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难题对精准扶贫的影响及策略选择

2017-08-03 19:52胡瑞民
新西部·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精准扶贫策略

【摘 要】 乡村治理完善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稳定的环境,精准扶贫在贫困乡村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乡村的治理改革。当前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着一些治理难题影响着精准扶贫的实施,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精英捕获”与“精英流失”双重压力;乡村文化落后,平均分配思想浓厚;乡村经济底子薄,易恶性循环。为此,精准扶贫应当从发展乡村产业扶贫项目;精准扶贫的模式要多样化等方面加以实施。

【关键词】 乡村治理;精准扶贫;策略

一、乡村治理与精准扶贫的相互关系

新时期,我国农村的贫困出现了新的变化,精准扶贫成为我国扶贫领域的最新理念,精准扶贫在农村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状况的改善在客观上也推动着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

一方面,政府要明确精准扶贫的职责,确保职责的精准度。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乡村治理要认清乡村本身内部的自然状况、自身的发展水平,又要客观分析外在的社会发展状况,在城市化背景下,寻找与城市发展的客观联系。这就使得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要分析乡村自身的优势,挖掘自身资源,依靠社会的发展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乡村治理难题对精准扶贫的影响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

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向老龄化和女性化转变,乡村呈现空心化趋势,对精准扶贫的实施带来严峻挑战。第一,识别贫困户更加困难。目前,对贫困户的识别仅以收入来测量,但现实中,具体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无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因为农民的收入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无法做出准确的统计和识别。再加上青壮年人口的流出,乡村空心化严重,民主评议的方法受到挑战,村民大会无村民参与,对贫困户的识别更加难以落实。第二,扶贫项目难以落实。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一年四季在外打工,对乡村信息获取极少,不能及时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因为识别贫困户的困难,有针对性的扶贫帮扶项目难以进行,出现项目无村民参与的现象。

2、“精英捕获”与“精英流失”双重压力

乡村精英捕获首先对扶贫项目产生不公平。乡村精英在承接扶贫项目上有优势,对乡村的参与不再以村民利益为核心,而是转化为自己的利益,他们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或者通过关系,把扶贫项目承揽到自己手中,真正贫困的人口无法享受到扶贫项目带来的利益。其次,由于贫困户本身的弱势,缺少资金、技术,对扶贫项目也很难承接。受乡村精英捕获的影响,在扶贫项目上出现扶贫项目安排不精准的问题,缺少对扶贫资源合理、公平的分配。

社会分化导致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城乡发展不平衡背景下,农村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其中,“在年龄、知识、才能等方面居优势地位的农村精英是乡村发展的紧缺资源,但他们同时也成为农村流动人口中的主体。”[1]

3、乡村文化落后,平均分配思想浓厚

乡村贫困地区比较封闭,封建思想影响着村民生活,民主与法制思想不开化,更不会掌握科学技术本领,无法形成市场经济观念。乡村文化落后有其自身内部原因,比如:经济条件限制,受教育水平有限;传统小农思想等等。外部因素更不可忽视,地方政府对乡村公共基础文化建设不足,使乡村文化生活、文化传播方式单一,对大众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很难接触到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文化,甚至基本的休闲娱乐需求都无法满足。乡村传统文化人才离开乡村向城市转移,对乡村文化建设引领缺失。乡村文化发展动力不足,文化贫瘠,对精准扶贫的开展实施带来很大影响。“在很多贫困村,由于农户间经济差距不明显,村民要求平均分配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2]这就引起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竞争,乡村内部分化严重,精准扶贫在精准对象上产生“脱靶”现象。

4、乡村经济底子薄,易恶性循环

受到城乡二元分治,农业为工业服务的历史影响,乡村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经济底子薄弱,易产生恶性循环的后果。在乡村,村民的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但农业效益低,农民只是农产品简单的生产者,形成不了对农产品附加值的收益。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障程度不够,广大农村缺少农业技术支持。资本与劳动力不能衔接,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村产业单一、基础薄弱,工业水平极低,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缺少产业带动。经济落后导致对乡村现有的资源恶性开采,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乡村经济易恶性循环。在此情况下,产业扶贫困难重重。由于扶贫资金有限,乡村经济底子薄弱,产业扶贫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就会加大,资金短缺将成为乡村产业精准扶贫的障碍。乡村產业精准扶贫既要做到成本的最小化,又要做到效益的最大化,在扶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参与扶贫的实践,成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需要及时应对的难题。

三、乡村治理背景下精准扶贫的策略选择

1、发展乡村产业扶贫项目

项目安排要精准,发展多元化产业。首先,发展好农业,对农业给予一定补贴,减少农业成本,发展农业经济作物。地方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保护,通过网络等途径及时获得农业信息,传递给农民,提高农业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引导农民发展适宜的农业经济作物。其次,地方政府要引进企业,加强企业与地方的联系,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引进企业进行资源开发,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合作型扶贫项目,让贫困人口参与其中,获得收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根据乡村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多渠道增加收入。

2、精准扶贫的模式要多样化

第一,实施教育扶贫。乡村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村民受教育水平有限,使得乡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低,容易造成代际传递的风险,实施教育扶贫要让贫困人口获得良好的教育。对成年人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进行从事职业的专门化培训。对于贫困地区未成年人的教育要把义务教育落实到位,避免因家庭条件限制而出现中途休学、退学,有侧重地培养新型农业化人才。

第二,实施生态扶贫。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乡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乡村污染严重,实施精准扶贫要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要及时改善,禁止乱开乱垦,在对环境的治理过程中同时带动一部分人就业。在发展乡村产业上,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生态产业道路,种植生态农作物,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

第三,实施科技扶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行科技下乡,走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政府要在贫困乡村驻派农业科技人员,实行农业知识下乡,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对乡村当地贫困人口做农业知识培训,引领农业发展。

第四,实施电商扶贫。互联网发展迅速,网上交易越来越广泛,对农作物的宣传以及出售都可以在电商这个平台进行,即拓宽了农作物的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应对市场变化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文政.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困境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344.

[2]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4.

【作者简介】

胡瑞民(198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渤海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精准扶贫策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