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家 张 哲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科技考古
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2010-2011年出土动物的考古学研究
陈全家 张 哲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内蒙古 魏家窝铺 红山文化 动物骨骼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约2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是内蒙古目前发现的规模较大、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红山文化时期聚落遗址。2009 年7 月初到9 月底、2010 年7 月初到10 月初与2011 年7 月2 日到10 月21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①。
魏家窝铺遗址是一处典型的红山文化遗址,地层比较简单。本文主要以2010年和2011年的发掘动物遗存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动物骨骼遗存种属、部位的鉴定,标本的测量和对动物遗存的量化研究等相关研究方法,探讨该遗址先民的生存环境与生业模式等相关问题。
魏家窝铺是一处红山时代的聚落遗址。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数量不多,但种类较丰富。动物骨骼标本共计2492件,其中可鉴定种属的骨骼标本311件,可鉴定部位的骨骼标本56件,碎骨2116件(表一)。动物种属至少有22种,分别属于哺乳类、鸟类、硬骨鱼类、爬行类和软体动物类。其中哺乳动物占大多数,种属包括野猪、马鹿、梅花鹿、狍子、牛、马、家犬、狐狸、獐、熊、草原鼢鼠、米鼠、鼠、兔。
表一 动物标本数统计(单位:件)
(一)软体动物Mollusca
1.圆顶珠蚌 Unio douglasiae
骨骼标本共计8件。最小个体数为4。标本2010CHWF2:37,左侧壳。保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51.24mm,最大高为24.40mm(图一,1)。
2.毛蚶 Scapharca subcrenata
骨骼标本共计3件。最小个体数为2。标本2010CHWH4z:42,右侧。保存完整。测量数据见表二(图一,2)。
表二 圆顶珠蚌测量数据(单位: mm)
3.无齿蚌 Anodonta
骨骼标本共计11件。
均没有保存壳顶部位,难以判别左右,也难以判断最小个体数。
4.帘蛤科 Veneridaesp.
骨骼标本共计8件。最小个体数为3。标本2011CHWG4③:225,左侧。仅保存铰合部及部分壳体,并且经过人工打磨。标本最大长为51.35mm,最大高为16.90mm(图一,3)。
图一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软体动物、鱼、鳖、鸟骨骼
(二)硬骨鱼类Osteichthyes
骨骼标本共计1件。最小个体数为1。
椎骨 标本2011CHWG4③:164,为椎骨,椎骨体有残破。标本最大厚为7.34mm(图一,5)。
(三)爬行类 Reptilia
鳖 Trionyx sinensis
骨骼标本共计2件。最小个体数为1。
背甲 标本 2011CHWG4:35,为腹甲残片,表面有不规则凹坑。标本最大宽为13.93mm(图一,6)。
(四)鸟类 Aves
骨骼标本共计3件,其中乌喙骨2件,胫跗骨1件。最小个体数为2。
乌喙骨 标本2010CHWH4③:25,右侧。无远端,近端残。标本最大长为38.12mm(图一,4)。
胫跗骨 标本2010CHWH4③:35,左侧。仅余近端及部分骨干,近端略残。标本最大长为14.59mm,远端最大宽为9.65mm(图一,7)。
(五)哺乳类 Mammalia
1.草原鼢鼠 Myospalat aspalax Pallas
骨骼标本共计23件,其中头骨、肩胛骨各2件,尺骨1件,肱骨3件,下颌骨15件,最小个体数为10。
颅骨 标本2011CHWT6447①:5。颅骨保存完整(图二,1)。详细数据见表三。
表三 草原鼢鼠颅骨的测量数据(单位:mm)
下颌骨 标本2011CHWT4243①:6,左侧。保存完整(图二,2)。测量数据见表四。
表四 草原鼢鼠下颌骨测量数据(单位:mm)
肩胛骨 标本2011CHWT4243①:3,左侧。保存完整。沿肩胛冈的高为34.09mm,对角线高为32.30mm,背侧最大长为8.83mm,肩胛颈最小长为3.89mm,肩胛结最大长为7.03mm,肩臼长为5.38mm,肩臼宽为3.77mm(图二,3)。
图二 魏家窝铺出土的草原鼢鼠骨骼
肱骨 标本2011CHWT4243①:2,左侧。保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26.72mm,近端最大宽为6.60mm,近端厚为4.82mm,远端最大宽为14.75mm(图二,4)。
尺骨 标本2011CHWT4243①:5,右侧。保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31.01mm,跨过钩突的厚为8.44mm,鹰嘴最小厚为3.84mm,跨过冠状突的最大宽为5.19mm(图二,5)。
2.田鼠 Microtus sp.
