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刚
新阶段新要求新导向新举措
□潘毅刚
浙江处在不破不立、不进则退的转型新阶段,“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是历史的、动态的新要求,“四个强省”本质是把创新摆在首要位置的新导向,而引领浙江未来发展需关注七方面新举措
2017年6月,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成功召开。大会以主题为“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的报告,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高屋建瓴地阐述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工作导向以及主要任务。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是引领未来五年浙江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必要对报告中的阶段判断、目标方位和工作侧重点以及亟需突破的关键环节深入领会、全面理解和认识。
党代会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今后五年是浙江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三期”判断是综合了国际、国内、省内三个层级以及客观、主观、发展观作出的准确判断。
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是对浙江所处“形”与“势”的客观认识。当前浙江发展的“形”是好的。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一系列变化冲击,适应了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性转变的考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经济实现年均增长7.9%,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现代服务业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日趋成为主要力量,传统制造业加快改造提升,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层出不穷;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民生福祉日趋提高,社会和谐稳定。2016年,浙江人均GDP达到12577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迈过人均GDP 12475美元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成为继天津、北京、上海和江苏后,全国第五个可比肩高收入经济体的省市。从“势”看,后G20、前亚运的持续影响,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要冲的浙江,国际品牌和形象辨识度日益提高,贸易投资、海洋经济、中国制造、信息经济、创新驱动、金融发展等为主题的众多国家战略改革试点在浙江叠加,浙江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日益提高,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试验区等开放创新加快推进,各类新城、新区、特色小镇等新平台、新载体支撑有力,“对角贯通”的一小时综合立体交通网、义甬舟大通道建设更是将把全省内外紧密联通一体,让人憧憬无限,这样的格局和势头前所未有。
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是对浙江再创新业、增创优势可为空间的主观判断。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浙江发展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为典型代表成为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先进代表,奠定了今天浙江大好的发展形势。但成绩是过去的,发展必须持续向前。展望未来五年乃至更长远一个时期,世界正处在一个政经调整、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关口,浙江如何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保持独特性;如何在艰难的改革创新中破除禁锢,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如何在面向国际、重塑国际竞争力中拔得头筹,这都需要调动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贡献新的智慧。换句话说,在历史转折性的关口,方可显担当、干大事、干成事。
不进则退的转型关键期是对浙江面临严峻挑战应持发展观的清醒认识。党代会报告用一段不长的文字准确指出了前进的道路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挑战。概括起来,从发展的角度看,主要包涵了三层意思:其一,新动能增长跟不上旧动能消退。新旧动能处在焦灼时期,经济分化趋势还在演化,尚未定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传统产业转型的阵痛仍在继续,拉动经济上行的新动能尚不足以消除旧动能快速消退拖累经济下行的力量。其二,发展的软硬支撑跟不上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浙江短板明显,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人才支撑不够,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与高水平的创新发展相伴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其三,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仍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治理主体缺乏担当、本领恐慌的问题较为突出,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多。显然,“三个跟不上”表明,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发展正处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治理结构等加快转换关键期,不打破旧结构、旧路径、旧方式、旧制度,浙江的发展很可能进入发展瓶颈期,务必求变、求新,找到新思路、新办法、新制度支撑,方可在逆水行舟中求生存。
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的重要一年。这次大会是一届关乎中国未来发展方位,承前启后的大会,将对“两个一百年”(即第一个一百年,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安排部署和长远谋划。对照“两个一百年”目标,当前我国改革发展事业正处在“时间过半”“进程过半”的关键时期:所谓“时间过半”,即2017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从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8年,时间已经过半;所谓“进程过半”,即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迈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进程也已过半,进入了任务更加艰巨的“下半程”。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正是在此背景下,站在这一大历史方位下来思考浙江的方位、定位和地位。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两个高水平”的奋斗目标,即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两个高水平”的优异成绩,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浙江的崭新篇章。并具体围绕六个“更进一步、更快一步”,提出了努力建设“六个浙江”的具体目标。
