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何所有

2017-08-03 07:38张荣生
醒狮国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仙都陶弘景山川

张荣生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汪曾祺书画作品边角上常压有两方印章,最常用的是“岭上多白云”,另一方印章是“只可自怡悦”,这两句诗均出自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汪曾祺说“一个人一辈子留下这四句诗,也就可以不朽矣,”此诗的份量可想而知。

诗是这样写的: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陶弘景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而写的,萧道成不愿陶弘景隐居山林,要他出仕,诏问“山中何所有”,陶弘景生性淡泊,不慕名利,赋诗明志,头一句直接引用“山中何所有”的诏问,第二句是对诏问的回答“岭上多白云”。“岭上”是山的高处,“多”突出的是“白云”的数量,作为自然界,山中没有车马高楼,没有荣华富贵,有的只是“白云”。一般人看来白云算不了什么,可是在道教徒陶弘景看来却是远离人间烟火

作为原型,白云不同于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黑云”;不同于辛弃疾《记出塞》,“黄云堆雪,千古事,云飞烟灭”的黄云;不同于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的“愁云”;不同于吴文英“卷进愁云,素娥临夜新梳洗”的“愁云”;不同于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的“孤云”;不同于柳永的“冻云暗淡天气”的“冻云”;不同于毛滂“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的“残云”;不同于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彩云”。白云有这么几个特征:

1、洁白无瑕,比如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高远,与人隔绝,超凡脱俗,因而与隐者相连。

比如,王维《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期。

比如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3、它是飘渺的,比如贺铸《青玉案》: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道家追求腾云驾雾,飘飘欲仙,陶弘景的终极追求是得道成仙,正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第三句“只可自怡悦”说的对白云的审美反应,副词“只”突出了“怡悦”的范围,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可”也是副词,进一步加强语气,强调“怡悦”的唯一性。

“怡悦”有两种,一种是黑格尔说的:“饥、渴、饿、吃、喝、饱、睡眠就足以例证感性需要范围里的矛盾和矛盾解决。但是在人类生活的这种自然需要范围里,这种满足在内容上还是有限的、狭窄的;这种满足还不是绝对的,因为它无止境的引起新的需要,今天吃饱喝足,饥饿和困倦到明天还是依旧来临”;另一种愉悦则是精神上审美学上意义的怡悦。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让对象保持它的自由和无限,不把它作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

陶弘景的怡悦是审美怡悦,是超越了直接的,片面的物质怡悦之上的精神怡悦,因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怡悦。

结句“不堪持赠君”。“不堪”即“不能够”。结句的意思是山中的悠悠白云我不能拿点来送给你;我的怡悦当然更是难以持赠的,陶弘景以这一委婉的方式表现了谢绝出仕的深意。

作家林斤澜在《二十个字》一文里专门论述了这一绝句,他说:“陶弘景是一心修炼,大约终于得道成仙,有的道教云图里,有他的飞升肖像,难怪这一绝句透着仙气。用字简约,造句通俗,字里行间,天然的飘渺,这不是仙品是什么?”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魏晋南北朝山水才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开始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山水文字的代表作,是一篇绝妙的美文,不朽的杰作:一反“山中何所有”的专注于白云,此文次多角度,多层次写出了山川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安成王萧秀的中书鸿胪,古陶弘景称之为谢中书。这篇小品用“山川之美,古今共谈”开头,指出山水从古到今都是人们共同的话题,山水之美是此问的中心,是主旨所在,作者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山水互相映衬的美,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写道,山,大物也;水,活物也。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高峰入云”是说陡峭的山峰高入云天,山下的“清流见底”是说水流不仅清澈,而且能看到水底,山的倒影给清流增添了异样的情趣,这是山川之美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是色彩之美,山清水绿是生态之美,阳光照耀下的石壁,五彩缤纷,再加上绿色的树丛,苍翠的竹林生机勃勃,更增添了山川的色彩之美;第三方面是晨昏景色变幻之美,南方是温带,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山清水秀,四季之中早晚的情景并不相同,凌晨雾气弥漫,雾气消失之际,猿猴和鸟类各自鸣叫出声响的乐曲,傍晚,夕阳落山,水里的游鱼竞相跃出水面,晨昏景色的变幻形成了时态之美;第四个方面是动静对照之美,山是静态的,水是流动的,清林翠竹是静态的,猿鸟乱鸣是动态的,夕阳鱼颓,沉鳞竞跃是动态的,一动一静,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山川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界指佛教文化中的欲界,色界,五色界。欲界指有七情六欲存在的人世间。欲界的仙都即人间的仙境。康乐指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曾袭封康乐郡公,故云。“与”参与,引申为欣赏。继陶渊明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

体现了一种新的对自然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谢灵运性耽山水,是开启了一代诗風的奠基者,谢灵运之后,就再也没有能真正欣赏这山水奇观的人了。“实是欲界之仙都”是承上的总结,接着以山水名家谢灵运的名人效应进一步落实了“山川之美”的主旨。此文结构严谨,语言虽用骈文写成,并不晦涩,全文仅68个字,作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令人回味无穷。

上面谈到陶弘景的诗文,底下该简单介绍陶弘景这个人物了。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代丹阳秣陵人,历经宋、齐、梁三个朝代,宋末曾为巴陵王等诸王侍读。《男史》记载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齐永明十年(492年)归隐江苏句容句曲山(茅山)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屡征,不就。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目为“山中宰相”。陶弘景著作达七八十种,惜多亡佚,在药物、冶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方面,均有所贡献,在《神农百草经》《名医别录》基础上,把两书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写成《本草经集注》共收药物730种,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的一块里程碑。

猜你喜欢
仙都陶弘景山川
人间仙都
陶渊明还是陶通明
山川依旧 风味不改
退耕还林还草 再造秀美山川
退耕还林还草 绿了山川 富了百姓
陶弘景菜园求学
海上仙都
山川
First Man
“欲界仙都”的诗意栖居——陶弘景及其茅山诗文经典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