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上课容易走神,学困生更是有可能在课堂上“浑水摸鱼”。对于教学内容相对单调、枯燥的课型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在入课第一时间激发学生,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抓住一堂课的“黄金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单调、枯燥、课型重复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有意思,从而让学生从上课伊始整节课在兴奋的状态下学习,实现40分钟的效果最大化。创意“小情境”就是教师开启“兴趣源泉”的“金钥匙”。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兴趣;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学生的这些感受都来源于教师在备课中的设计环节,可能是创意一个小点子、一个有趣的动作、一句幽默的话,甚至一个表情,还可能是教师留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都会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眼前一亮,让学生兴奋、激动,进而从内心中慢慢的萌发出对老师,以及对老师所教的学科的喜爱。
数学学科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性。部分学生在学前并没有系统地接触过数学,所以低年级的数学是一个要从无到有的过程。再加上数学学科存在一定的枯燥、单调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深的感受数学好玩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精心创意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课型一样,“味道”不同。
在教学中,教师会经常遇到课型一样的内容,比如:学习《数的组成》的过程中,依次要学习2,3,4,5,6,7,8,9的分解与组合,课型一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的过程,这样重复的过程未必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就算有兴趣,重复的情境也不会让学生自始至终有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研究这种类型课的设计中我加入一些小小的创意---“小小家中的爸爸和妈妈”( 如下图),:
在设计《9的组成》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理解数的组成,能够更好地理解数的分支图,我画了一个小房子,爸爸在左边,妈妈在右边,那爸爸和妈妈各自忙碌了一天,下班后怎样才能见到面呀,学生们根据图就会说向上走到头就能见到了,就组成了一个家。大家看数字9也是如此,你们看5和4也就组成了9。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的过程中,引起了共鸣。这个教学设计中的小小创意只是本课的一个开头,却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数的分支图。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发现问题、去探索问题、去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字不是枯燥的,它是有活力的、有色彩的、有生命的。通过这个环节,进而将学生引到本课的教学重点中来,一节课下来学生学的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了创造的“味道”。
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这种课型一样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复习课》。试想如果只是一个情景模式下去设计这样的课,学生课上的兴趣能保鲜多久?如果我们的设计能有一个小小的亮点、一个小小的创意,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好玩,那么学生的就会喜欢上数学课,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好的习惯。相同的课型,我们可以让它有不同的“创造味儿”,不同的“数学味儿”,不同的“文学味儿”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小小的设计创意,但在课堂中会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内容单调枯燥,“行为”有趣生动。
教师课堂上的教学状态,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本身就要有多才多艺的本事,让学生喜欢、佩服,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设计《连加连加》的过程中,我创意在课堂上用肢体上的行为,激发学生兴趣,体会学习的快乐。以往的教学模式都是: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我表演了一段小魔术——空盒里的秘密(从没有到有,再到很多)。全班学生高兴极了,不经意中进入到解决连加问题的环节中来,而且津津乐道。就是教师的行为动作,将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的计算问题注入了活力,让学生愿意去看,愿意去想,更愿意去算。
在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动作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经过小小的创意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还可以在课上展示板畫、画“漫画”,学生看厌了电脑、投影中的图片、卡通形象,教师在黑板上随意画出一个知名的漫画明星,学生会很兴奋,感受了快乐,喜欢老师,更喜欢数学。像这样的小创意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只要你用心去想,就一定会有发现。再例如:在设计《观察物体》这一课时,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热情,让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巧妙利用投影仪的摄像头作为我的“眼睛”,在大屏幕上呈现了学生在我眼中的画面,学生看到自己的模样出现在大屏幕中,高兴地尖叫了起来。学生感受到了高科技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一下子就进入了空间想象的海洋。这一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为整节课学生的观察操作做了铺垫。学生喜欢教师“动起来”,在课上有意想不到的“行为”,教师更要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创意出“奇思妙想”。为了学生学着有兴趣,我们的思路可以开阔一点、大胆一点:原先教室里上的课,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教室外面感受一下。原先用语言表达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歌曲来传达一下,等等。这些“行为”只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让他们觉得数学并不枯燥,生活处处皆数学,进而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用心学习专业知识,提升教师创意能力。
在平日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有更多的创意灵感,那么我们还要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了解你身边的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1.积累专业知识,提升备课能力。
教学中的“创意”也是为“难理解的知识”变得“易懂”而服务的。有些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在理解方面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对于学困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如何将“难点”转化,就需要教师设计出有效的环节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要有深厚的内功,不仅要了解知识的背景、还要知道知识的用途,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出现哪些错误等。教师掌握了这些就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设计学生喜欢、更容易接受的环节,把知识的难度降低,让学生在有趣的环节中去探索、去发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学生在学习《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摸纸条决定的小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可能”和“不可能”,学生听得身临其境,学得不遗余力,但对于教师而言,一个小故事就使课堂的驾驭变得得心应手。
2.了解学生心理,提升沟通能力。
学生喜欢什么,教师就要研究什么。久而久之,老师喜欢什么,学生就喜欢什么。要想了解学生的心思,就要多和学生沟通,像“最近你们玩什么游戏呢?你们看什么书呢?你有什么爱好……”这类的问题,在课余时间要多和学生们聊一聊,学生们会非常乐于与老师们交流,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这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让老师得到了第一手学生资料,这些资料完全可以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被用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生们都喜欢看喜羊羊这部动画片,在讲授一年级下学期《找规律》这节课中,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学生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后,都兴奋不已,这个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就我们在身边。
教师的工作每天都很辛苦,一线教师都在为学生的作业、改错等问题忙碌着。虽然每天都面对着孩子们,但是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有多少人能和学生们好好的聊一聊呀。也许就是几分钟的沟通,学生会更加喜欢教师、喜欢教师的课,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身上获得更多的备课“灵感”。
3.博闻强识,多才多艺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能说、能唱、能写、能画,还要学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才艺,例如:空竹、折纸、剪纸艺术等,将这些才艺进行创意并巧妙的融入数学教学中,学生们会学得更带劲。在二年级讲授《找规律》中,教师利用制作动漫的才艺巧妙的和规律结合在一起创意出一个动画场景——会走的小人,将图形按照下图的规律排练,并将图形放在一起,一张一张的播放会是什么样子了?学生一看,大声的欢呼起来:“动起来了,小人会走了。”这样的一个创意激发了继续深入思考的兴趣,更让学生们深刻的感受到规律的价值。
总而言之,教学中的“小创意”,会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对教学内容感興趣。但一节课的“成败”,仅有这样的“小创意”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设计出层次清楚,有实效性的完整教案。“小创意”的作用只是“催化剂”,帮助实现教学目标,“催化剂”功效的好与不好,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制”与“使用”。教师层出不穷的“小创意”,会让学生持续的兴奋、快乐、激动、感动、骄傲,有了这些学生就有了持久的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秀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56-58.
[2]郑银珠.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90-91+94.
[3]李玉龙,邓芙蓉. 论小学数学情境及其有效创设[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