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查干浩特城址试掘简报

2017-08-01 13:38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
草原文物 2017年1期
关键词:城垣内城城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查干浩特城址试掘简报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

阿鲁科尔沁旗 查干浩特城址 测绘 试掘

查干浩特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沁旗罕苏木苏木白城子村东北约0.7公里,在阿巴嘎山脚下(图一),城址中心坐标东经119°46′14.40"、北纬44°30′13.81"。查干浩特城址由外城和内城组成,连同东查干浩特城址、阿巴嘎山祭祀遗址三部分共同组成查干浩特古城址(图二)。古城整体坐落于巴彦呼舒河北岸、河谷草原平坦之地,南距旗政府所在地天山镇约95公里、东距苏木所在地巴彦呼舒约7公里。

图一 查干浩特古城地理位置图

图二 查干浩特古城卫星影像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赤峰市博物馆对查干浩特城址及其周边遗迹进行考古调查,并确认该城址诸如西白城、白城、东白城、阿巴嘎山建筑址及村落、墓葬群等遗迹构成部分均属明代的遗迹①。2014年为配合查干浩特古城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城址文化内涵、城市布局、营建与废弃年代,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对查干浩特城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及小范围的试掘工作,发掘探沟两条,累计发掘面积6平方米,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遗物。现将本次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城址概况

查干浩特古城由查干浩特城址外城、查干浩特城址内城、东查干浩特城、祭祀遗址组成(图三),其中查干浩特城址外城正中为内城,两城呈“回”字形布局。

图三 查干浩特城址与东查干浩特城址地形图

1.查干浩特城址外城

查干浩特城址外城平面呈不规则梯形,辟有南、北两座城门。外城南城垣长897、东城垣长620、北城垣长963、西城垣长897、墙基底宽8、顶宽0.6-2、残高1-2米。其中外城东、西、北三侧城垣均为就地取土夯筑或堆筑而成,南侧城垣东、西两侧局部则利用东、西“棋盘山”自然山体或石砌墙体,两山之间存土筑墙体并辟有南门。外城除南侧城垣外,其余三面城垣外侧均有宽5、深1-2米的护城壕遗迹。

东、西棋盘山分立于外城南侧城垣两端,两山南侧均为峭壁。其中东棋盘山海拔高588米,山顶东侧垭口及平缓处存一长249.5、基宽2、顶宽1、残高1.7 米的石砌墙体与山下土筑东城垣相接,山顶裸石上存24个柱坑并见有建筑台基及砖瓦等遗物。另见一块平坦巨石上刻有蒙古象棋棋盘;西棋盘山海拔高590米,坡面存石砌墙体30米向西顺山而下与西侧城垣相接。

经考古调查可知,查干浩特城外城内东、西、南三翼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建筑台基、院落基址29 处,其中东、西两侧基址多见砖瓦、器物残片、石臼、石碾、石磨等遗物(图四、五)。

图四 查干浩特城址卫星影像图

图五 查干浩特城址平面图

2.查干浩特城址内城

查干浩特城址内城位于外城中部,呈边长255米的近正方形。其城垣为黏土夯筑而成,底宽5.4、顶宽2.8、高4米,夯层6-12厘米,其外存宽6、深1-2米的护城壕遗迹。内城城垣四角、外延墙体3米处均存高于城垣墙体2米左右的角楼。此外,内城南侧城垣中部存一宽约6.5米的城门,城门外筑直径约10米的马蹄形瓮城,城门与瓮城墙面均为石块包砌,但多已脱落;内城东侧城垣另存一宽约4米的门道,无瓮城。

内城存一南北向中轴道路,其北端见一长80、宽34、高4米的大型建筑基址,基址前、中轴道路东西两侧各存三座南北长19、东西宽17米的较大型建筑基址,上述大型基址外均包砌正方形或长方形石材,基址上散落大量建筑残件。

此外,内城南北向中轴道路两侧分布有大量的院落、房屋等基址,遗迹保存完整、布局整齐,内城东南角见一边长11、高约5米的方形夯土台基(图四、五)。

3.东查干浩特城

东查干浩特城位于查干浩特城址东偏北约2公里处,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330、东西宽273米。除东城城垣坍塌呈土垄状外,其余三面城垣均保存较好,城垣基底宽约10、顶宽2-4,高0.7-1米。东侧城垣外侧另存一宽5、深0.5-1米的护城壕遗迹。城垣东、西、 南三侧均辟有城门,其中南门宽约7米;东、西两门宽约5米。

