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红
(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山西 运城 044000)
近几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造成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由于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且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这也使得治疗糖尿病成为了一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而在本文中就从我院选取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探讨分析了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
于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50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35例、15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是(60±1.3)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44例、16例,患者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是(60±0.9)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将二甲双胍应用到对照组中,用法用量为:餐前口服,2次/d,50mg/次,7天作为一个疗程,单日用量不应该超过200mg[2];
将拜糖平、二甲双胍联合应用到观察组中,二甲双胍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拜糖平的用法用量为:口服,2次/d,50mg/次,将30天作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3]。
治疗效果。餐前和餐后静脉血浆血糖控制在(4.4±6.1)mmol/L、(4.4±8.0)mmol/L为显效;餐前和餐后静脉血浆血糖小于7.0mmol/L、小于11.1mmol/L为有效;餐前和餐后静脉血浆血糖大于7.0mmol/L、大于11.1mmol/L为无效。
治疗完成后,相较于治疗前患者的空腹血糖、产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将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s)
组别 病例数 时间 空腹血糖水平(mmol/L) 产后血糖水平(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照组 50 治疗前 9.8±1.7 14.5±3.2 10.8±2.4治疗后 7.5±1.1 10.3±1.8 7.8±1.8 t//8.0319 8.0889 7.0711 P//<0.05 <0.05 <0.05观察组 50 治疗前 10.1±1.8 14.4±3.3 11.1±2.1治疗后 6.0±0.8 6.0±0.8 5.2±0.7 t//14.7181 17.4924 18.8468 P //<0.05 <0.05 <0.05
治疗完成后,相较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其中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n(%)]
糖尿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在老年群体中糖尿病最为常见。糖尿病属于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同时存在所引发。由于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病成较长,所以极易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已成为目前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4]。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多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该治疗措施往往只能对血糖起到控制作用,对于糖尿病伴有的并发症难以起到控制治疗作用。二甲双胍属于双胍类药物,作用机制主要可体现为,增加了胰岛素和受力的结合能力,增强了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外周葡萄糖的利用率,并且抑制了肝、肾过度的糖原异性;而拜糖平则属于一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该药物的机制主要为:可有效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延缓葡萄糖的吸收,同时该药物所具有的可逆性还可和α-葡萄糖苷酶起到相互结合,从而起到减缓淀粉以及蔗糖分解成葡萄糖的速率,最终达到抑制血糖的作用[5]。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中也可看出,治疗完成后,相较于治疗前患者的空腹血糖、产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后,相较于观察组94%,对照组74%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拜糖平联合二甲双胍应用到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效果显著,而且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