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电影影像资源的勘探与编码思路

2017-08-01 12:23谢周浦
青年时代 2017年19期
关键词:视觉符号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

谢周浦

摘 要: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将文化交往作为民心相通的重点开展对象,电影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被列入一带一路战略方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创办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正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落实。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道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伟业非一日之功”,用中国、阿拉伯、欧洲三个地区的谚语来强调同一个道理[1]。强调了“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交往的重点在于沟通,用各国人民都熟悉的话语,来传递共同的情感和价值理念。这位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发掘丝绸之路上的影像资源,并将之灵活地编码到电影叙事中,从而创造出不仅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能够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传播,受当地人欢迎的电影作品,真正做到建立起新的丝绸之路文化带,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做出贡献。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电影;视觉符号;IP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影像资源勘探现状

从理论层面来看,电影学者已经意识到勘探丝绸之路影像资源的重要性。由此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我国电影受众来说,丝绸之路影像资源的展现,能够促使观众去认识该地区独特的风土文化,同时,因为中国出于丝绸之路的起点,本身就是丝绸之路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可以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从而能够更多去接触该地区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其次,对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外国电影受众来说,这些影像资源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电影的文化折扣[2],因为这些资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共同所有的,从影像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它们已经成为文化符号,沉淀在文化结构中,运用这些资源,与当地已有的文化框架形成一种缝合态势,而不是借着“文化全球化”名义,实行侵占本地市场的纯粹商业行为;最后,这也是向世界输出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契机,关键点在于将丝绸之路影像资源与中华民族文化有机地缝合在一起。

然而,根据2016年《中国电影在一带一路战略区域的传播与接收效果》调查报告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亚、西亚、独联体和中东欧地区,对中国电影的兴趣很低,有超过35%的人群表示在过去12个月时间里没有看过任何中国影片,在那些对中国电影感兴趣的人群中,主要关注的类型片多停留在传统的功夫片上。在传播过程中,除了字幕翻译问题之外,对中国电影最大的质疑在于逻辑难懂。这证明,中国电影创作者并没有认真做好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影像输出,这里面除了市场考量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從策划开始,就没有很好地针对该地区的影像资源做深入的勘探工作。

在实践层面,长期以来,西域作为我国一个独特的地理影像系统,已经形成了整套完整的景观符号和文化意象。电影《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市场和口碑的成功,其中展现出的西域新疆风情,成为影片重要的文化奇观。这部影片在西亚东欧地区取得很好的票房反响,捷克共和国在3月2日上映了这部影片,第一周就取得了票房榜第二的成绩,最终取得23万美元票房。不可否认,背后存在好莱坞资本力量的推动,但是它仍然证明了,艺术化地整合丝绸之路影像资源,并将之与中国特色的叙事相结合,能够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取得成功。这之后的《英雄》、《天地英雄》等中国大片,都不约而同地引入了西域文化特色。

自从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以来,电影创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创作活动,2014年5月,中印电影合作交流新闻通气会中,合作交流三部电影《大唐玄奘》、《功夫瑜伽》和《大闹天竺》正式启动,《天将雄狮》、《狼图腾》等具有丝绸之路文化元素的优秀电影也在印度发行[3]。实践成果也颇为可观:《功夫瑜伽》在阿联酋取得170万美元票房,上映第一周冲上了当地票房榜首位,并连续三周保持在前十位置;《天降雄狮》在印度、泰国、土耳其、约旦、黎巴嫩、阿联酋等多个一带一路经济带国家上映,在泰国取得74万美元票房,连续两周票房第一,在阿联酋也取得73万美元票房,成绩不俗。