骨骼标本共计2件,其中下颌骨、肱骨各1件,最小个体数为1。
下颌骨 标本2010CHWH4③:33,右侧。下颌支部分残,无门齿(图三,1)。标本最大长为10.96mm,颊齿列长为6.02mm,齿槽间隙长为5.43mm。
图三 魏家窝铺出土的田鼠、鼠骨骼
肱骨 标本2011CHWG4②:72,右侧。保存较完整,仅肱骨头残(图三,2)。标本最大长为18.54mm,远端最大宽为5.41mm。
3.鼠 muridae
骨骼标本共计25件,其中游离齿、桡骨、髋骨、胫骨各4件,尺骨1件,股骨8件,最小个体数为4。
桡骨 标本2011CHWG4③:170,右侧。保存较完整。最大长为16.00mm,近端最大宽为3.25mm,远端最大宽为4.41mm(图三,3)。
髋骨 标本2010CHWH4③:24,左侧。保存有部分髂骨,髋臼完整。最大长为30.20mm,髋臼长为4.23mm(图三,4)。
股骨 标本2011CHWG4:16,左侧。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36.99mm,近端最大宽为7.91mm,股骨头最大厚为3.04mm,远端最大宽为6.86mm(图三,5)。
胫骨 标本2011CHWG4①:33,右侧。腓骨残缺,近端略残。标本最大长为38.47mm,远端最大宽为4.22mm(图三,6)。
4.兔 Lepus sp.
骨骼标本共计4件,其中肱骨、桡骨、股骨、胫骨各1件,最小个体数为1。
肱骨 标本2011CHWF85:40,左侧。保存有左侧远端及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63.65mm,骨干最小宽为5.39mm,远端最大宽为8.96mm(图四,1)。
桡骨 标本2011CHWG4①:17,左侧。保存有近端关节面及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34.09mm,近端最大宽为7.11mm(图四,3)。
股骨 标本2010CHWH4③:13,右侧。保存有右侧远端及部分骨干,内髁残。标本最大长为43.66mm(图四,2)。
跟骨 标本2010CHWH4③:74,右侧。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27.74mm,最大宽为9.92mm(图四,4)。
5.狗 Canis familaris
骨骼标本共计31件,其中头骨残块、桡骨各2件,游离齿5件,尺骨、髋骨各1件,掌骨3件,跖骨4件,指/趾骨7件,最小个体数为1。
图四 魏家窝铺出土的兔骨骼
桡骨 标本2011CHWG3③:48,左侧。保存较完整,仅远端关节面略残。标本最大长为165.58mm,近端最大宽为16.92mm,骨干最小宽为12.25mm,远端最大宽为22.93mm(图五,10)。
尺骨 标本2011CHWG3③: 49+50,右侧。保存较完整,仅远端略残。标本最大长为181.50mm,跨过钩突最大厚为24.70mm,鹰嘴最小厚为20.67mm,跨过冠状突的最大宽为14.61mm(图五,11)。
第三掌骨 标本2011CHWG3③:53+63,左侧。保存较完整,近远端关节面略残。标本最大长为67.65mm,远端最大宽为8.31mm(图五,5)。
第四掌骨 标本2011CHWG3③:51,左侧。保存较完整,近远端关节面略残。标本最大长为67.29mm,远端最大宽为7.73mm(图五,6)。
髋骨 标本2011CHWG4②:11,右侧。髂骨、耻骨和坐骨都不完整,髋臼完整。标本最大长为98.41mm,髋臼长为22.81mm(图五,9)。
第二跖骨 标本2010CHWH4③:69,右侧。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56.64mm,远端最大宽为5.41mm(图五,7)。
第四跖骨 标本2010CHWH4③:67,右侧。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62.64mm,远端最大宽为5.40mm(图五,8)。
系骨 标本2011CHWG3③:57。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25.03mm,近端最大宽为8.00mm,骨干最小宽为5.16mm,远端最大宽为6.66mm(图五,3)。
冠骨 标本2011CHWG3③:105。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21.74mm,近端最大宽为8.58mm,骨干最小宽为5.33mm,远端最大宽为8.05mm(图五,4)。
