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

2017-08-02 15:23沙鑫美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方位方向方法

沙鑫美

摘要: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要求,针对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概念混淆、方向模糊、方法雷同问题,明确了学科专业的六个区别,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三个观点,学科建设取向的三个特征,专业建设取向的三个对接。按照学科建设要突出重点、专业建设要整体提升的建设思路,分别给出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改革理念与方法路径。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科专业;方位;方向;方法

学科专业是大学办学的两大基石,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的基本建设,体现了办学定位,彰显着水平特色。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入内涵提升,“双一流”和“促转型”已成为两大抓手,前者重在部属名校,后者重在地方本科。在这种背景下,审视转型高校的办学状况,尽管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已经明确,但学科专业建设改革不快、水平不高、特色不明,制约着办学内涵的实质性改变。概念不分、目标不清、路径不新是主要原因,摆正方位、明确方向、创新方法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亟待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明确关系:摆正学科专业建设的方位

1.学科与专业的主要区别

学科与专业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与研究中往往混为一谈,有必要分析两者差异。一是在基本定义上。学科是面向科学领域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是依据社会需求所划分的、综合多学科知识所形成的学业门类。二是在构成要素上。学科的三大要素是研究领域,知识体系、方法论;专业的三大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人(教师和学生)。三是在分类方法上。学科基于科学体系按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专业基于社会分工按行业领域的职业岗位进行分类。四是在发展机理上。学科发展遵循自身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学科方向相对稳定;专业发展跟随社会分工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方向相对灵活。五是在成果形式上。学科追求本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精深,旨在形成高水平研究成果;专业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横向综合,旨在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六是在水平评价上。学科的评价主体是学术机构,具有一元特征,强调理论的前沿性和成果的原创性;专业的评价主体是政府、业界、学校等,具有多元特征,强调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此外,在办学实践上,靠专业求生存、靠学科求层次、靠科研求地位的普遍认识印证了学科与专业既不能相互混同,也不可相互替代。

2.学科与专业的相互关系

尽管学科与专业存在明显区别,但两者密切关系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集成。同一学科可支撑不同专业,同一专业涵盖若干学科,课程是学科与专业的中介(见下图)。从学科角度看,课程是依据培养目标对学科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后形成的知识传播载体。从专业角度看,课程是依据培养要求进行整合排序后形成人才培养载体。学科建设成果以课程为中介实现了向人才培养的转化,专业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对课程内容提出更新要求,促进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均有重要作用,前者具有隐性特征,后者具有显性特征,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着不可偏废。

二、突出应用:明确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

1.培养规格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依据

地方本科高校面对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要求,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首先需要找准建设方向,其前提是明确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针对目前存在的模糊认识,需要强调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观点一:应用型人才是一类人才的统称,应有层次之分。应用型是一种人才类型的总称,不分层次、统而论之将导致内涵认识的模糊,“会动手即应用型”就是普遍存在的误区。实际上,在我国中高职院校为数众多情况下,国家之所以大力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应用型人才数量不足问题,而是为了解决层次不够和质量不高问题,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完整系列。在应用型人才系列中,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教育机构培养,规格要求亦有区别。如:中职教育主要培养操作人员,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工程师助理,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现场工程师,专业硕士以培养设计工程师为主,专业博士以培养工程技术专家为主。

观点二:应用型本科是本科教育新类型,而不是新层次。目前,面对“促转型”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之所以出现积极、消极、观望等多种心态,第一种或许是因为“大学”名称,后两种是因为存在认识误区,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应用型本科教育视为了传统本科与高职高专的中间层次。事实上,《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第5级对于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已有界定,如:5B级按技术岗位设置专业,属于高职高专教育;5A级分为两类,5A1按学科领域设专业,属于学术型本科教育,5A2按行业领域设专业,属应用型本科教育。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传统本科教育的较低层次,也不是高职教育的“加强版”,它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属于同一层次的两种类型,与高职高教育专属于同一类型的两个层次。不坚持本科层次,会失去社会认可,导致“转型僵局”;不强调应用类型,会丧失培养特征,导致“不伦不类”。

观点三: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是专业领域,而非特定岗位。“能就业即有质量”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又一误区,表现在与高职高专就业层次的混同。作为本科教育,岗位选择裕度和迁移能力应该作为基本要求。因此,如果说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面向是特定岗位,那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面向应该是专业领域。其人才培养要避免过强的功利思想和过窄的专业教育引发的潜在问题,需要以“必要的本科底蕴、突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基本要求,以“就业有实力、创新有能力、发展有潜力”为培养标准,培养“既好用,又耐用”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才能是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