笔者认为,“两个高水平”奋斗目标是在长短结合中找方位、在内外兼顾中找定位、在新旧转换中找地位。
长短结合找方位,就是突出历史方位指向,既考虑五年,也要考虑十年乃至更长远,在继承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成就的基础上,前瞻第二个一百年目标和方位。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第一个一百年历史性阶段目标的延续,在本次党委届内,第一个一百年目标将实现,这是短期目标;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对我国早已确定的在2049年建国一百年时实现现代化的呼应。现代化目标不是一个静态的目标,它是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提高的一个目标,因此浙江的策略是采取牢牢盯住方位,稳中求进,努力“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不断逼近长期目标,体现了前瞻性和动态性。
内外兼顾找定位,就是突出横向定位标杆,既要考虑浙江的实际情况、面临挑战,做好自己的事,也要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的今天就是全国的明天”的殷切期望,让浙江发展新的经验和成就引领全国的明天。这就要求,浙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动态紧盯先进省市和全球高水平标杆,寻找新时期浙江发展的更高定位。“富强浙江”等“六个浙江”目标的提出,就是既要持续保持在富民和城乡区域协调上的横向优势,又要找到突破口,对标省外先进、国际先进,力争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
新旧交替找地位,就是突出引领地位要求,做好增量文章,在稳中求进的“进”上下功夫,创造发展新动能、新体制、新机制、新环境、新风气,率先推动制度创新、治理创新,保持环境更新、党风清新,塑造一个法治彰显、文化引领、社会和谐、城乡美丽、政治清明的良好发展环境,为中国新时期发展贡献浙江智慧、浙江样本。六个“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也好,“六个浙江”目标也好,都突出体现了这一基本要求。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我们要深刻地领会和把握“八八战略”中蕴含的优势论,在工作导向上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努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新优势。这“四个优势”,就是通过改革强省,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通过创新强省,增创发展动能新优势;通过开放强省,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通过人才强省,增创战略资源新优势。
“四大强省”“四个优势”准确把握住了浙江未来发展动力、发展重大抓手和突破口所在。笔者认为,看似四个平行关系的“四个强省”,其实内在逻辑关系有必要理清,“四个强省”的指向本质上都是创新。改革强省,是体制创新;创新强省,是动力创新;开放强省,是路径创新;人才强省,是资源创新。一言以概之,创新是未来推动浙江转型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从内在逻辑上来说,未来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要把创新驱动摆在突出位置,消除阻碍创新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而方法和手段就是通过有效体制改革创新升级内生动力。尤其是要通过开放倒逼创新发展。面对当前开放已经由贸易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向贸易投资并举、商品和科技人才获得战略资源并重的双向主动开放转变的大趋势,必须通过全面主动开放形成新制度、培育新产业、拓展新市场、吸引新技术、集聚新资源。当然,无论是改革还是创新,还是抓住开放的机遇,都必须通过人来实现,要加快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意识,树立新战略资源观,把人才当做创新核心战略资源来抓,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全社会提高人力资本等软性投入的比例,激发人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开放集聚培育海内外人才和各领域人才,以人才推动转型发展和一切事业向前,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
总之,“四个强省”工作导向的主线就是要把创新摆在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的历史性阶段任务,树立创新发展的核心导向,以集聚培育创新人才为主要支撑,探索有效改革的关键举措,全面主动开放顺势转型发展大势。
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了“7+1”的重点任务,即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区域、民主法治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七方面的重点任务和持续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重点保障。深入理解报告,从发展的角度,七个新举措或新提法尤其值得思考与研究。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在创建国家实验室、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协同创新联盟、引进大院名所、培育高技术企业、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圈。笔者认为,创新驱动的关键,一方面,要舍得加大投入,把钱变成科学、技术和人才集聚,让更多的资源、资金投向科技和人才等战略资源,比如创建国家实验室。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国家实验室一般都集聚了该领域的数以千计的顶尖的领军型人才,如果浙江在信息科技等领域争取到国家实验室,将补齐浙江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沿海省份中最为薄弱的短板,通过世界顶尖科技和人才的集聚,聚变提升改变浙江科技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最终通过科技人才聚变实现产业创新裂变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知识技术变成钱。创新驱动战略的实现最终还是需要把科学和技术变成钱,因此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氛围,形成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新格局,这是持续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