狗是我国已知驯化最早的家畜,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就出土有已被驯化的狗②。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现生狼标本m1的测量数据、早期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狗的m1数据与魏家窝铺遗址进行对比,结果如表五:
表五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犬科m1与其他遗址对比③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m1尺寸是最小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该遗址中狗已经被驯化,可能兼有协助捕猎和提供肉食两种用途。
6.狐狸 Vulpes sp.
骨骼标本共计2件,游离齿2件,最小个体数为1。
犬齿 标本2011CHWG3③:34。保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6.84mm,最大宽为4.40mm(图五,1)。
7.獐 Hydropotes inermis
骨骼标本共计1件,距骨1件,标本的最小个体数为1。
距骨 标本2011CHWF85:7,左侧。表面风化严重,标本最大长为25.31mm(图五,2)。
图五 魏家窝铺出土的狗、獐、狐狸骨骼
8.野猪Sus sp.
骨骼标本共计62件,其中头骨残块9件,尺骨、桡骨、胫骨各4件,上颌骨、肩胛骨各2件,下颌骨8件,跟骨3件,还有掌骨、髋骨、跖骨、指/趾骨各1件,游离齿13件,最小个体数为4。
上颌骨 标本2011CHWG4③:65,左侧。牙齿保留有M1-M3,且均已开始磨蚀。其中M1、M2磨蚀较重,均已露出齿质点,M3刚开始使用。标本最大长为81.99mm,M1-M3的齿列长为69.01mm,M3长为31.97、宽为14.46mm(图六,1)。
下颌骨 标本2011CHWG3③:1,左侧。牙齿保留m2,m3,且均已使用。m2、m3均磨蚀较重,且露出齿质点,颌体从m2处保留至m3后侧接近上升支部分。标本最大长为84.5mm,m3后下颌高为52.41mm,m2-m3的齿列长为68.15mm,m3长为46.16mm,m3宽为18.64mm(图六,2)。
肩胛骨 标本2011CHWG4③:48,左侧。保留部分肩胛冈,肩臼窝残,无喙突,肩胛颈完整。标本最大长为77.81mm,肩胛颈最小长为28.99mm(图六,8)。
桡骨 标本2010CHWG2①:25,右侧。右侧桡骨远端及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111.38mm,远端最大宽为41.05mm(图六,10)。
尺骨 标本2011CHWF85:39,右侧。残存近端关节面及部分骨干,无尺骨结节,鹰嘴突残,冠状突和半月切迹完好。标本最大长为36.96mm,跨过钩突的最大厚为49.78mm,跨过冠状突的最大宽为27.22mm(图六,9)。
髋骨 标本2010CHWH4③:45+46,左侧。无髂骨翼,耻骨和坐骨残,髋臼和坐骨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128.93mm,髋臼的长为42.52mm(图六,12)。
胫骨 标本2011CHWF74:1,右侧。残存远端及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132.19mm,远端最大宽为32.64mm(图六,11)。
跟骨 标本2011CHWG4③:13,右侧。无跟骨体,载距突和前突保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57.31mm,标本最大宽为37.85mm(图六,5)。
冠骨 标本2011CHWG4③:27。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26.68mm,近端最大宽为17.74mm,骨干最小宽为14.63mm(图六,3)。
第三掌骨 标本2010CHWF32:17,右侧。近远端关节面均破损,骨干也有破损。标本最大长为92.28mm(图六,7)。
第三跖骨 标本2011CHWG4:2,右侧。残存近端关节面及部分骨干,关节面保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47.85mm,近端最大宽为17.89mm(图六,6)。
