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情意浓浓

2017-08-03 02:51曾霆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有效性策略教学

曾霆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实践性、教育性、情感性很强的课程,情感类课型又是“情上升情”,这对于执教教师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实际教学中,要想进行情感类课型的有效性教学,必须讲究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要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智慧完善教学设计、调整自身状态,以达到“入情”的境遇,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其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提供精神支持。

关键词:情感类课型;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7B-0026-02

作为品德课重要一环的情感类课型,究竟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的准备和行课过程中有如下拙计和体会。

一、激发积极情绪,打造活跃课堂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 因此,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是构建良好和谐课堂的必要因素。而这一氛围的营造,教师的情绪起着关键的调动作用。而课堂中的人物情绪对于品德课情感类课型情感基调的催生至关重要。

笔者在执教《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老师对学生无处不在的关爱,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老师在忙忙碌碌的一天中,其实也跟同学们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那通过你的日常了解和留心观察,你觉得老师最开心的事是什么?最烦恼的事又是什么呢?”将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既熟悉又亲切。再加上笔者的一句“看看谁对老师最了解,谁才是老师的贴心小棉袄”,于是乎,学生回忆、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老师看到有同学经常不写作业就会感到烦恼。”“课间活动时,看到有同学在追逐打闹中受伤,老师会感到很烦恼。”“同学们的字写得很漂亮,老师会很开心。”……可以说,回答问题瞬间变成了“抢答”,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情感也逐步流露了出来。

“那同学们既然这么了解老师,那你们想知道老师本人是怎么说的吗?”在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想法后,笔者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了过来。急欲得到肯定的孩子们纷纷瞪大了双眼,都希望老师的话语能与自己的发言吻合,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而且沉浸其间。看完老师采访视频后,有些孩子低下了头,有些孩子冥思苦想,笔者顺势深情问道:“同学们,原来老师口中烦恼的事远不止你们说的这些。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们最开心的事和最烦恼的事都有一个共同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都是为了我们!”“都是为了我们的成长!”……学生的回答此起彼伏,此时教室里到处充斥着孩子对老师关爱自己的理解与感动。

至此,由一个生活情境问题引发的“抢答”自然过渡到了本环节的中心——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们积极地用自己的深情回忆开始述说一个个爱的故事。

二、加强实践体验,提炼育人资源

总体来说,笔者在设计《我送老师一朵花》这节课时,取材和优化重组工作都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品德与社會课程的教学时空不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教师应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从中捕捉、挖掘鲜活的素材,调动学生在课外学习和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充实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这些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我送老师一朵花》这节课的主题是“老师”,在大部分学生眼里,“老师”是一个严肃冷静、不苟言笑、难以接近的角色,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接触和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所拘束、无话可说,很难有的放矢地“大展拳脚”,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最终情感的提升也无从谈起。因此,为了填补孩子与老师之间无形的鸿沟,结合实际,笔者指导学生做了多项准备,并收到显著效果。

其一,课前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画一幅画,并简单说说喜欢这个老师的理由。既然课题是《我送老师一朵花》,说明这是建立在学生对老师的喜欢、爱戴基础上的。所以为老师作画,并将其放在开头导入部分,不仅可以从心理上拉近师生关系、消除畏惧,而且能够迅速融入情感情境,通过真实的学习生活经历,畅谈自己喜欢的老师。行课时,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大谈特谈,好不欢乐,这为第一环节“感悟老师之辛苦”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因为当学生知道自己喜欢的老师们非常辛苦,心疼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其二,“走街串巷”,实地采访任科老师。可能碍于老师的“权威”,大部分学生在给老师作画时,基本是凭着记忆、想象或者平时接触时的刻意观察,虽然这种课前体验不够深入和直接,但毕竟为学生走出课堂、感悟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我送老师一朵花》中“体会老师的辛苦”是本节课的第一板块,而这部分恰好是情感类课型的最初认知环节,事关整节课的情感积淀能否顺利开始,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自己选填“老师每天所做事情”外,为了使学生能与老师有零距离的接触,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加强学生的课前体验,笔者设计了学生自行采访老师环节。一开始,笔者将全班小记者分为若干个小分队,戴上小记者证,创造真实的采访情境,并给予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分队内部制定采访计划和采访内容,就自己关心和好奇的话题进行实地采访,比如,“原来老师下课后基本没有时间休息,既要批作业,又要修改教案”,“老师晚上回家后不仅要做家务,还要批改白天剩下的作业和准备第二天的课程”等。因为是学生自己组织的采访行动,而且与老师又有了朋友式的“亲密接触”,对老师的回答有很大的触动,所以行课之时,观看完采访视频,孩子们的心扉被充分打开了,自然而然感悟到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达成本堂课的认知目标,为其后激情的萌发提供了养分。

三、注重激情培养,强调点面结合

众所周知,认知、激情、明理、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四要素,而激情则是重中之重。它上承观察调查下的感性认知,下启情感转化后的实践行动,事关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品德与社会课中强调情感渗透是必不可少的,这尤其体现在情感类课型的教学中,可以说“情感足,则课成;情感弱,则课败”。笔者在设计《我送老师一朵花》一课时,便将激情放在异常重要的位置来对待。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第一板块通过选择题、观看跟踪视频、采访视频等形式还原老师的日常生活、工作状态,从而对老师的工作有较为深层次的体悟和触动。初步建立起学生的认知架构后,也就打开了学生心灵情感的窗户,下面便是“由知入情”的情感升华阶段。本环节紧紧围绕“面”和“点”两个字展开。首先以老师最开心、最烦恼的事为开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真实生活体验和与老师的日常接触,以及老师本人的回答,领会和发现老师的喜怒哀乐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的,都是为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是“面”。其次以此为导,由面及点,学生在一段音乐中回忆老师关爱自己的点滴小事。最后由这些平淡无奇的“举手之劳”堆积成一座座爱的大山,在学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从而激发学生对老师由衷的尊敬感激之情,并指导学生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行为实践。

综上所述,情感类课型是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经典课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塑造优秀人格魅力,提升内心道德情感的育人课型。对于推进这种课型的有效性教学,以上的几种策略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我们必须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使用,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加以改进,如此,情感类课型的特殊育人价值才得以突显。

参考文献:

[1]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2015,(2).

[2]吴济慧,蔡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

[3]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2012,(9).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性策略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