图六 阿巴嘎山祭祀遗址平面图

考古调查发现,东查干浩特城城内中心存一南北长28、东西宽25、高2.1米的正方形大型夯土台基,台基表面散落大量绿色琉璃瓦和灰色砖瓦等建筑残片(图三)。

4.阿巴嘎山祭祀遗址

阿巴嘎山祭祀遗址位于查干浩特城址以北约4公里的阿巴嘎山山谷之上,现存两处祭祀基址。其中1号基址位于山谷西侧平台之上,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35、南北宽25米,面积约775平方米,基址边缘另存一宽2、高0.2-0.6米的石墙。基址主体损毁殆尽,地表散布大量琉璃瓦、瓦当、雕砖饰件等遗物。2号基址位于山谷东侧一似人工开凿的二级平台之上、边缘存砌筑石块,东西长45、南北宽50米,总面积2250平方米,平台。平台之上存一两开间建筑基址及门道等遗迹,地表散落遗物以砖瓦、瓦当残片为主(图六)。

二、试掘情况介绍

为配合查干浩特古城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城址文化内涵及营建与废弃年代,本次对查干浩特城址内城开展了小范围的试掘工作,计发掘探沟两条,累计发掘面积6平方米,清理灰坑两座。

1. TG1

TG1位于查干浩特城址内城西北部、中轴道路西侧,长3、宽1米,呈正东西方向分布,探沟东北角发现一座灰坑,编号TG1H1。现以TG1南壁为例介绍其地层堆积情况(图七)。

第①层,耕土层,厚约10-15厘米。黑灰色,土质较硬,颗粒度较小,内含大量陶片、瓦片、建筑残片及石块等。TG1H1开口于此层下。

第②层,黄褐色土层,厚约22-52、深约32-67厘米,土质较硬,有粘性,颗粒度较小,包含物较少,零星见有少量陶片及兽骨。属明代文化层。

第③层,浅黄色土层,厚约58-100、深约90-170厘米,土质坚硬,颗粒度较大并含大量沙石块、淤泥等,土质与城墙土相近。无任何遗物出土。其下为生土。

2. TG2

位于查干浩特内城东南部、中轴道路东侧,长2.5、宽1.3米,呈正东西方向分布,探沟北壁中部发现一座灰坑,编号TG2H2。现以TG2西壁为例介绍其地层堆积情况(图八)。

第①层,耕土层,厚约10-15厘米。黑灰色,土质较硬,颗粒度较小,内含大量陶片、瓦片、建筑残片及碎石块等。TG2H2开口于此层下。

第②层,黄褐色土层,厚约18-27、深约28-42厘米,土质较硬,有粘性,颗粒度较小,包含物较少,零星见有少量陶片、瓷片、瓦片及石块等。属明代文化层。

第③层,浅黄色土层,厚约29-53、深约57-95厘米,土质坚硬,颗粒度较小并含少量砖块、瓦片等。属明代文化层。其下为生土。

3. TG1HI

位于TG1东北角,部分压于隔梁下。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③层,平面大体呈不规则圆形,斜壁、锅底状,坑壁未见明显加工痕迹。深约120厘米。坑内堆积多为黑褐色灰土,土质松软,内含遗物较少,仅见少量建筑残片和碎石(图九)。

图七 TG1平面图及南壁平剖面图

图八 TG2平面图及西壁平剖面图

图九 T1H1平剖面图

图一〇 T2H2平剖面图

4. TG2H2

位于TG2北壁中部,部分压于隔梁下。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③层及生土。平面形状大致呈圆形,斜直壁、平底,坑壁未见明显加工痕迹。口径160、底径92、深114厘米,坑内堆积为黑褐色灰土,土质疏松,内含大量瓦片、瓷片及兽骨等遗物(图一〇)。

