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玮,邹春宇
(1. 天津天狮学院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1700;2.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留学生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的使用偏误及教学策略
郭晓玮1,2,邹春宇1
(1. 天津天狮学院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1700;2.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本文统计分析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的用例,发现留学生使用“X+上下/前后/左右”结构有三类偏误:误加、误代和错序。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现代汉语丰富的约量表达方式习得不全,造成约量表达选择单一;对“上下、前后、左右”限制对象认知不清,致使错序出现;对“上下、前后、左右”三者限制对象的差异辨别不清,造成彼此误代。基于上述原因,提出三条相应的教学策略:约量表达的个别教学与系统性教学相结合;分解学习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循序渐进;直观性教学与认知引导相结合。
上下;前后;左右;偏误;教学策略
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常以后置、黏附的形式,位于量值词语之后,表示一种浮动、不定的量,即约量。但三者的约量限制对象(X)却不尽相同,有些X只能作“上下、左右”的限制对象,有些X只能作“前后”的限制对象,但有些X又不能同时作“上下、左右”的限制对象。另外,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又与“大约”“大概”“几”等其他约量表达手段,在语法、语义、语用上多有交叉重叠,凡此种种都给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的习得制造了不小的困难,导致学习中偏误的出现。
前贤时彦(张豫峰[1]、牛顺心[2]、宋红梅[3]、马喆[4]、钱彬[5]等)曾就对举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的约量义进行过深入探讨,但这些研究大多属于本体研究,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三者异同的对比上。虽然个别学者(如张豫峰[1]等)曾基于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偏误用例,对表约量义的“上下、前后、左右”进行过阐述,但囿于偏误基数小,涉及面窄,以及先验的“最大差异必定引发最多偏误”观念的影响,导致此类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真实的习得情况。同时,此类研究属微观研究,研究者未能从约量表达这一宏观的语义语法范畴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换言之,研究者只关注了“上下、前后、左右”之间的差异及其造成的偏误,忽略了与其他约量表达方式的联系,因此对汉语学习者约量表达技能的培养指导意义不大。
鉴于此,本文基于拥有约 400 多万字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料的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外国留学生使用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的全部用例进行搜索,并展开深入、全面的统计分析,总结偏误类型,从约量表达的宏观层面入手,挖掘偏误原因,最终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调查结果
我们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了穷尽式搜索,共检索出“X+上下/前后/左右”结构216条,其中“X+上下”27条、“X+前后”15条,“X+左右”174条。“X+上下”表约量的用例为0,“X+前后”表约量12条,其中1条为错句;“X+左右”表约量的有162条,其中错句有24条,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留学生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使用情况
由表1可知,一方面,汉语学习者未能完全掌握“X+上下/前后/左右”的约量义,仍有偏误出现,其中“X+前后/左右”偏误率分别为8.3%①和14.8%,“X+上下”未出现偏误,源于语料中未见其约量义用例。另一方面,汉语学习者在使用“X+上下/前后/左右”的约量义时存在不平衡现象,“X+前后/左右”有过度使用的嫌疑,“X+上下”有刻意回避的嫌疑。“X+上下”约量义的出现率是0%,而“X+前后/左右”约量义的出现率分别高达80%和93%,其中尤以“X+左右”为最,“X+左右”占“X+上下/前后/左右”全部约量用例的80.5%,相当于“X+上下/前后”总和的4倍。
由此,我们推测“X+左右”约量义的使用有过度泛化之嫌。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对母语汉语者使用“X+上下/前后/左右”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语料源自《围城》《茶馆》等十部现代汉语文献,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十部文献中“X+上下/前后/左右”的使用情况
表3 十部文献中“X+上下/前后/左右”比例
由上述三表可见,HSK动态语料库与现代汉语十部文献中的“X+上下/前后/左右”的使用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HSK动态语料库中共出现“X+上下/前后/左右”216条,其中表约量义的有174条,约占总体的80.5%,而在十部文献中“X+上下/前后/左右”共出现299条,其中约量义有76条,只占其全部义项的25.4%。同时,HSK动态语料库中,“X+前后”与“X+左右”约量义的出现率分别高达80%和93%,“X+上下”的约量义则为0,但是,现代汉语十部文献中“X+上下/前后/左右”约量义的使用率普遍较低,分别为3%、30%和37%。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留学生在习得“X+上下/前后/左右”结构时,用法单一,以约量表达为主;同时,表现手段也较单一,以“X+左右”为主,有泛化之嫌。其原因不外乎留学生未能全面习得“X+上下/前后/左右”结构的全部用法,同时语言表达手段不丰富,通常采取“一招走遍天下”的做法,用一种语言结构表达所有相近语义。
