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华�お�
[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人文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形成一体的教育。因此,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是生物教师应重点研究的课题。通过实践调查、采访、实验教学、科学史教育、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等方式可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落实人文教育。
[关键词]人文教育;生物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6746058(2017)200082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
“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特别强调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
学校育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而生物学科中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我们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呢?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课例解读的形式,谈谈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通过实践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调查是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学生物教学中必然有实践调查环节,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精神等,可很好地落实人文教育。
[课例1]七年级上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为了使学生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教材设计了“调查校园生物”的调查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分好调查小组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制作调查表,然后带领学生去校园进行实践调查。在出发前,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遇到你喜欢的花,你会把它采回来归为己有吗?
(2)遇到你没见过或觉得好玩的动物,你会捉回来吗?
解读:本节教学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教会了学生科学的调查方法及认真求实的做事态度,如:观察要全面,记录要如实。在调查表最后
一栏
的“调查随想”中,有些学生写出了在什么地方见到的生物多,什么地方见到的生物少;有些学生惊喜而感慨地提到“在土壤中、瓦块堆、墙缝中、草丛中原来还有那么多生物,太奇妙了,我以后可要小心些,不能随便踩这些地方了”。调查活动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其他生物的情感距离,促使学生想进一步认识生物、了解生物,进而自觉做到爱护生物,爱护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利用采访任务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及感恩意识
[课例2]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这一节,笔者提前安排学生进行采访任务(如下图所示)。
2. 妈妈在孕育我的10个月中有等不舒服的反应。
3. 我的出生是(自然生产或剖腹产)。如果是自然生产,妈妈从开始疼痛,
共历小时。如果是剖腹产,妈妈的感受是。
4. 我出生以后,妈妈的感想是。
5. 妈妈孕育我的时候,体重、体型有等变化。
6. 我出生之后,妈妈的身体比生我前在体重、体型上有等变化。
采访人:初XX届 XX 班。
解读:通过采访妈妈,学生了解到了新生命在诞生的过程中母亲所承受的痛苦和磨难,同时获知当时妈妈的内心是高兴而幸福的。之后再了解胚胎在妈妈体内发育的过程,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所需营养由妈妈供给及废物也由妈妈代为排出,并且妈妈的不适感都是因自己引起的,有些学生最后都情不自禁地喊出:妈妈真伟大!母爱是最无私的爱!
通过上述活动,增强了学生感念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新生命形成的不易,要珍爱生命,从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课例3]如七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一节中的探究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实验需要一周的时间来完成,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对此,笔者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完成了以下步骤:①对于可能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选择“温度、水分、空气”三个因素来探究;②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和选好所用材料用具;③预测实验结果。而对于实验的具体操作则布置学生回家完成,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种子的状态,做好实验记录,一周后交实验报告。从上交的实验报告来看,有的学生完成得非常好,
不但
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记录,还配有照片。有的学生得出的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结果不一致或实验没有成功,于是找老师请教原因。这时教师应及时表扬学生尊重事实、爱钻研的精神。
四、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由于现在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大多为独生子女,养尊处优,很多学生学习、做事积极性不高,吃苦精神较差,缺乏耐挫力,遇到困难易退缩。对于这种现状,生物教师可在教学中渗透生物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力。
[课例4]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是如何顶住压力,如何在没有前人研究基础、无经验的情况下,长期坚持寻找几万分之一概率的雄性不育水稻植株。让学生知道袁隆平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率先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一代水稻,为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课例5]在学到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一节时,必然要提到达尔文及其著作《物种的起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神创论”笼罩着整个社会),为学生讲述达尔文当时所遇到的困难及其追求真理的艰辛过程。达尔文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没有就此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最终获得成功。
解读:通过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伟人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比常人的还要大还要多,但因为他们有不折不挠的精神,所以他们都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例6]教学七年级下册《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节时,安排学生查阅有关酸雨的产生和危害的资料,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从中使学生了解到酸雨的产生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并且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而我国一些地区已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解读:通过引导学生探讨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唇齿相依的,让他们学会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从上述众多的课堂案例教学效果分析来看,在进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人文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还能唤醒学生潜在的情趣、美感和爱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许文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谈“三维目标”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0(2).
[4]杨淑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责任编辑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