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武燕
【摘要】“鸡豚狗彘之畜”无论是在“畜”读音还是在整句翻译上都出现了不少争议,要翻译好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语境及当时老百姓的生活背景来探究“鸡豚狗彘”是不能作为六畜的借代,并且发现“鸡豚狗彘”背后掩盖着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揭示了百姓生活的艰辛。
【关键词】鸡豚狗彘 农耕文化 等级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6-0040-02
引言: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里有一篇题为《寡人之于国也》文章,选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文中有一段关于孟子游说梁惠王,如何实现“王道之成”的论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对于其中的“鸡豚狗彘之畜”这一句历来有不少争议,本文亦旨在对此句加以分析。
课本注释中说“之,代词。畜读作(xù),蓄养。全句译为鸡猪狗的蓄养。” 与大多数人观点一样,本人也不赞成将“畜”读作(xù), 应为“chù”,与前面的“桑”、后面的“田”对应,作名词,解释为家畜。
但是在整个分句的解释上本人对一些人的观点不敢苟同。比如在《文学教育》(2012.11)上一篇题为《“鸡豚狗彘之畜”辩正》的文章中,将本句解释为“鸡狗猪等一类的六畜”,这位作者认为”鸡猪狗“是六畜的借代,并拿出《三字经》中”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作为佐证。对于这种解释不太赞成。笔者认为应该翻译为“鸡和猪狗这些家畜”。不应该将鸡狗猪直接等同于六畜,要排除马、牛、羊,这三类。要知道原因,就得联系后一句“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译为 “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季节,这样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孟子的意思是养这些家畜是为了让老人吃上肉,这样我们可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两个方面来看看,“鸡豚狗彘之畜”到底包不包括“马牛羊”,能不能理解成“六畜的借代”。
(一)百姓能不能养得?
相较而言,鸡狗猪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更为普遍。《说文·隹部》:“鸡,知时畜也。从隹奚声。” 鸡可以报晓,可以下蛋为人所食用,鸡肉又是人类食肉的一大来源,因此养鸡就成了古人家家户户的事情。
猪是“六畜”中经济地位最重要的一畜。古人认为家中有猪才为家。从“家”字之形我们可以看出,家乃是深屋之中有一豕,它繁殖数量大,肉多,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可见猪的饲养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而狗在古代与犬是有区别的。“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犬在古代主要有三种用途。守犬指看家狗或者牧羊犬;田犬指猎犬;食犬指狗肉可以食用。狗的用途廣泛,也与百姓生活密切,但是由于当时百姓生活水平地低下,狗的饲养并不多。但是好歹是普通百姓能够饲养得起的家禽。
而马牛则不然,在战国时期一是饲养技术条件的限制;二百姓受生活水平条件的限制,养活一大家都成问题,更何况是高成本饲养马牛呢!三受等级制度的约束,国家也对饲养牛马非常重视,甚至专门设置官员来管理。老百姓私人饲养牛马作为食用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二)百姓能不能吃得?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一句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孟子之所以要求鸡狗猪之类的家禽按时饲养,目的是可以让年纪大的百姓吃上肉。
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在许多朝代都不许私自宰杀牛,就如《礼记·王制》中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见那时的老百姓基本上吃不着牛羊肉的,甚至连猪肉都鲜能吃到。
而被奉为六畜之首的马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役畜之一。《说文·马部》:“马,怒也,武也。”马形态威猛,勇于武战,跑得比其他饲养的动物快,因此被用于战争中,或做日常生活的劳动力,由此可知马更不可能为普通百姓所食。由此可知,马牛羊,百姓吃不得,而鸡狗之类的都是可以吃的,故而“鸡狗猪”不可借代指六畜,这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等级制度以及生产生活资料稀缺的现实。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人将“鸡豚狗彘”看作是六畜的借代来进行翻译,是有失偏颇的,它指的就是鸡狗猪这些与普通百姓生存关系更为亲密的家畜。而课本上的注释错误更是明显,需要好好斟酌!
每一个汉字都有可能折射了一段历史或一种文化。“鸡豚狗彘”现在看来是多么卑微,可是它们却折射出了那时的等级制度及百姓生活的艰辛,那时的农耕文化正在扎根!
参考文献:
[1]《“鸡豚狗彘之畜”辩正》《文学教育》(2012.11)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3]吕丹斌《“六畜”词语文化意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