(二)偏误类型
基于以上统计分析,采用“表层策略分类”法(surface feature of strategy),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表4为“X+上下/前后/左右”偏误类型归类及频次统计。
表4 “X+上下/前后/左右”偏误类型归类及频次统计
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在使用“X+上下/前后/左右”的约量义时,共出现了三种偏误类型。
1. 误加偏误
指在上下文语境中不具备“上下、前后、左右”出现条件的,却错误添加了,从而导致“上下、前后、左右”成为冗余成分的情况。这类偏误是“前后/左右”的主要偏误类型,“左右”的误加偏误约占22%,“前后”达到100%。
例1 十年前左右,我见到一个朋友。②
例2 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月左右后她一定会去世的。
例3 因为当推销员的经历不短,长达两年左右,所以我已熟悉了最好的销售方法。
例1中的“十年前”本身就已经是约量表达形式,有约量义,表示十年前某个不确定的时间点,再添加“左右”,与“前”并置,造成语义重复,这种语义重复违反逻辑,因为“十年前”并不存在被“左右”限制的语义基础。例2的情况与例1类似,“两个月后”同“两个月左右”都是约量表达形式,二者的共现也会造成不合逻辑的语义重复。针对这种情况,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对“她去世”时间可能性大小的判断,选择其中一个时间表达形式进行表达。根据我们正常的心理分析,例3在“长达两年”之后添加“左右”的原因有二,言者一方面试图强调自己有较长的营销经历,另一方面又力图保证传递信息的真实性。但是我们认为在一般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并非所有相关信息都要呈现,言语表达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交际任务。例3是一则应聘简历,简历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言语表述使得聘任者知晓应聘者的基本情况,应聘者具体的营销经历是两年零一个月,还是一年零十一个月,不是聘任者关心的信息,从这一角度审视,言者在“长达两年”后添加的“左右”属于冗余信息,同时“左右”的添加似有削减时间长度之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两年”本身就是个约量表达形式,具有表达约量的功能,不专指“二十四个月”,可理解为“接近两年的时间”。从交际的角度审视,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只要不影响交际,双方都不会刻意地要求对方时间表达的精确性。由此,此句去掉“左右”既能完成言者试图实现的交际目的,同时又符合言语交际的经济性原则。
2. 误代偏误
主要指将其他词语误用作“上下、前后、左右”或发生于它们三者之间的误用的情况,如将数词组合、“大约”、“前后”等约量表达形式误用为“左右”。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误代偏误只出现于“左右”相关的语料中,且偏误率极高,达61%。
例4 那天前后您给我的零用钱都用光了。(“那天前后”改为“那几天”)
例5 在19世纪1804年左右买来的。(“左右”应改为“前后”)
例6 这次事件死了八个人左右。(“八个人左右”应改为“七八个人”或“八九个人”或“大约八个人”)
例7 小的时候去过两次左右。(“两次左右”应改为“一两次”或“两三次”或“大约两次”)
现代汉语约量表达形式极其丰富,同时它们彼此语义、分布、功能又表现为交叉重叠的样态,这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制造了极大的学习困难,常出现误代的情况。“前后”通常指比某一时间稍前或稍后的时间,“前后”限制的对象通常具有较大的跨度,然而例4却以“前后”限制“那天”,显然以“那天”为参照数值的跨度较窄,不符合“前后”的语义要求,“几”则正相反,符合较窄的跨度。“前后”和“左右”都具有修饰时间词的功能,但“左右”不具备名词的选择性,“前后”则正好相反,由此例5中的“1804年左右”应改为“1804年前后”。据我们常识推测,例6中“八个人左右”表达的实际含义应该是“七八个人”或“八九个人”,从认知的角度考量,在约量范围如此狭小的情况下,通常人们会选择相对精确,更经济的表达方式(数词组合),而不会选择相对复杂的表现形式(“左右”),例4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另外,如果言者使用“左右”是为了凸显其主观判断,那么主观性凸显的“大约”要比客观性凸显的“左右”更适合。例7的情况与例6相类,此处不再赘述。
3. 错序偏误
主要指将“上下、前后、左右”与句中其他成分位置颠倒的情况。错序偏误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也有出现,偏误率为17%。
例8 根据他的介绍他已经有五千左右张那时的CD,即1949年以前的快速旋转的唱片,包括中国第一张唱片和世界第一张唱片。(“五千左右张”应改为“五千张左右”)
例9 我希望将来放假,可还有三个左右月。(“三个左右月”应改为“三个月左右”)
例10 那家虽然小,但是房间里有二十左右个人。(“二十左右个人”应改为“二十个人左右”)
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限制的对象是数量名短语,而非仅指向数或量,因此“上下、前后、左右”通常以黏着的形式后置于限制对象,而例8、9、10恰恰违反了“上下、前后、左右”的分布特点。
依据“X+上下/前后/左右”的语法意义、分布特点及其功能可知,造成学习者上述偏误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汉语丰富的约量表达方式习得不全面,造成约量表达选择单一
汉语约量表达方式极其丰富,从有无标记形式看,有标记形式(大约、大概、上下、前后、左右等)众多,也有无标记形式(如数词组合与年、月等时段类词语);从主客观的角度看,有主观约量表达(如大约、大概等),有客观约量表达(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从表义精确性强弱的角度看,有相对精确的约量表现形式(如数词组合与年、月等时段类词语),有相对模糊的形式(如上下、前后、左右等)。
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汉语约量表达通常不会系统地教授,多以零散的方式独立呈现,同时部分约量表达形式还没有成为教学内容,这就造成汉语学习者对汉语约量表现形式认识不全面,不能识别并使用部分约量表现手段,如无标记形式。然而“上下、前后、左右”却通常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尤以“左右”为甚,汉语学习者在进行约量表达时,往往首选“上下、前后、左右”进行表达,从而造成误代类偏误的出现。甚至某些本身就具有约量义的词语,但由于其约量义不太显著,或学习者未能掌握其约量义,而误加“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达约量义,从而造成约量表达形式的叠用,致使语义重复。