蹄骨 标本2011CHWF85:73。保存较完整。蹄底最大对角线长为27.00mm,背侧面长为27.97mm,蹄底中部宽为11.59mm(图六,4)。
猪是古代人类生活中的重要肉食资源之一,也是人类较早驯化的物种,判断遗址中出土的猪骨是野生的还是家养的,对于复原该文化的生业模式和发展阶段是重要的因素。如何区分野猪和家猪,袁靖先生曾提出过比较全面的标准:形体特征、年龄结构、性别特征、数量比例、考古现象、食性分析和考古DNA等④。鉴于材料的限制和笔者能力有限,本文在区分家猪和野猪时主要依据牙齿形态和年龄结构,再辅以肢骨对比、数量比例等其他方面的证据,力求对遗址中出土的猪类骨骼做出全面、准确的鉴定。
第3臼齿的尺寸是国内目前使用比较成熟的标准,魏家窝铺遗存中发现与第三臼齿相关的标本共5件,其中排除掉第3臼齿不完整和未成年个体(未完全萌出),其中可供参考的标本共3件,分别出自2011G③、2011T4043①和2011G4③。牙齿测量数据如表六:
表六 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猪m3与其他遗址对比⑤⑥
阎家岗遗址出土的猪鉴定为野猪,而姜寨遗址出土的猪则被鉴定为家猪。从上表可知,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猪第3臼齿尺寸与阎家岗的野猪相近,大于姜寨出土家猪的尺寸,但由于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可供参考的猪类臼齿标本过少,仅从臼齿尺寸鉴定是不充分的,所以,笔者将从动物种群比例方面进一步提出可资判断的证据。
根据袁靖先生的标准,家猪往往在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为饲养家猪的首要目的是获取肉食资源,其饲养的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满足供给的要求。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种类较多,其中家养与野生动物比例如下(表七):
表七 魏家窝铺遗址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统计表
图六 魏家窝铺出土的猪骨骼
由上图表可以看出,魏家窝铺遗址中出土的野生动物占有较大的比例,结合臼齿的数据,笔者认为魏家窝铺遗址中出土的猪骨应该属于野猪。
9.熊 Ursus sp.
骨骼标本共计7件,其中头骨残块、肱骨、股骨、胫骨、指/趾骨各1件,尺骨2件,最小个体数为2。
肱骨 标本2011CHWF85:47,左侧。保存有左侧远端和部分骨干,远端内外髁均残,标本最大长为126.01mm(图七,2)。
尺骨 标本2010CHWG2①:8,右侧。保存有近端及部分骨干,无尺骨结节,尺骨体残,鹰嘴突略残,半月切迹完整。标本最大长为190.83mm,跨过钩突最大厚为41.00mm,跨过冠状突的最大宽为40.08mm(图七,4)。
胫骨 标本2011CHWG4③:80,右侧。保存有近端关节面及部分骨干,关节面略残。标本最大长为139.36mm,近端最大宽为57.25mm(图七,3)。
系骨 标本2011CHWF70:16。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43.92mm(图七,1)。
10.马鹿Cervus elaphus
图七 魏家窝铺出土的熊骨骼
骨骼标本共计25件,其中头骨残块、跟骨、距骨各1件,肩胛骨、尺骨、胫骨各2件,桡骨、指/趾骨各3件,角4件,肱骨5件,最小个体数为3。
颅骨 标本2011CHWG4③:173。保存有部分枕骨、完整的枕骨大孔和右侧的鳞颞骨。枕骨大孔最大宽为36.89mm,枕骨大孔最大高为28.94mm(图八,1)。
肩胛骨 标本2011CHWG4②:44,左侧。保留部分肩胛冈,肩臼窝残,无喙突,肩胛颈完整。标本最大长为131.73mm,肩胛颈最小长为39.70mm(图八,6)。
肱骨 标本2010CHWG2①:24,右侧。保存有右侧远端和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127.62mm,远端最大宽为64.50mm,滑车最大宽为57.31mm(图八,9)。
桡骨 标本2011CHWG4③:47,右侧。保存有近端关节面及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87.12mm,近端最大宽为65.48mm(图八,3)。
