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让学生带着梦想来,成为最好的自己

2017-08-01 07:34卢秋红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卢秋红

王海霞是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校长,她一直参与新学校行动研究,对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幸福的理想学校心向往之。2012年,她从河北邯郸一所名校来到十一学校这个被她视为可以实现教育梦想的地方。

那时,王校长首先是物理学科的特级教师,并且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校长。她走过好几所学校,管理上经验丰富,她既有过让当地“薄弱校”起死回生、改变命运的传奇故事,也拥有带领5000人规模的集团校快速发展的气魄和能力。

本期,我们采访了王海霞校长,听她聊聊龙樾实验中学的故事,以及龙樾学校是一所怎样的面向未来的学校。

记 者:龙樾实验中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王海霞: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是海淀区教委为了支援北部新区建设,引进优质资源建立的一所学校。经过了几年的前期筹备,去年9月份正式招生。学校的核心理念就是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作为一所新建校,我们除了有十一学校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成功经验之外,还希望多做一些未来教育探索。

学校的门楣上有一句话:“hi,带着你的梦想来”。我们学校是初中校,老师们面对的是一群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自我觉醒的关键时期,非常喜欢尝试,也有非常多的大胆想法。这个时候也是孩子思维品质发展的特殊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也在增强。我们特别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敢想敢尝试,把孩子们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保留下来。所以,我们就像呵护眼睛一样,来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勇于尝试、勇于突破的意识。

学校在空间和课程上的设计,思维的原点就在于:我们要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给孩子什么样的课程?如果能够给孩子最适合他的课程,那一定能够帮助孩子去找到他的长项和潜能。在孩子的尝试和探索过程当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记 者:作为一所新建校,学校在空间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与传统学校有什么不同之处?

王海霞:龙樾学校是没有围墙的学校,一进来就是学校的核心地带——教学楼。其实学校外那个红砖漫地的地方就是进入学校的“围墙”。我们在那个地方设立了一个港湾,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可以直接把车开到校门口,孩子几步就进校园了,非常方便。那个地方也是学校跟社会对接的地方,在那里我们可以与社会和社区互动。秋天的时候就成了银杏广场,音乐老师和孩子们在这里举办银杏音乐会。我们也有可能在这个地方举办一些技术课程的展示拍卖会,孩子们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拍卖。这个地方就是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社会、走进社会的一个触角。

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就是要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在做校园设计的时候,希望每个空间都能够实现多种功能。因为学生是走班选课,有些物品要存放在柜子里,所以学校每一楼层都有很多的橱柜。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柜子,每面墙的柜子都有三种不同的颜色,看似是一种无序的状态,其实那三个颜色代表着摩尔斯密码当中的“嗒、滴、空”,孩子研究后会发现每一楼层里边都藏着一句话。其中,有一句话就是“不懈质疑”。

学校空间的设计完全是为了支撑课程落地,不是为了追求时髦,也不想标新立异。空间上受其他方面的约束,有很多内容不好呈现,这就逼着我们想一些办法,比如,地下一层的走廊做成了跑道形式,增加它的使用功能。学校在空间上还有很多留白,可以做很多的东西,那些空白可以放课程生长出来的内容。在植树节,学生们要种什么树就是与生物学科结合。这些植物不单单有绿化的作用,它还能为学科教学服务,本身就是生物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在学校开学一百天的时候,活动主题是“百日反思”,我们种了一棵大银杏树——“反思树”,就是为了让反思的文化能够植入老师和学生们的心中。

我们希望放进学校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故事的。通过不断的积淀,龙樾学校就会成为一个到处充满故事的学校。

记 者:未来学校形态的改变不仅体现在空间设计上,更体现在课程结构的变革上。十一学校一直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改革,龙樾实验中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哪些新的探索?