三、出土与采集遗物

查干浩特古城址出土遗物较多,其中以灰陶瓦当、筒瓦、板瓦、琉璃瓦、砖等建筑构件为主,另见部分陶器、瓷器、石器、铁器及骨器等。

1.建筑构件

以考古调查所获为众,多见筒瓦、檐滴、瓦当、脊兽及残砖等。此类遗物数量较大且烧造工艺高、制作精美,部分构件上存黄、绿色琉璃痕迹。

砖 1件。残断,泥质灰陶,多呈长方形,表面多见凹凸不平的花纹。采:1,砖体正面浮雕有如意云状纹饰。残长7.8、宽9.5、厚4厘米(图一一,1)。

瓦当 3件。泥质灰陶,当面多饰以形式各异的纹样,背部多残存与筒瓦相连部分。采:3,略残,当面装饰以兽面纹。直径14、厚3.4厘米(图一一,2);采:2,残半,当面外侧存三、四周凹旋纹,其内图案不甚清晰。直径20、厚3.4厘米(图一一,4);采:4,残半,当面外侧一周为素面,其内装饰以兽面纹。直径15、厚3.4厘米(图一一,8)。

建筑构件 3件。形状不一,疑为大型建筑构件残部。标本H1:1,泥质红陶,器表残存少量绿色琉璃,表面见一刻划动物纹之飘逸须发。残长8厘米(图一二,2);标本H1:2,泥质红陶,器表残存少量黄绿色琉璃并见数道平行的波浪状凹纹。残长15厘米(图一二,5);采:10,呈不规则形,表面内外两周可见龙鳞状弧线纹。残长13厘米。(图一一,6)。

脊兽 1件。残,泥质灰陶,制作精美,质地坚硬。脊兽残存部分正面可见一呈桃核形、炯炯有神的眼睛,眼睛上方为双线勾勒的眉毛。嘴部略残,应为张开状。采:11,残高13厘米(图一一,7)。

琉璃檐滴 1件。残半,泥质红陶,上端内凹呈弧面,下端为弧状三角形,檐滴部分存琉璃绿釉。檐滴表面可见少量装饰草纹。采:5,残长9.4、残高5厘米(图一一,5)。

琉璃筒瓦 1件。绿色琉璃瓦,形体较大,瓦端一头保存较好、一端略残。采:7,残长18.6、宽13.2、壁厚1.4厘米(图一一,10)。

2.瓷器

以考古调查所获为众,制作规范、造型精美,多见白瓷、青瓷、白釉黑彩、绿釉、黄绿彩等。

青花碗底 1件。残,仅存碗底及圈足部分。胎体呈灰白色,白色底釉色发灰,圈足略外撇,碗底内侧见两周青花线纹,外侧存一周青花纹饰。标本H2:1,底径7.2、残高1.6厘米(图一二,16)。

酱釉器盖 1件。胎体呈灰色,器表施以酱釉。盖顶部位平弧,折沿较平,子母口。标本H2:2,口径6、盖最大径9.2、高5厘米(图一二,9)。

白釉褐彩盆底 1件。残,仅存底部。胎体粗糙且器壁厚重,盆内底部可残鱼戏水草纹。标本H2:3,底径9.2、残高3.2、底厚1.4厘米(图一二,1)。

酱釉缸腹部 1件。残,粗胎,上施黑褐色酱釉,溜肩,长弧腹,素面。标本H2:4,最大腹径40、壁厚1.2厘米(图一二,12)。

图一二 出土遗物图 (二)

酱釉罐腹部 1件。残,胎体呈灰白色,标本G1①:1,上部略弧、下腹平直,器表残见纹饰。残高4.7厘米(图一二,7);标本G1①:6,上部较直、下腹弧内收,外壁上存数道凹弦纹。残高4.5厘米(图一二,8)。

黄绿彩瓷片 1件。内壁露胎,外壁施有黄绿彩釉。胎体上先刻划写意的花草纹,然后在不同施黄彩或绿彩形成对比。标本G1H1:3,残高6厘米(图一二,4)。

3.弹丸

4件。球形,形制相近,大小不一。泥质灰陶捏制而成。标本G1H1:4 -7,直径1.8 -2.8厘米(图一二,10、13、14、15)。

4.釉陶

孔雀蓝釉碗口沿 2件。残,胎体灰白,侈口、圆唇,口下微内凹,直弧腹。内外壁均施以孔雀蓝色釉面,其中内壁颜色较深,外壁釉层较薄呈绿色。标本G1①:2,残高7厘米(图一二,3);G1①:3,残高6厘米(图一一,9)。

