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琴
摘要:随着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心逐步由从通用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ESP),中医药高等院校亟待开发建设优质的中医英语特色课程或对现有的中医英语系列课程进行改革,以满足学生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本文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中医英语教学,阐述了需求分析的概念,重点对其在中医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旨在有效地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质量,加速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专门用途英语(ESP);需求分析;中医英语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中医药政策文件的发布,我国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外对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随之迅速增加。近年来国内许多中医药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中医英语系列课程以加速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然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等因素造成了目前我国中医英语教学的严重滞后。因此,着眼于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这一目标,提高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的专业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使之“学以致用”- 适应未来国际学术交流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正是目前中医英语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需求分析理论引入中医英语教学,重点探讨需求分析在中医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策略,提高中医英语的教学质量,满足培养高素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二.需求分析理论概述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求”指学生、社会和其他有关方面“指望得到的东西与现存状况之间的距离”,“分析”则意味着寻找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与个人或其职业希望达到的语言水平之间的差距。需求分析理论运用于外语教学研究已有30年历史,在外语教学以及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备受专家学者的推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需求分析模式日趋成熟并不断完善,从目标情景分析模式、目前情景分析模式到Hutchinson & Waters 需求分析模式,再到Dudley-Evans &St.John 需求分析模式,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体系。在外语界,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背景、视角以及对象,对需求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和分类。其中,Hutchinson 和 Waters(1987)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语言运用和学习过程,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Dudley-Evans &St.John 分析模式则强调了学生作为自然人、语言学习者及语言使用者的多维性,兼顾对目标情景、学习情境和目前情景的分析,是迄今为止需求分析最为完善的理念。国内学者束定芳(2004)结合我国高校ESP的实际情况,更加现实地将需求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两类。尽管学者们对需求分析的定义和分类不尽相同,但普遍认同的是: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
因此,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领域的重要性就如同医生给病人开处方前的诊断,特别是对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它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其精髓是分析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对中医英语课程的认识
作为ESP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英语承担着推广中医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其教学目的是经过基础英语阶段的学习之后,继续巩固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检索收集中医文献资料,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施良方在《课程理论》中指出:课程的本质在于文化传递和社会改造两方面。因此,课程反映各种社会需要,關注社会文化变革,以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从通用英语转向ESP专门用途英语,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相继开设了形式多样的中医英语课程,对中医英语教学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然而,与公共英语课或专业课相比,中医英语在学科建设、方法理念、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仅仅处于探索阶段,不论在理论水平还是教学实践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时不足、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缺乏规范教材、师资力量不足等,导致中医英语教学收效甚微,大部分学生存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很难在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国际医学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因此,中医药院校应大力开发建设优质的中医英语特色课程或对现有的中医英语系列课程进行改革,来满足学生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需求分析在中医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
需求分析理论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客观需求,它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它能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束定芳,2004)”。因此,合理的需求分析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主要依据,将需求分析理论引入中医英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1.有利于优化中医英语课程设置,做到因材施教
中医药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职业需求的差异而对课程设置进行准确定位,即针对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法以及不同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如给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药学英语,针推学院的学生开设针灸英语等。在做好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和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进行有的放矢的个性化教学,吻合当今国内流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亦符合中国传统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
2.有助于明确中医英语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
需求分析的实质在于厘清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和他们个人或者职业期待的语言水平之间的差距,全面充分的需求分析能帮助教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消除教学中的盲目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量化的数据分析结果有助于教师正确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结合授课内容,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endprint
3.有利于中医英语教材的完善与优化
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能否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效果。目前国内的中医英语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建设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教材数量匮乏且质量良莠不齐。通过需求分析,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练习设计和辅助材料等方面对目前中医英语教材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完善、优化,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学生们会因回答各种问题而了解自身的情况,进而逐步清晰自己的学习目的。主觀需求的驱动力会使得他们最大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积极配合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互动。随着对课程态度的转变,他们对中医英语课堂的训练方式和学习方法也会不断改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
5.有助于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反馈和评价是中医英语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需求分析可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评价结果,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从而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中医英语的课程评价体系。
结语
当前形势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医英语的教学,而优质的中医英语课程则建立在全面系统的需求分析基础之上。作为一门新兴跨学科课程,中医英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综合性较强,难免在教学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重视中医英语教学的同时,各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对课程设置、规范教材选编、加大师资建设与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承担起培养高水平的具有专业知识又能担当文化传播的国际化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9, 2(41):125-130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周跃红.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英语教学改革初探.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J],2015,2(10): 256-258.
[4]曾文赟.需求分析理论下ESP教学理念的重要性.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 2014,14(30):94-96
[5]徐敏,刘娅.中医英语教学情况分析及改进策略.英语广场[J],2014(1):81-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