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在。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这表明,当下必须改变当前存在的把制造业与服务业以及实体经济与房地产、金融、信息服务等服务行业对立起来的思维,消除无谓的虚实之争。既抓住品质、技术和标准等关键强化先进制造这个产业根基,也顺应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发展的趋势,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加快形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促进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防止资金“脱实向虚”、企业“弃实向虚”,加快虚实相济发展的道路;要以生产型服务业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引领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正确对待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在政策上包容线上虚拟与线下实体良性互动发展。这是在理解党代会报告中全面振兴实体经济这个问题上必须廓清的认识。
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目前来看,供给侧产业过剩的问题,一是以外向型市场为导向的制造业供给不适应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出现了结构和规模错配。二是面向国内需求的产业供给品质和体验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升级需求。三是缺乏能真正创造潜在消费需求的高水平产业供给。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不仅要在需求端着力,更关键的是要在供给端做好引导。通过适应消费变化的制度政策来引导产业结构、产品和服务品质的升级,实现供需有效对接、经济良性循环。
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虽然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此次党代会中用了较多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它的本质是要解决人往哪里去、要素往哪里聚、产城关系怎么转、行政化市场壁垒如何破的问题。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发展模式,有它的灵活性,但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目前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从集聚高端要素和更大范围配置资源的角度来看,县域经济“小而全”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适应当前世界经济以大都市区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分工的要求。党代会报告中虽然依然强调要激发县域经济与做强市域经济并重,但它的前提是,要顺应城市经济特别是都市区经济成为区域发展与竞争主要形态的新趋势。下一步,在杭、甬、温、金义和台州等重点都市区和中心城市打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破除原有行政区划管制的制度障碍,补齐都市区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交通联结、服务共享、生产力布局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短板就成了非常紧迫的任务。
谋划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这是本次党代会报告对省域重大发展平台的一次全新提法。笔者理解,“大湾区”“大花园”不是浙江山区和海洋发展战略的升级版,必须对可能产生的误区有做一些梳理:第一,“大湾区”范围覆盖浙江沿海,但“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应聚焦杭州湾经济区。要全面对接好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错位互补发展,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集中项目、集成政策,正确处理好大保护和大开发的关系,把杭州湾经济区建设成世界知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湾区,不可搞平均主义的全覆盖。第二,“大花园”应是覆盖全省的概念,它的本质是绿色发展。“大湾区”也应该是“大花园”的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表明,生态良好是湾区经济发展成为增长极的前提条件。除重点湾区之外,可以将衢州、丽水作为“大花园”建设的典型代表,但全省范围都可以按照国家公园、美丽城市、绿色园区、美丽农村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充分认识“大湾区”核心建设区和“大花园”重点区域的内在逻辑。从大尺度来看,浙江人口向更适宜居住生活的湾区、都市区集中是大势所趋。加快人口从强化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向湾区重点开发区域转移是必然之举,因此加强人口的产业疏导、制度疏导和交通疏导至关重要。其中,两大问题非常重要,一个是要在保护好湾区的前提下,谋划研究适宜杭州湾的生产力布局形态;一个是要加快研究谋划好“大湾区”轨道交通网建设,加快构建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四大交通走廊”,连接好“大湾区”核心区和“大花园”重点保护区域,让“大湾区”核心辐射带动“大花园”重点区域,让大花园重点保护区域服务湾区,真正成为湾区集聚人口的“大花园”。
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国家“一带一路”六大走廊布局上,浙江的并不是一条主线。但必须认识到,浙江处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交汇点,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战略交汇、天下浙商、第一大港、货畅四海、电子商务、平台集成、体制先发、文化底蕴等八大优势,先天的区位条件和后天的制度优势决定了浙江必须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当仁不让的重要实践担当者之一。因此,强化浙江东中部海陆联通的重要战略枢纽作用,关系浙江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关系浙江在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及重要程度。基于此,党代会报告提出,要重点打造国际港航物流枢纽、贸易枢纽、产能合作枢纽、新金融服务枢纽和人文科教交流枢纽等五大枢纽。这是浙江在新一轮开放创新发展中的对自身战略定位和举措的清醒认识。
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目前,浙江欠发达地区自生能力不足,但一些空间资源又都集聚在这些区域,如何建立一个先发带动后发的利益共享、资源互补的发展机制就成为了关键。这不仅关系到区域协同发展,也关系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支持“飞地经济”发展,就是在原有山海协作任务的基础上,更多的利用经济手段,打破行政区域管制,探索通过产业梯度转移、生产力优化布局、资源优势互补,采取利税、资源、项目共享共建的途径,鼓励先发地区腾笼换鸟,支持后发地区加快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
作者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