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坤+阎东彬+王海净
摘要:本文对当前新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河北金融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定位与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希望对同类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困境:借鉴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通过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利用各自在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課堂知识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升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开展,将有助于高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进而获取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动力,形成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看来,新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难以逾越,影响了新型本科院校的后发优势。
一、新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困境分析
由于新型本科院校升本时间较短,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尚不成熟,随着应用型办学的不断深入,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推进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困难亟需解决。
1.“双师型”人才缺乏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更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新型本科院校若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培养和引进有潜质的“双师型”教师,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储备优秀的师资。然而,由于学校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时间不长,多数青年教师入校时间较短、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容易与地方市场需求脱节,不能达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师资实践水平的要求。
2.课程建设力度不够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合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最优状态是由相关企业全程参与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教学,但目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主要由各院(系)提出和制订,虽然聘请了相关的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但并没有合作企业的深度参与。课程方面,贴近产业需求、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支撑地方急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课程资源数量偏少,教学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专业课程资源成果不多,校本教材开发力度不够,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与企业需求对接的实践能力。
3.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校企合作机制方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实习实训内容应包括合作单位的全部业务流程,但是由于双方缺乏互信机制,部分企业为维护自身商业信息的安全性,实习内容不涵盖单位的核心业务,影响了双方合作的深入发展,导致人才培养预期目标实现效果不太理想。合作育人方面,绝大部分院校已与部分合作单位开展了订单式、特色班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育人,但总体来看起步较晚,并且数量尚少。
4.科研助学效果不显著
由于新型本科院校升本时间较短,科研起步较晚,教师整体研究能力薄弱,科研助学成效不显著,推进速度较慢。目前,虽然绝大部分院校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但教师教学改革理论研究深度还不够,并且科研成果偏离教学需求,承担的高级别教学改革项目数量还比较少,高质量的教学改革论文发表数量还不多,与学校课程建设深入发展的需求不完全匹配。
二、新型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河北金融学院于2007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按照“大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与行业、政府、企业合作共赢的新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可对其他同类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1.产学研合作教育定位
河北金融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必须坚持本土化战略,产学研合作教育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2.产学研合作教育具体做法与成效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人事代理等方式引进行业优秀人才,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既精通理论又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承担应用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及毕业论文指导(指导学生不超过4名)等工作。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已达13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22.61%。学校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引入与培养,不仅可以弥补学校在实训课方面师资不足的缺陷,保证教学专业水平,而且有利于加强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同时,根据“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如学校制定了《河北金融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河北金融学院专业课教师挂职实践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到相关行业挂职锻炼,以专业对接产业,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注重对专任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查,考评结果与绩效津贴、职称评聘等挂钩,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在《河北金融学院首席(优秀)主讲教师遴选管理办法》中明确将“双师”资格作为首席主讲教师及优秀主讲教师的备选条件之一;激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ACCA、特许金融分析师、国际金融理财师、保险精算师等含金量高的执业资格证书,目前学校会计系教师队伍中已有注册会计师9人,ACCA注册会员1人,AICPA注册会员1人,参加ACCA考试的会员10人。
(2)校企共同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学校联合企业设立产学研人员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自2007年升本至今,累计从行业企业聘请200余名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河北地方行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培植精品课程,开发教学软件,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完善应用型课程开发制度,通过经费资助、政策鼓励,引导教师开发校企合作育人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课程资源。在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校设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专项资金,组建课程资源开发团队,用于校企联合开发案例库、校本特色课程的建设,如学校目前已与企业联合开发了“商业银行网点现场管理”“物价监测预警与调查”等校本特色课程。学校还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努力实现课程标准与应用实践标准的对接。具体而言,一是共同编写教材,结合行业企业经营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应用型教材的开发工作,目前学校教师通过与业界联合,己自编实验讲义10部。二是共同开发课程教学软件,由学校专业教师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技术人员负责研发,会计系积极与用友等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完善财务软件,弥补市场上类似软件在教学使用上的缺陷,最大限度地满足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
(3)建立健全实习实训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校企合作开始前,双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明确违约责任,细化校企职责分工,目前学校己签订校企、校地协议近100项;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保证保守企业机密,建立有效的互信机制。另外,加强校企双方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校方主动站在服务企业的立场上,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选拔优秀师资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智力支持,并根据企业需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双方利益诉求的一致。学校根据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突出行业特色与地方特色,加大力度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目前,学校己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德银行金融机构等17家金融机构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并且,在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财经类院校特点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企中校”与“校中企”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线上线下(020)融合育人”模式等,真正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合作模式。
(4)鼓励教师以“研”促“学”,提升教学水平。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和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机制,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良好运行;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把握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奠定基础。2015年,学校制定《河北金融学院科研成果奖评奖办法》,对获奖成果完成人授予获奖证书并颁发奖金,获奖结果记入获奖者档案,获奖结果作为考核、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重要依据。学校鼓励教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课程建设作为基础和切入点,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一方面,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承担教学改革项目,学校近三年校级以上教改项目立项200余项,参与教师达800余人,同时,系部每周以教研室为单位积极组织教研活动,通过说专业、论课程、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制定相关制度措施,通过经费资助和奖励引导,鼓励教师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比如,学校对会计学、工商管理和商务英语3个校级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试点专业给予经费拨款,鼓励教师及时将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编写教学讲义,出版教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