从理论角度来说,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影像资源,既符合电影艺术发展不断创新的客观规律,又是促进文化交流、提高我国软实力和文化输出的战略任务,并且具有广阔的战略空间。从实践创作来说,我国电影创作者不可避免地从市场角度出发,采取先从海外较为成熟的电影市场入手,逐步扩张文化影响力,为市场尚未成熟的海外地区培养观众。从创作层面来说,要紧紧把握住文化交流的核心诉求,挖掘影像资源,用观众都看得懂的电影语言来讲故事。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策略,即视觉符号的挖掘、叙事策略的缝合和跨国界IP的输出。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影像资源编码思路

W.J.T.米歇尔在著作《图像理论》中,建立了影像生产者、影像接收者、能指和所指的四分模式,用来研究通过影像如何编码与解码,从而完成生产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研究交流过程,我们将影像资源的发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具体视觉符号的发掘,第二阶段是叙事模式的缝合,第三阶段是大型IP的整合。

视觉符号是指沉淀了特定文化情感内涵的具体事物,包括自然和人文景观,象征性物品、习俗或仪式,甚至是特定事件。比如,景观作为符号,是最直接的视觉交流,正确使用景观资源,能够强化特定地区传播接收者的文化认同感,这是因为人人都熟悉的有名有姓的环境成为大家共同记忆和符号的源泉,人们因此被联合起来,得到相互交流,为了保存群体的历史和思想,景观充当着一种巨大的记忆系统[4]。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我们虽然具有辨识度较高的抽象景观,比如说骆驼和沙漠,但缺少具体的景观。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西部片中的纪念碑山谷,它在导演约翰·福特的西部片中反复出现,形成导演的标志性外景地,并且在之后的很多西部片中,被反复致敬,它已经成为西部片的象征,这方圆十三公里,定义了很多影迷心中的美国西部[5],同时,因为西部片是最能体现美国精神的类型片,纪念碑山谷某种意义象征着美国文化中开拓进取的一面。其它方面,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国传到英国的三兔共耳图,从希腊神话大力士赫拉克勒斯中衍生而来、途经中国流传到日本的金刚手菩萨等等,都是很有价值但尚未开发的视觉影像符号。

在叙事模式的缝合阶段,我们需要完成两个缝合:其一,将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主流叙事模式进行缝合;其二,将世界主流叙事模式与丝绸之路影像资源相缝合。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现实,即目前电影主流叙事模式是由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产业推动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电影观众更容易理解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模式。因此,我们需要借助西方主流叙事模式,来完成中华民族文化与丝绸之路影像资源之间的融合。在这一点上,好莱坞电影《与狼共舞》和《荒野猎人》的叙事模式值得借鉴,通常它会设置一个带着白人文化背景、有人格缺陷的主角,误打误撞进入到印第安部落中,在交往过程中,接受印第安文化(通常通过婚姻来表现这一身份转变的过程),从而拥有更加完整的人格。类似的,在叙事模式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个来自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区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国境内,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形成更优秀的品格。实际上,张艺谋的电影《长城》就是这样的叙事模式,这部影片在多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地区上映,包括克罗地亚、赛普洛斯、捷克共和国、埃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黎巴嫩、土耳其等,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需要整合所有资源,提出综合性的丝绸之路大IP,打造由我国主导的文化品牌。在丝绸之路上,我们已经有若干可供深度挖掘的潜在IP,包括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取经的《西游记》,维吾尔族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新疆英雄史詩《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哈萨克族神话《迦萨甘创世》,都具有成为向世界输出的大IP潜质。

注释:

[1]数据来源于网站亚马逊旗下票房统计网站http://www.boxofficemojo.com

参考文献:

[1]赵燕飞.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代言”传统文化[OL]. 新华网, 2017-5-29

[2]侯光明. “一带一路”下的中国电影国际化策略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 2015(Z1)

[3]刘晓希. 一带一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机遇与新使命[J]. 当代文坛, 2015(6)

[4][美]凯文·林奇.城市印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4

[5][美] Keith Phipps. The Easy Rider Road Trip[OL]. slate.com, 2009-9-17

猜你喜欢
视觉符号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浅析九江双蒸酒酒标设计的视觉符号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浅析传播于语境中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