(二)对“上下、前后、左右”三者的差异辨别不清,导致彼此误代
“上下、前后、左右”均以后置、黏附的形式,位于量值词语之后表达约量义,但彼此间语义、分布、功能各有异同,情况复杂,学习者通常不能很好地辨别。加之教学中教师和学习者特别强调或关注“左右”较广的适用范围,相对忽略了“上下、前后”约量表达的独特功能,从而导致“左右”使用的泛化。
(三)对“上下、前后、左右”限制对象认知不清,致使出现错序
“上下、前后、左右”常以后置、黏附的形式,位于其限制对象之后,但个别汉语学习者在进行约量表达时,对“上下、前后、左右”的分布特点、限制对象认知不清,只关注了对“数”或“量”的修饰,却忽视了“数量名”整体的限制,从而导致使用 “上下、前后、左右”时出现错序。
针对“X+上下/前后/左右”的语法意义、分布特点、功能,汉语学习者在习得“X+上下/前后/左右”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偏误原因,加之“X+上下/前后/左右”在整个约量系统中所处位置,本文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约量表达的个别教学与系统性教学相结合
学习者对汉语丰富的约量表达方式认识不全面,约量表达选择单一是造成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偏误率高达61%。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在初级阶段进行约量表达的个别教学,同时也应在一定的阶段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明确各种约量表达形式的适用范围,既不凸显也不贬低某一种约量表达在言语交际中的地位,从而降低学习者约量表达选择单一情况的出现,尤其是“左右”的泛化,丰富学习者的约量表达方式。
(二)分解学习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中或学生在学习中特别强调“左右”而较忽视“上下、前后”约量的广泛性,是造成部分偏误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难发现此类偏误在学习者实际使用中偏误数量极低,对言语交际帮助却十分显著,因此我们认为“上下、前后、左右”这种似乎“不完整”的教学或学习策略是有利于教学的。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初级阶段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或学习策略,强调“‘左右’的普遍适用性”以及“‘前后’的时间限制对象”,暂缓“上下”的约量义教学,到中高级阶段再进一步进行系统、科学的知识补充,丰富学习者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深入理解,从而使学习者可以分阶段、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学习,逐步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约量义。这样的教学也符合汉语使用的实际情况。
(三)直观性教学与认知引导相结合。
学习者对“上下、前后、左右”限制对象的认知不清,是导致错序偏误出现的原因。教师一方面要以直观性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图示,呈现“上下、前后、左右”对量值词语的限制;另一方面也要从认知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限制对象,即其语义指向,从而使学习者可以从根本上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约量义,从而降低错序偏误的出现。
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外国留学生使用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的全部实例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发现留学生使用“X+上下/前后/左右”结构的偏误有三类:误加、误代和错序。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对现代汉语丰富的约量表达方式习得不全面,造成约量表达选择单一;对“上下、前后、左右”限制对象认知不清,致使错序出现;对“上下、前后、左右”三者限制对象的差异辨别不清,造成彼此误代。针对汉语学习者习得约量义对举方位词“上下、前后、左右”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三条相应的教学策略:约量表达的个别教学与系统性教学相结合;分解学习难点、降低学习难度,循序渐进;直观性教学与认知引导相结合。
注释:
①尽管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X+前后”只出现了一个错句,但这并不能否认这种错误的系统性,因为在其他语料中有类似的错句出现。
②本文所有偏误语料均取自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1]张豫峰.“x+前后/左右/上下”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30-36.
[2]牛顺心.对举的方位复合词[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08-112.
[3]宋红梅.对称式方位复合词“前后/上下/左右”的认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11):39-42.
[4]马喆,邵敬敏.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J].学术研究,2009(5):149-153.
[5]钱彬,沈君莉.表估量“X+上下/前后/左右”的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5(1):68-70.
[责任编辑 亦 筱]
2016-11-26
天津天狮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约量范畴研究”(K2015007)
郭晓玮(1980— ),男,内蒙古太旗人,讲师,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汉语语法学;邹春宇(1980— ),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语用学。
H195
A
1008-6390(2017)04-0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