2.应用技术是学科建设的必然取向

首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特征决定着学科方向要着眼技术创新。学科作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有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之分,前者用于发现世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問题;后者用于改造世界,回答“做什么、怎么做”问题。相应地,学科可分为科学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前者注重理论知识的纵向发展,强调“高深”。后者注重技术知识的横向集成,强调“应用”。应用技术型大学作为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产教融合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其学科方向的范围是应用技术,任务是构建技术体系。

其次,应用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方向切入要直探发展前沿。适应发展需求是转型高校学科建设的普遍提法。从释义上看,“适应”强调的是跟随,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初期,强调“适应”无可厚非,但后续发展则要强调“服务与引领并重”,以完成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使命,体现应用技术学科建设的价值。要实现学科建设从“跟随型”向“引领型”转变,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科方向要注重“新”而不是“深”。换言之:重复传统大学学科建设模式、沿循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意味着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唯有注重择需择新、直探技术前沿,凝练新的方向,才能脱颖而出。首批“国家特需”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高校就是成功案例。

最后,应用技术的快速多变要求学科方向的选择要便于两个转化。应用学科的发展过程实质是针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创造性智力劳动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知识产品的过程。应用技术创新具有引领行业发展和更新教学内容两个功能。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研以致用”的理念,在学科方向选择时要考虑建设成果能否实现两个及时转化:一是及时向工程应用转化。引领产业发展是应用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技术创新的时效性决定了转化滞后将导致成果贬值。二是及时向人才培养转化。提升培养质量是应用学科建设的落脚点,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才能实现“上手快”。

3.对接需求是专业建设的方向要求

第一,与产业发展对接的是专业布局方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是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普遍提法。应该说,这种提法可用于政府部门对辖区内高校专业布局的总体思考。但是,众所周知,产业链是指由上游、中游、下游构成的完整产业体系,一所高校无法逐环对接。事实上,目前强行追求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已经引发两个问题:一是为建群而上专业,资源建设滞后导致了专业发育不良;二是为成群而硬凑的“专业集群”实际是“一群专业”,如“文科专业群”“工科专业群”等。这里强调专业布局与产业发展对接,旨在把形式上的对接变为内涵上的对接,把强行对接产业链变成深入对接领域点,依据产业发展,做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培育前瞻专业。

第二,与技术变化对接的是课程内容取向。课程体系重组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任务,掌握先进技术是学以致用的重要保障。审视地方本科高校的现实状况,教学内容即教材内容的取向,特色教材建设的滞后,技术知识的陈旧,导致“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情况普遍存在,所学知识尚未应用已经过时,“上手快”成了一句空话。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组织行业学会、业界专家、转型高校,联合编写一批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鲜明的教材,以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燃眉之急。转型高校需要做到依据技术现状,把握未来趋势,“按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与专业认证对接的是建设质量导向。近年来,品牌专业建设成效不大,尽管提出了建设标准,实际判据模糊,加上品牌专业立项的选拔性,导致品牌专业建设逐渐成了获取资源的途径。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专业建设,要提升建设成效性,必须明确建设的目标性,增强结果的可测性。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开始推进专业认证是重要契机,专业认证标准应该成为专业建设的指南,通过认证应该成为质量评价的判据。

三、守正出奇: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方法

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既要遵循大学的一般规律,又要依据办学特征创新建设方法。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低重心、高起点、聚要素、现特色”。“低重心”是指要突出应用特征,打造应用技术特色学科,培养应用型优势专业。“高起点”意指学科建设要抓住技术前沿,不搞低水平再现;专业建设要体现人才升级,不搞低层次重复。“聚要素”则是注重多方协同,汇聚创新要素,实现借力发展。此外,在建设实践上注重学科专业区别,体现特色,采取不同方法策略。

1_学科建设要注重资源整合,实现重点突破

因基础所致和资源所限,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科建设既不能搞“遍地开花”,也不能靠“自然生长”,必须明确重点方向,注重资源整合,全力培育打造。

一是要突出建设重点。要遵循应用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产业发展的外在需求,坚持择需择新原则,抓住制约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或者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层面的问题,凝练少量学科方向,解决力图遍地开花结果一事无成问题。要将学科重点建设方向划为“学科特区”,汇聚人力、精力、财力资源全力打造,解决资源均摊、精力稀释问题。

