曲建强,凌泽奎.中药药名来源阐述[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1,6(3):31

(收稿日期:2017-02-24 本文编辑:张瑜杰)

猜你喜欢
考证山药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治病山药 美味山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山药记
山药提早上市栽培技术
我的“魔法山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