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健
《品德与生活》是小学阶段实施思想教育的重要课程,将品德教育植根于生活当中,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指向。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课程名称指向思想品德,但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本课程所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由于心理健康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生疏的概念,因此在该学科的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多以隐性的方式进行。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梳理了相关策略,与同行切磋。
一、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游戏中
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既收获课程知识,又收获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式。
在“红领巾的生日”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没有生硬地将少先队的知识讲授给学生,而是结合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少先队的建队日、队徽以及少先队的作风等知识,设计了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小游戏,这个游戏由两部分组成:比赛唱《少先队队歌》,比赛系红领巾。那么,学生在比赛唱歌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学系红领巾過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焦躁情绪又该如何处理呢?这些问题都是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学经验表明,低年级的学生确实会在这两个问题上出现一些需要矫正的现象。比如这个小组比那个小组唱得更好的时候,就有孩子搞恶作剧,破坏“对手”的演唱效果。又如很多孩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系红领巾时会出现急躁。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良性竞争,培养学生耐心做事的心态与习惯。这就是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但这个过程又没有教师刻意说教,只是根据游戏过程中的一些表现,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醒。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尊重对手、友好竞赛、遇到问题学会找方法等意识就会逐步形成,这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很有好处的。
二、 将心理健康教育隐藏在活动中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有价值的教学选择。游戏更多地带有让学生轻松学习的意味,而活动则往往是有明确教育主题的,在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可以感受到这种主题的。将心理健康教育隐藏在这些活动当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及思路。
笔者注意到,刚刚走入小学的孩子们常常会因为羞涩而不愿意跟别人交流,也有的学生因为压力大而表现出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早解决,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同时也容易成为学生小学生活的一个阴影,而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不佳的现象。笔者以为,这个时候通常只有在品德课堂上才会有一个系统地帮助学生调适的机会。如在“拉拉手 交朋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就进行了重点设计:首先,让一些性格开朗的孩子到前面来说说他们对交朋友的想法与愿望;其次,让全体学生思考如何交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朋友;再次,让学生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尝试去交一个朋友;最后,让学生通过拉手的方式去亲近朋友。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交朋友的方式是多样的、有趣的,出乎成人意料的。而拉手环节中,既有面对面的拉手,也有一个小群体的拉手,最后发展成全班的拉手,所有学生拉起手,形成了浓郁的班级大家庭的气氛。
三、 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生活中
亲近生活是一种培养健康心理的有效方式。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有“秋天到了”这一内容,秋天到了是什么感受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面感受秋天,一片片飘落的黄叶,一阵阵凉凉的秋风,一个个熟透的果实……就成为学生感受秋天的最直接的载体,这个时候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就能够感知到秋天。在这种与生活亲密接触并有意识地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亲近自然,更加热爱生活。而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的心理怎么可能不健康呢?
综上所述,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应当采用春风化雨的方式,以隐性的策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知识教学当中,这才是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新安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