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凡
“学校更像一棵树的有机体。”以“学习型组织”理论闻名的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的这一观点让很多中小学管理者深有共鸣。2017年4月16~17日,在广东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的“与大师面对面”活动中,彼得·圣吉带来的不仅是关于“系统思考与未来教育”的启迪,更有如何将“系统思考”的思维应用于学校文化培育、课程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方式改进等话题的分享。笔者结合现场的聆听互动,以及彼得·圣吉的相关著作,希望能撷取其中枝叶,阐述系统思考对学校的价值,以及学校推动系统思考的路径与策略。
一、走向“万物互联”:建构学校“系统”文化有何意义?
今天的教育如何应对变化莫测的未来?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如何对学校教育进行系统的思考和变革?——4月16日上午和17日上午,彼得·圣吉与学者、中小学校长,以及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的教师、学生现场对话,让台上台下的聆听者与互动者皆收获满满。
1.关注个体“感觉”:用真实的情感连接未来
对笔者来说,更深的触动,不仅仅在于彼得·圣吉对系统思考的深入阐释,还有他对老师南怀瑾先生的敬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他面对孩子时俯下身的“聆听”姿态与交流时的“感同身受”。
当有孩子困惑于“面对)中突怎样做到理解自己、同理他人?”“如何才能成才,长成一棵漂亮的大树?”他鼓励孩子们,要看到每个个体的“特别”,没有任何一棵树或者一朵花与另外一个是一样的;而整个田野的美,正是取决于不同花朵的绽放,因此,要能够去欣赏和赞叹每一朵花的美丽,见证每一朵花不同的灿烂。当有孩子苦恼于“在生活中遭遇欺负怎么办”时,他慈祥而又“柔软”地面对孩子,鼓励他要学会与自己的“感觉”相处,接纳自我的情绪,进而改善与他人的相处方式,耐心等待乌云散去、天空放晴的时候。
“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就是与未来相遇的时候。”相对于学者、校长和教师直奔主题的提问。这些来自于学校“我想请教大师”活动中的孩子们的问题虽然稚嫩,但却真实、朴实。彼得·圣吉没有“慢待”任何一个小问题,而是试图透过每一个问题向大家讲述,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要了解,每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人。我们要面向未来,但是只有连接到切身的情感、关注长期的思考,这样未来才不只是停留于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这正是我们走向系统思考的意义所在。
2.聚焦系统思考:“今天它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系统思考是彼得·圣吉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所列出的五项修炼之一,是整合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等其他四项修炼的修炼。
在彼得·圣吉看来,今天,系统思考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他提醒大家,作为“系统的公民”,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是在一个更大的生物和社交系统中行动,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行动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体现着我们和周围世界的联系。比如:学校会使用能源和大量的物质,从食品、包装,到书籍、电脑等,而那些能源如何产生,以及所有的“东西”使用过后如何处理,种种的问题都会影响当地和其他地方的生态系统。因此,“教导孩子认识这些系统并知道如何改变其中的缺失,可以成为整个教育过程中令人期待的环节。”而作为一个思考框架的“系统思考”,则可以成为引导我们观察整体的一种工具,彼得·圣吉提出,系统思考的修炼,“会帮助我们看清事件和细节背后的深层模式”。
3.直面未来教育:为世界公民建设“系统学校”
“当老师就是当先知,我们不是帮助孩子们准备面对我们的世界,而是面对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未来。”彼得·圣吉曾在其著作和演讲中多次引用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前院长戈登-布朗的这句话,他希望让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者能够认识到。今天的学生将成长为未来的世界公民,他们需要理解世界所面对的问题,以及探索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当下名目繁多的教育创新形式,彼得·圣吉建议学校的改进与变革,要在把握“万物互联”这样一个核心理念的基础上,聚焦课堂的创新和改變。聚焦学校文化的构建,也就是要有包容、允许失败和错误发生的创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三个层次的系统性与互联性。第一个层次是身心系统,即我们的头脑、心和精神;第二个层次是社会、社交系统。如家庭、友谊、团队等;第三个层次是生态系统、社会系统。我们每个人都生存于这样的互联网络中,因此,这三个层次将是未来学习真正的基础,也是系统构建学校文化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很多时候容易被忽略的第三层系统。而这三个层次。也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的。
那么,“系统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现场对话中,彼得-圣吉为与会者描述了一所典型的“系统学校”所呈现的样态。这所位于沙漠地带的贫困学区的小学已经实践系统教育15年。学校建造了一个有机菜园,学生在那里体验动手种植的乐趣,同时为家庭提供更健康的食物,并且将富余的蔬菜、水果出售给附近有需要的人;学生们自发记录学校的用水量,由此认识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以及如何从自己做起减少用水量。他们都有一个很强烈的意愿,就是希望以力所能及的行动,为周围世界带来更多美好。
他还以美国一位中学数学教师为例,呈现了系统思考为一间教室带来的变化:教师会自然而然地将教室、将班级视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老师,而非只有站在前面的那一位。因此,在课堂上,他会整合社交、情绪和数学教育,让孩子几乎是以互相指导的方式学习代数:他会关注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以及学习速度、节奏和方式不同的学生之间如何更好地为彼此提供支持。
二、走向整合认知:如何“系统”设计和实施学校课程?
