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包揽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只致力于对课文进行分析与肢解。学生被动听讲,被动接受教师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观点、理念,阅读活动缺乏学生的充分参与,阻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阅读教学应该选准切入点,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效切入文本,进入文本的深层,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转换阅读视觉,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一、以体裁特点为切入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文学体裁特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如鲁迅先生在《祝福》这篇小说里站在平民的角度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形象,她深受封建迷信的毒害,但骨子里也不乏对封建宗法制度的反抗精神。小说这一体裁的主要特点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为中心的。因此,教师中可以抓住小说的这一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了解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人物的语言和肖像描写,来成功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
传统语文教学中往往是按照时代背景、写作特点及知人论事等套路来进行阅读教学的,学生往往被动地听讲,学习主动性受到遏制。而以文学体裁为切入点,就能使阅读由传统课堂上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的介绍层面,提高到对文学作品的品味、文本意旨探究的高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再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抓住散文体裁的特点,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散文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唯美的意境,让学生探究作者是通过哪些语言来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通过探究,学生就会很好地领会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以后,作者作为一名爱国人士对中国命运和前景的忧虑与迷茫。从而理解“这几天,我的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通过散文营造的朦胧美的艺术境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理活动,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二、以阅读疑点为切入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在问题的驱动下产生探究动力,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鲁迅在课文的前半部分说,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不算什么,只是供无恶意的闲人的饭后谈资,鲁迅先生在此似乎否定了请愿学生的流血行为,而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又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看到微茫的希望,鲁迅先生在此对请愿学生的流血牺牲进行了充分肯定。这是不是前后矛盾?
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以“长歌当哭”这个词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整体分析与把握。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这种似乎前后矛盾的说法了:整篇课文都洋溢着作者激愤的情绪,鲁迅以哲人非凡的洞察力,对当时的政府进行了剖析与抨击。作为师长,他对流血牺牲的学生又十分惋惜:学生到这样反动与无赖的政府那里去请愿,督促政府能够做出改变,而不惜牺牲生命,简直是太不值得了!通过深入阅读分析,学生能够透过字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情感。
三、以文本主题为切入点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阅读中学生会调动自身生活经验等参与到阅读理解过程中。把握文本的主题意旨是阅读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可以以文本的主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学习《边城》,教师把写作意旨展示给学生:“作者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接下來引导学生阅读并探究:“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美的?”通过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去寻找答案。
再如,在讲解《苏武传》时,教师可以紧紧抓住主题引领学生阅读,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教师在教学时即以高贵为切入点,让学生深入文本与高贵的心灵展开对话。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高贵,让学生懂得高贵与个人的财产、地位、性别、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是心灵的强大与坚不可摧的信念。再就是让学生体验高贵,结合课文找出体现高贵的事件,并体味高贵的气质与灵魂。接下来是解读高贵,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来解读“高贵”。最后是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有关高贵的名言警句,更深入地体会高贵的内涵。学生以课文主题为切入点,整堂课都贯穿对高贵的认知、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学贵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切入点,同一类型的文章的切入点也是不同的。阅读教学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找出最恰当、学生最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文本解读,提高阅读效率。找准阅读的切入点,其实就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个坚实的支点,学生可以利用这个支点打开思维的大门,走向更广阔的知识领域。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只要选准切入点,学生就可以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高效对话,在教学中突破重点与难点。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切入方式,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置,在阅读中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71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