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迎春 冯祯根 陈泽莉 姜耘宙 金敏娟 周明镜 张能忠
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疗效观察
陈迎春 冯祯根 陈泽莉 姜耘宙 金敏娟 周明镜 张能忠
肩周炎;寒湿痹阻型;针刺;火针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1]。火针治疗肩周炎是依据《黄帝内经》中有关“十二经筋”和“燔针却刺”学术思想,运用经筋有聚散之特性,寻找筋结点针刺,有缓解疼痛,松解粘连,恢复肩关节功能作用。笔者采用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40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9月—2015年10月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的符合研究标准且同意参加研究的肩周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诊断标准[2]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肩周炎”诊断标准:好发年龄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为慢性发病;肩部疼痛逐渐加重,昼轻夜重,不能睡于患侧;肩部活动受限,以上臂上举、外展、后伸、内旋为明显;肩前、肩峰处有压痛;X线片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型,症见:肩部串痛,遇寒得增,得温痛减,畏风恶寒或肩部有沉重感,以局部疼痛为主,后期可见关节僵直,活动受限,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或弦紧。
表1 两组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肩周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0 40性别(例)男14 13女26 27平均年龄(岁)48.5±4.3 49.9±4.3平均病程(月)3.3±1.5 3.2±1.6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40~75岁,性别不限;自愿加入本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够履行各项义务者。排除标准:颈椎病、风湿性疾病、肿瘤等引起的肩部疼痛患者;应用激素、消炎镇痛类药物或同时进行其他治疗影响疗效者;实验过程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2.1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取穴: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肩前穴、阿是穴。操作:患者取坐位,对所选腧穴局部皮肤进行消毒,采用针灸针(0.35mm×45mm)快速刺入,刺入后进行提插、捻转,直至患者感酸麻胀痛为度,留针30min,1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采用火针治疗。针刺部位:根据十二经筋循经路线在肩前(手阳明经筋:肱二头肌短头肩周附着点-肩髃次;手少阳经筋:肱二头肌长头肩周附着点-肩髎次;手太阳经筋:岗上肌头肩周附着点-肩贞次)寻找“筋结点”并标记。操作方法:选用小号钨钢合金火针(0.8mm×50mm),把火针在酒精灯外焰烧至通红透亮,快速直刺标记好的“筋结点”,每筋结点点刺三针(头、中、尾各1针),每3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1)肩部疼痛采用改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评定:0无痛;1~4轻微疼痛;5~7中等疼痛;8~10重度疼痛。(2)肩关节功能(Mallet评分[4])基本动作量化评价内、外旋、外展、上举、内收等活动度:肩外展:>90度为3分,30~90度为2分,<30度为1分;肩中立位外旋:>20度为3分,1~20度为2分,<0度为1分;“容易”为3分,“困难”为2分,“不能”为1分;T12水平为3分,S1为水平为2分,“不能”为1分;肩内收<40度为3分,部分喇叭征为2分,完全喇叭征为1分。满分为15分。
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2]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显效:肩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正常,但劳累或气候明显变化时仍有酸沉不适;有效: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疼痛和运动障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0 40治疗前6.74±1.45 6.52±1.56治疗后2.68±0.43*△3.64±0.75*
3.3 两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为12.5%,显效率为75.0%,对照组治愈率为2.5%、显效率为45.0%,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肩周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llet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alle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lle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5 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有1例晕针现象,饮温水休息片刻缓解,继续治疗,余未有明显不良反应,均顺利完成治疗。
肩周炎属于中医“五十肩”、“肩凝症”、“漏肩风”等范畴。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是肩周炎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加之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瘀滞、运行不畅,而出现以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5]。火针疗法,古称“淬针、燔针”。最早记载见于《灵枢·官针》:“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素问·调经论》指出:“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播针劫刺。”火针疗法是将加热的针体刺入腧穴,火热直接导入人体,通过腧穴、经脉,在人体内可以直接激发经气、促进血气运行,起到针刺及艾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温通经络的作用。现代有临床研究指出,用火针直接刺激病灶及反射点,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6-8]。通过多次火针针刺肩关节周围腧穴,肩周经络得以疏通,机体对肩部灼伤组织充分吸收,加快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治疗肩周炎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肩周软组织劳损、外伤、受寒、内分泌失调等不同原因引起,导致局部韧带、肌腱、关节囊的慢性无菌性炎性病变。久之可发生粘连及腱鞘钙化,不同程度地影响肩关节的正常运动[9]。