尺骨 标本2011CHWG4③:1,右侧。保存有近端关节面,无尺骨结节,尺骨突残,鹰嘴突和半月切迹完整。标本最大长为153.47mm,跨过钩突的最大厚为64.33mm,跨过冠状突的最大宽35.81mm(图八,8)。
胫骨 标本2011CHWF85:41,左侧。保存有远端关节面及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118.42mm,远端最大宽为51.90mm(图八,7)。
距骨 标本2011CHWF86:2,右侧。保存较完整,仅内外髁略残。外半部最大长为60.14mm,内半部最大长为58.42mm,外半部最大厚为30.35mm,内半部最大厚为31.41mm,远端最大宽为32.45mm(图八,5)。
跟骨 标本2011CHWF86:1,右侧。跟骨突、载距突和前突略残。标本最大长110.41mm,标本最大宽为34.31mm(图八,2)。
蹄骨 标本2011CHWF85:18。保存较完整。蹄底最大对角线长为57.57mm,背侧面长为47.43mm,蹄底中部宽为16.31mm(图八,4)。
图八 魏家窝铺出土的马鹿骨骼
11.狍子 Capreolus pygargus
骨骼标本共计85件,其中桡骨、胫骨、跟骨、距骨各2件,游离齿、指/趾骨各5件,肩胛骨4件,肱骨6件,下颌骨7件,角44件,最小个体数为4。
下颌骨 标本2011CHWG4③:8+20,左侧。牙齿保留有p1-m1,均已使用且磨损较严重,颌体从m1处保留至联合部处。p1前侧下颌支部分有烧烤痕迹。标本最大长为90.24mm,m1前下颌骨高(从舌侧)为19.66mm,p2前下颌骨高(从舌侧)为16.74mm,p1-p4为27.03mm(图九,1)。
枢椎 标本2011CHWG4:7。只有齿突部分及下缘。标本最大长为37.57mm,前关节面最大宽为36.30mm(图九,3)。
肩胛骨 标本2011CHWG4③:60,右侧。保存有部分肩胛冈,肩臼窝和肩胛颈完整。标本最大长为56.83mm,肩胛颈最小长为19.15mm,肩胛结最大长为28.84mm,肩臼长21.84mm,肩臼宽为21.58mm(图九,10)。
肱骨 标本2011CHWG4③:64,右侧。保存有右侧远端,内外嵴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50.97mm,远端最大宽为30.12mm,滑车最大宽为24.15mm(图九,8)。
桡骨 标本2010CHWG2①:29,左侧。保存有近端关节面及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57.86mm,近端最大宽为24.78mm(图九,9)。
第2和第3腕骨 标本2010CHWH4③:78,左侧。保存完整。标本最大宽为15.85mm(图九,6)。
掌骨 标本2011CHWG4③:166,左侧。只保存有远端关节面。标本最大长为20.97mm,远端最大宽为20.66mm(图九,2)。
胫骨 标本2011CHWG4③:192,左侧。保存有远端关节面,较完整。标本最大长为38.16mm,远端最大宽为26.23mm(图九,12)。
距骨 标本2011CHWG4③:203,左侧。保存较完整。外半部最大长为28.96mm,内半部最大长为27.56mm,外半部最大厚为16.69mm,内半部最大厚为19.03mm,远端最大宽为17.89mm(图九,5)。
跟骨 标本2011CHWG4②:4,右侧。保存较完整,只是表面腐蚀严重。标本最大长为59.23mm,最大宽为17.43mm(图九,11)。
中央跗骨 标本2011CHWG4③:153,左侧。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宽为35.06mm(图九,4)。
系骨 标本2011CHWG4①:57。保存完整。标本最大长为39.78mm,近端最大宽为11.38mm,骨干最小宽为8.19mm,远端最大宽为10.55mm(图九,7)。
12.梅花鹿 Cervus Nippon
骨骼标本共计3件,其中头骨残块、游离齿、桡骨各1件,最小个体数为1。
图九 魏家窝铺出土的狍子骨骼
颅骨 标本2011CHWF95:11。残存有部分顶骨和大部分的额骨,额骨两侧的角盘较完整。额最小宽为105.74mm,角环近端周长为129.83mm(图一○,1)。
桡骨 标本2011CHWG4③:12,右侧。保存有近端关节面和部分骨干。标本最大长为61.05mm,近端最大宽为41.55mm(图一○,4)。
13.牛属Bos sp.