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建立与周围世界的连接?如何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关注整个系统及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总结彼得·圣吉的观点,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值得学校管理者思考。
1.教育者要保持开放心态,具有“系统思考”的意识
教育者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看清我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在设计与实施课程时具有“系统思考”的意识。在彼得·圣吉看来,几千年来,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就是指导我们认识系统的“老师”,而这种对大自然系统的认知是了解社会系统的基础。比如:学习种植植物,就要了解管理土壤与水源,要知道随四季更迭耕作收藏。
作为一名校长或者教师,你会如何设计一门“茶文化”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实施路径?是带领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茶的发展史、产地、特性,赏析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还是在茶道研习中教会学生如何知书达理,懂得待人待己之道?彼得·圣吉在回答一位教师提出的“如何将系统思考应用于课程实施”这一问题时,以这位教师分享的“茶文化”课程为例。为现场与会者呈现了一个课程学习的“系统”路径。他提出,除了可以通过学生之间分享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情感,让学生建立与其他同学的连接之外;还能够以茶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对全球食品系统的学习。比如:可以让低年段学生了解与产茶相关的农耕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全球面临的食品危机:对于高年段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关注与此相关联的有关土壤的发育程度、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农民的回报,以及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系统问题。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观察和系统思考的过程。
2.引导学生与真实世界对话,养成“系统思考者的习惯”
学校要通过“发展真实世界”的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养成“系统思考者的习惯”。比如:在与EQ(Emotional Quotient,情绪智商)之父丹尼尔·高曼合著的《未来教育新焦点》一书中,彼得·圣吉介绍了一所致力于推动系统思考的中学,和一节让他印象深刻的八年级的自然课。
在一间教室里,三十多个14岁的孩子,正在进行一个为期一年的专题学习——协助设计一座位于城市北边的全新郡立公园。课堂上,有两名男生意见相左,请彼得·圣吉评判哪个方案较优。这两个学生为公园步道规划了几种方案,但一个人想兴建步道,其规划的步道会经过一些风景优美的地区,根据模拟模型,此举可以吸引人潮,增加收入。但另一个学生则表示反对,指出那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坟场,即使这条步道在短期内能创造更多收入,却很有可能会得罪某些人,就长远来看,会导致亏损。在彼得·圣吉看来,这两个学生在面对这样一个动态复杂性问题分析因果关系时,不仅能分析“我做了什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的动态变化,还能够运用这样的洞见来调整并改善系统,这正是“系统思考者的习惯”。
三、走向框架构建:如何修炼“系统思考”思维?
“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世界,如何才能走向系统思考?”“学校可以运用哪些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系统思考能力?”面对校长和教师们关注度较高的这些问题,彼得·圣吉分享了他的心得。
1.孩子是天然的系统思考者,系统智能可通过学习来深化
除了以企业经营、组织管理上的创见闻名遐迩外,这二十余年来,彼得·圣吉也持续关注并实际参与了很多教育改革。他认为,系统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别是在这个环环相扣的“地球村”时代更显重要。而孩子本来就具有系统思考的潜能。在他看来,“孩子是天然的系统思考者”,因为他们本身就置身于家庭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等各种系统当中。
因此,他反复强调,教育应该跳脱“标准答案”的教学模式,并且建议学校或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参与度高的活动或练习,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系统能力。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他与每个人之间的连接。意识到他所做的事情能够连接到更大的集体;让孩子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一辈子受用的系统智慧,从而产生成就感与效能感,因而更有信心面对现今时代各式各样的社会与环境难题。比如:在美国的一所“系统学校”里,孩子们每天放学之前,都会绘制一张曲线图来呈现自己当天的学习状况,并且要向其他孩子讲述过程、分享体验、反思原因,以及学会去了解他人。在彼得·圣吉看来,培养系统智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与周围世界的关联,还能自然地扩展到许多需要系统思考的学科学习中。如物理、化学、历史、社会人文等学科知识背后的脉络就是系统思考。
2.形成系统思考的框架,教给孩子知己知彼、放眼世界的能力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間的互动日益稀少,但人类、个人生存环境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依存却愈来愈重要。在《未来教育新焦点》一书中,彼得·圣吉将系统智能的培养和社交与情绪学习对接,提出了“专注自己、关怀他人、理解世界”的基本观点。在过去的教育里。我们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见树不见林”,找不到学习的目标与乐趣;忽略社交情绪学习。以致很多学生无力应对自我的情绪行为问题,阻碍了个人发展。因此,如何让这些未来世界的公民能够学会观察自我内心的世界,同理他人,关心身处的系统,以系统观思考所生存的环境,是当前学校教育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彼得·圣吉提出,促进学生智能进步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程度的工具。让学生能够清楚表达和锻炼他们的系统智能。他整合13种系统思考习惯,以及一些教师在实践中形成的基本工具,形成了学校推动系统思考的一贯性架构。该框架主要包括九方面:(1)分析因果关系时。练习看出作用时间差的重要性(如上述中学生在规划步道系统时,会思考短期与长期的影响):(2)找出预期之外的影响可能发生在何处:(3)以改变观点来增进了解:(4)能辨识复杂性因果关系的交互影响:(5)能看出系统结构对行为产生的影响:(6)了解系统的架构并找出更好的“施力点”;(7)提出假设,并加以测试;(8)检查结果,需要时就加以修正——逐步逼近法:(9)愿意从大局着眼。
“这些受过系统训练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也更透彻。”彼得·圣吉提出,这些经过验证的架构。可以帮助教育者把更具深度的思考技能传授给各种年龄层的学生。他曾在书中列举过两个经典案例。一个是在一所重视系统思考的普通小学,三个在玩耍时吵架的六岁男孩。如何通过工具绘制系统图表。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最终自己找出解决纷争的办法。另一个是在一所高中,有一位数学教师多年来坚持指导9~12年级学生发展针对各种各样主题的系统模拟模型,从能源转移到新科技的扩散等。如有位学生因亲眼看见家人吸毒的惨痛经历。通过设计吸毒模拟模型,了解毒品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影响。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