表4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Mallet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Mallet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0 40治疗前2.18±0.48 2.21±0.52肩外展肩中立位外旋手到颈项手到脊柱治疗后1.42±0.71*△1.82±0.63*治疗前2.05±0.47 2.10±0.39治疗后1.51±0.68*△1.72±0.83*治疗前1.95±0.54 1.89±0.61治疗后1.31±0.32*△1.54±0.53*治疗前2.03±0.32 1.98±0.35治疗后1.42±0.26*△1.74±0.31*
目前,大多数肩周炎患者接受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涉及注射、牵引、理疗、手法、药物和针灸,如邱少华[10]采用肩关节深部松解手法为主,配合牵拉悬吊功治疗肩周炎;吴光月[11]等采用肩关节周围痛点阻滞配合点穴手法治疗肩周炎112例。中医药除内服汤药外,中药熏蒸、离子导入、湿敷、薄贴也是常用方法,但对松解粘连疗效欠佳,针灸推拿为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如孙国杰[12]以肩髃、臑俞、肩髎、臂臑压痛点、肩内陵、天宗、巨骨等作为主穴,治疗肩周炎;陈宏[13]观察了火针配以毫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近部取穴为主,配以局部压痛点、动痛点及远端的阳陵泉穴,肩部取肩髃、肩前、臂臑、肩井、肩内陵,配以毫针透刺患侧下肢的条口至承山穴。《千金方》有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本研究以寒湿痹阻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火针方法进行治疗。火针疗法古称“烧针”、“燔针”、“悴刺”、“白针”,是一种集针刺激发经气和艾灸温通散结为一体的治疗方法,操作迅速简单,既无温针灸的容易烫伤之弊,也没有疤痕灸的有碍美容之缺点。研究[14-15]表明,火针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旺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修复。
本研究运用经筋有聚散之特性,寻找筋结点针刺,在患肩主动和被动屈伸时,沿经筋走行采用触摸法寻找结筋病灶点,明确其部位、深浅、性状、疼痛性质。选取手太阳经筋常见的筋结点是肩贞次、手少阳经筋常见病灶点肩髎次、手阳明经筋病灶点肩髃次作为针刺部位,直达病所,起到改善筋结点局部气血运行,促进损伤修复,缓解疼痛,恢复肩周运动力线的平衡,纠正异常关节位置和运动模式的作用。另外,火针的热量可快速传到组织深处,并向四周扩散,温煦筋结点。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具有明显的止痛作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alle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可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两组患者治愈率及显效率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今后继续扩大样本量,并采用辨证取穴火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探讨肩周炎的最佳治疗方法,优化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火针治疗寒湿痹阻型肩周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李平华.肩周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203.
[3]视觉模拟评分法(VAS)[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4,9(11):483.
[4]杨永辉,郑根贤,苏国宏,等.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0,22(7):19-21.
[5]王晨瑶,方剑乔,石慧,等.“肩三针”温针配合电针治疗粘连期风寒湿型肩周炎19例[J].中医杂志,2011,52(20):1752-1754.
[6]吴峻,沈蓉蓉,邵荣世,等.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1):31-33.
[7]张盼,王遵来,葛超,等.火针疗法的机制及其治疗丹毒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15,35(4):418-420.
[8]李彬,谢新才,王麟鹏,等.火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30(12):923-925.
[9]张学丽.针灸治疗肩周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8.
[10]邱少华.肩关节深部松解手法治疗肩凝症6例[J].广西中医药,1996.19(6):10.
[11]吴光月.痛点阻滞配合点穴手法治疗肩周炎112例报告[J].颈腰痛杂志,1999,20(2):88.
[12]孙国杰.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78.
[13]陈宏.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6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1,17(3):30.
[14]程坷,丁轶文.温针灸的热传学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8,26(8):33.
[15]陈静.火针疗法治疗粘连型肩周炎123例[J].中国针灸,2001,21(5):304.
(收稿:2016-09-20修回:2017-02-10)
浙江省金华市科技局社会发展重点项目(No.2014-3-014)
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针灸科(金华321000)
陈迎春,Tel:13735698821;E-mail:cyc123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