二是要坚持协同创新。多元协同、借力发展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内外两个协同。即:对内要打破行政管理和学科归属约束,改变各自为政现状,依据学科突破方向组建团队、搭建平台、汇聚全校优质资源。对外要开展三个合作,通过校校合作,解决学科建设“有将无帅”問题;通过校企合作,解决项目来源和快速转化问题;通过国际合作,拓宽学科视野,把握发展趋势,直探技术前沿。

三是要注重综合效应。相比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科与专业区分度较低,通常提法是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因此,其学科建设要注重“两个统筹”,即:重点学科方向与专业硕士点培育相统筹,靠学科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重点学科建设要与示范专业建设相统筹,靠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两个统筹,强化学科建设的综合效应。

2.专业建设要注重问题导向,实现整体提升

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如果说学科建设可以突出重点,专业建设则要强调整体提升。需要依据办学定位,分析存在问题,抓住关键环节,创新思路方法,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调整专业布局。专业发展多而不优是转型高校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多校合并的新建本科高校,部分专业对资源的无效占用制约着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要提升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专业建设水平,首先要转变求多求全的传统观念,集中有限资源,做强优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停办僵尸专业、培育新兴专业,通过削枝强干激发发展活力。近年来,三江学院依据社会发展,停办了法律、汉语言文学等5个传统专业,开办了网络文学、机器人检测与维护、大数据处理等7个本科专业方向,体现了专业布局的前瞻性。

二是明确主打方向。新一轮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结果分析表明:在40个主要观测点中,专业建设不合格率排名位居第三,原因是课程数量多而杂,略知皮毛但无一精通,根本在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因此,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专业建设需要依据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原则,面向产业领域,明确主打方向,减少课程数量,提高课程品质,使学生就业从“填墙缝”变成“形象墙”。浙江树人大学把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于中小企业办公室主任就是成功范例。

三是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目前,尽管课程内容调整引起了人们重视,但学科导向的逻辑关系、三层结构的课程编排依然如故。要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首先研究其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结构取向、内容选择取向,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体现八个转变,即:“学科导向”向“工程导向”转变,制订主体从“学校一元”向“多元参与”转变,课程结构从“三段式”向“模块化”转变,课程编排从“学科逻辑”向“工程逻辑”转变,课程载体要从“教室”向“项目”转变,课程内容从“学科完整”向“科学整合”转变,方法路径从“闭门造车”向“按需倒推”转变,课改模式从“单打独斗”向“多门联动”转变。

四是强化核心课程。“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课程建设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提升课程质量需要解决资源不足和精力稀释问题。解决方法是首先强化对专业有支撑作用、对相关课程有引领作用、对基本质量有保障作用的核心课程。强化核心课程要明确选多少、谁来选、如何建等问题。首先,核心课程是专业的“看家课”,不宜过多,一般来说8门左右为宜。其次,核心课程确定要注重业界参与,春江水暖鸭先知,业界对核心课程选择应有话语权。最后,强化核心课程要体现在“四优建设”,即:教师优选,条件优化,改革优先,质量优等。唯有此,课程才能称其为专业的核心。

五是改革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加学时即强实践的认识误区,依附课程的实践环节,传统僵化的实践载体,导致了实践教学的“碎片化”。需要实施三项改革:一是注重體系设计。首先,依据典型工作领域进行实践体系框架设计。其次,进行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场所等环节设计。最后,进行涵盖“信息获取一方案策划一计划实施一过程检查一结果评价”的过程设计。二是注重内容综合。要针对实践教学“碎片化”问题,把依附于单门课程的实践整合成综合多门课程的实践,强化学生对知识的集成应用能力。三是注重载体的创新。只会模仿应用是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缺陷。要强化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需要改变传统实践载体,大力推进项目教学。项目教学作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新型方法,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规划和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依据需要进行知识建构。对于应用技术型大学,依据真实性、综合性、探究性原则,开发基本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业界实战训练三层衔接、能力进阶的系列化项目,将成为实践教学的主流模式。

需要指出:摆正方位、明确方向、创新方法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加快师资队伍转型,需要政策激励和机制创新,需要把“作秀”变成“做事”。唯有此,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和高质量的专业建设才能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方位方向方法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用对方法才能瘦
Word Fun
改变颜色和方向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位置与方向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
方位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