骨骼标本共计2件,其中腕骨、股骨各一件,最小个体数为1。
第四腕骨 2011CHWG3:2,左侧。保存较完整。标本最大宽为35.06mm(图一○,5)。
股骨 标本2011CHWF85:1,左侧。保存有远端关节面,髌骨关节面和外侧髁均残。标本最大长为140.31mm,标本最大宽为92.39mm(图一○,2)。
其中股骨的形态和尺寸与黄牛、水牛都不相同,由于标本太少,无法鉴定具体的种属和驯化情况。
14、马属 Equus sp.
骨骼标本共计1件,牙齿1件,最小个体数为1。
乳齿 标本2011CHWT5447①:3+4。只保存有脱落的齿冠。标本最大长为24.40mm,标本最大宽为24.77mm(图一○,3)。
由于标本过少,无法鉴定种属和驯化情况。
图一○ 魏家窝铺出土的梅花鹿、牛、马骨骼
(一)动物骨骼表面痕迹
1.自然作用
自然生态环境对骨骼的保存具有重要的作用。别伦斯梅尔把风化分为6个等级,根据魏家窝铺遗址中出土的骨骼情况,笔者将6个风化等级划分为3部分,0-1级为轻度磨蚀, 2-3级为中度磨蚀,4-5为重度磨蚀。
经统计,轻度磨蚀和重度磨蚀的标本各占总骨骼数的18%和82%(表八),可以看出该遗址的动物遗存风化程度较重。经观察,笔者认为魏家窝铺遗址出土的骨骼主要受到化学风化,骨骼标本表面遭到严重的破坏,腐蚀严重。这种破坏可能是由于农业耕作、种植作物,植物根系发达,对骨骼表面产生了严重的腐蚀。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对骨表痕迹的观察,只有少数轻度磨蚀的骨骼表面可以观察到人工痕迹。
表八 动物遗存风化情
2.人工作用
割痕:骨骼凹陷处出现的深而窄的细线痕迹,在本遗址中能辨别出的只有一例(图一一,2)。
劈痕:用工具强力破开形成相对平整的面,在本遗址中能辨别出的只有一例(图一一,1)。
烧痕:将食用完的骨骼扔到火堆中,将其充当能源来使用,特点就是骨骼整体包括内外骨壁,都呈现出黑色或者灰白色。
烤痕:将动物肢骨放在火上烤食后留下的局部为黑色的痕迹(图一一,3)。
(二)人工制品
遗址内只出土了少量的蚌壳制品。
1.匕
仅1件。标本2011CHWG4③:149,推测是由帆蚌的蚌壳打磨而成,露出壳内面的珍珠层,呈三角形。标本最大长为51.47mm(图一一,4)。
图一一 人工痕迹和贝制品
2.装饰品
共发现8件,仅有一件保存完整,其余均残破不全。标本2011CHWG4③:225,由薕蛤目的蚌壳打磨而成。依壳体走势打磨,呈长方形,仅壳体一面未经打磨,在两侧有钻孔。标本最大长为51.35mm,最大高为16.90mm。
(三)生业模式和生态环境
1.生业模式
遗址中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占得比重也较大,主要以哺乳类的数量居多(表九)。
表九 魏家窝铺野生与家养动物比重
其中狍子和马鹿的数量比较多,可能是古代先民主要的狩猎对象。遗址中还发现相当数量的家犬骨骼,由于出土动物骨骼以野生动物为主,这些家犬也很可能是被用于协助人类狩猎。也有少量的硬骨鱼类和软体动物类,可能兼有一些捕捞的活动,其中有一些贝类的栖息地是河流的入海口处,可能是古代先民进行地区之间的交换得来的,这些交换来得贝类极有可能是作为加工装饰品的原料而非食用。
由此可见,魏家窝铺遗址的先民以狩猎经济为主兼有少量的捕捞活动,可能还与沿海地区存在着地区交换。
2.生态环境
分析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能提供古代环境的线索。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都有所不同,以此为依据,得以初步窥探古代遗址的生态环境。
魏家窝铺遗址中出土的动物种类丰富,共21种,其中既有野生动物也有家养动物。由于家养动物通过驯养,已经适应了人类的环境,它的生态指向性大大的减弱,故笔者在进行分析时排除了狗。其中牛、马因为标本极少,很难判断出是野生还是家养,故也将之排除。以下分析以其余各种为依据进行。
野生动物生境分析:
圆顶珠蚌栖息环境广泛,是湖泊、河流、水库及池塘沿岸带常见的种类。
虽然不能确切鉴定出遗址内无齿蚌的种类,但无齿蚌亚科各种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都栖息于淤泥底,需要水流略缓或静水水域。