王海霞:国家课程校本化,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学术课程包括几个模块,语文有主干的基础语文课程,配套的还有大量的阅读课程。英语除了基础英语之外,还有很多选择性的提升类课程和薄弱类的课程来帮助孩子。理科类的课程完全都是分层的,刚刚入学的时候,学生学习的都是“数学二”的课程,一个学期之后,學生的基础和学习方式就会不一样了,这会带来一些水平上的差距。学校就会有“数学一”帮助那些在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孩子。“数学三”是帮助那些“吃不饱”的孩子的。这些分层教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快慢班,负责“数学一”教学的都是特级教师或者特别优秀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从“数学一”到“数学四”,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是不一样的,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也不太一样,课程难度越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会越高。根据孩子的基础、学习方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会有一些高级的课程去帮助孩子把基础打得更宽一些。

学校还有综合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是有宽度的。孩子们一个学期要选五次课,才会完成这门课程的学分。比如,名家大师进校园课程,每两周都会请一位行业精英来跟学生进行交流,给孩子们上课。另外,还有职业考察课程,每两周要带孩子去我们的合作单位,走进中央电视台,看看新闻工作者在做什么样的工作;到科研院所,看科研人员在干嘛;到智慧农场,看现代农业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些课程,孩子们不断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学校真正地成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

我们的商学课程,让孩子们为商品做“附加值”,比如7.5元买一个背心,然后几个人合作,通过自己的设计让这个商品升值,再卖出去。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能将衣服卖到50元,还有的卖到100元。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去学习从设计到市场的过程。我在课上给孩子们讲什么是招商,孩子们推销自己的产品,成立公司招聘员工,模拟公司运营模式。学校充当投资者,我对孩子们提出了几个要求:第一要有团队,第二要有完整的策划方案,第三要有完整的内部管理和自己的竞争力,第四要有营销方案。孩子们因此有一个锻炼的机会。孩子们在出各种方案,学校也帮着去设计。

在游学课程中,我们会把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需要去社会上学的东西串联成路线,然后老师带着孩子现场学习,达成学习目标。游学不是春游,而是课程,每个孩子手里都有课程手册。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学习目标,还有一些学习任务。回来之后,孩子们都要用PPT交流分享。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特需课程,是为孩子量身订做的。学生在选课的时候,每一类每一个学科都要选一门,组合成自己的课程,所以,每个人的课表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的课表其实就是帮助孩子不断地走向自己,成长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无论是课程的体系建设,还是在课堂上的实施,我们都是希望能够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记 者:学校是走班制教学,那学生是怎么选导师的?

王海霞:导师是学生自己选的。学生刚刚入校的时候,不了解都有哪些老师,这个时候学校要遴选一批适合当导师的老师,然后把孩子分配给各位老师。等到第二个学期,我们就放开了,让学生自己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每周都有导师会。一位老师负责带几个孩子,还要跟踪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几个学生他需要深度了解。我们开家长会的时候一开就开好几个月,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开。比如,今天某某同学家长来了,可能各个学科都要来跟孩子家长交流,交流孩子方方面面的情况,所以用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努力地做这种个别化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下的工夫非常大,会很累,比在一般的学校付出的要多,要求也更高一些,但是孩子的获得感很强。

记 者:要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对教师的挑战也非常大。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学校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王海霞: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学生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既要研究学生,又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就实现了转型,教师的角色就变成了教材的编写者。教师不再是拿着书本教了,而是要不断思考设计一个什么样的课程给孩子。这也是让教师快速成长的好办法。

我们也在探索什么样的学校组织形式能够满足未来老师和学生更加多元的、更加灵活的需求,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能够让学校永远保持活力。龙樾学校的内部管理结构是扁平化、低重心、自组织的。我们现在聊天的这个屋子是学校的会议室。它是一个很透亮的房间,三面是玻璃墙。这个地方也是学校领导经常开会决策的地方,它是一个信息枢纽,同时也是一个服务中心。学校的行政部门已经不再是对教师的管理部门,也不是一个发号施令的部门,而是一个沟通和服务的部门。我们要传递的就是这样的信息。会议室玻璃墙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想法在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就是没有希望的。”这句话其实是鼓励大家放开手去干,去尝试,去探索。所以,整个的学校文化看似松散,其实是聚焦的。我们要给师生们创造一种这样的情境,让大家能够在这样一个氛围下工作。如果学校的每个细胞都极有活力,那么学校这个机体就会生长得很快。

我希望龍樾学校里没有思想上的“框框”,焕发出学生和老师的创造力,让师生们充分地感觉到尊重、自由,让孩子、老师、家长充分地参与进来,来构建一个共同的家园。学校大厅里面有一个给楼层起名字的地方,我们让学生自己来投票取名字。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就有了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也充满了教育机会。作为教育者,我们来捕捉这些机会,为我所用。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