鳖属成员生活在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的淡水水域。
兔属成员多栖息于山坡林地,农田附近,半荒漠地区绿洲和沙丘灌丛等处,以草木植物为食。
野猪的栖息环境极为多样,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都是它们的栖息地,也常出没于林缘耕地。
此遗址的熊推测为棕熊,熊的生境地也十分多样,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森林中。
马鹿是北方森林草原型动物,东北的马鹿栖息于海拔不高、范围较大的针阔混交林、林间草地或溪谷沿岸林地。
梅花鹿在各地的栖息地不一致,东北梅花鹿栖息于针阔混交林的林间和林缘草地,冬季多在山地阳坡少雪处,夏季则活动于密林中。
狍子主要栖息于山麓阔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
鼢鼠营地下生活,栖息在草本植物丰盛的丘陵、草甸和草原地带。
通过以上动物的生境分析,可以推测当时魏家窝铺地区的气候要比现在湿润,雨量充沛,整个地区覆盖着郁郁葱葱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其间还有水流平缓的河流或是湖泊,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气象考古资料也显示,4000-5000年前,本地区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3℃左右,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
附记: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16BKG024)项目中期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动物骨骼材料均为2010和2011年出土,由成景瑭提供,表示感谢!
注 释
①塔拉、曹建恩、成景瑭、王春雪:《内蒙古赤峰魏家窝铺遗址2011年发掘成果》,《中国文物报》2012年2月10日第004版。
②④袁靖:《中国新石器时代家畜起源的问题》,《文物》2011年第5期。
③武仙竹:《狼、狗裂齿与臼齿的测量值、变量值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第4期。
⑤黑龙江文物管理委员会:《阎家岗旧石器时代晚期古营地遗址》,文物出版社,1987年。
⑥祁国琴:《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动物群的分析》,文物出版社,1988年。
责任编辑:孙建华
Inner Mongolia; Weijiawopu Site; Hongshan Culture; Animal Bones
The Weijiawopu site, which was a settlement site during the Hongshan period, unearthed many kinds of animal remains with a total of 2429 fragments. The faunal remains of the site included mollusks, osteichthyes, reptiles, birds, mammals and a few shell artifacts. The paper identifies the species and part of the animal bones excavated from the site during 2011~2012, then discusses the subsistence mod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surroundings of the site, which provides new clues to reconstruct the live picture of the ancient people in this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