5.铁器

以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为主。

犁铧 整体呈三角形,两侧略显圆弧,犁铧前端为锐角三角形,刃部较尖锐。整体保存较好。采:6,长24、宽24厘米(图一二,11)。

铁锅 残,平折沿,弧腹内收。采:9,口径36、残高14.4、壁厚0.6厘米(图一二,6)。

铁釜 1件。残,整体厚重。直口,内折短沿,弧腹,口下端外附梯形扳耳。采:8,残高10厘米(图一一,3)。

四、一点认识

此次对查干浩特城址开展的考古调查与小范围的试掘工作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规模最大、技术手段运用最为丰富的综合性考古研究工作,不仅第一次对查干浩特城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而且依托RTK测绘及航空影像技术更为全面、细致、科学地了解了城址的布局特点与各遗迹间的相互关系。

本次考古调查与试掘中均未发现辽金元时期富有特征的各类遗物,探沟内出土的各类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遗物均属明代,而分布密集、建制极高的建筑基址群及规整的城址布局则表明其应属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这与张松柏先生早先认定其为林丹汗都城相一致。

《明实录》描述即位之初的林丹汗为“穷饿之虏”②,其为稳定蒙古草原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平息察哈尔部内部的分裂、吞并石纳明安部并在巴林部境内阿巴噶哈喇山修建瓦察尔图察汉浩特作为都城③。林丹汗统治期间沿袭了蒙古传统的左右翼三万户的统治方式,命永谢布部却热斯塔布囊为特命大臣,率领一支军队驻防赵城,管理右翼三万户的蒙古各部;任命乌齐叶特鄂托克锡尔呼纳克洪台吉为管理左翼三万户的特命大臣;林丹汗直接控制察哈尔八鄂托克④,蒙古各部定期前往察汉浩特朝见林丹汗并遵照图们札萨克图汗大法规定约束各部⑤。而本次调查与试掘的结果表明该城的修建年代不会早于明代,由此可见在阿鲁科尔沁地区能够修筑城池的只有内喀尔喀蒙古、朵颜蒙古和东迁而来的察哈尔蒙古,其中只有察哈尔蒙古拥有蒙古可汗头衔且诸部均已承认其可汗地位,其应为查干浩特古城的真正修筑者。

此外,试掘表明查干浩特古城修建之处进行过大面积的地面平整工作,探沟内第③层堆积即为其平整痕迹。而《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白城明代遗迹调查报告》中提及的西白城,根据实地调查与勘探表明可能属查干浩特外城内寺庙基址,其具体文化属性与布局尚需考古发掘予以证实。

查干浩特古城填补了继哈拉和林、元上都、元大都、元中都之后蒙元晚期都城研究的历史空白,是古代蒙古族形成发展、迁徙流变、分化组合及蒙古帝国皇权演化的重要历史物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城市规划的历史原貌,对推进中国北方地区城址研究、探讨城市发展与演变规律、阐释都城功能变迁等方面均具有积极意义。

附记:本文得到“内蒙古草原英才”(编号CYYC2012078)滚动项目、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高原漠南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编号2014B074)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Young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支持,特此致谢!

执 笔:孙金松 康建国 张青秀

绘 图:海日汗 曹 荻 王 燕

注 释

①张松柏:《赤峰阿鲁科尔沁旗白城明代遗迹调查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②《明神宗实录》万历三十四年(1606) 十月戊申条,兵科都给事中宋一韩奏《边事大略》。

③金巴道尔吉著,留金锁校注:《水晶鉴》,民族出版社,1984年。

④塔哈日嘛顾实:《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⑤《大黄册》,列宁格勒版,1957年,第74页,转引自《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0年。

责任编辑:党 郁

Ar Horqin Banner; Chagan Khoto City Si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rial Excavation

In 1990s, Chifeng Museum had investigated the Chagan Khoto city site which located at Ar Horqin Banner and consisted of western Baicheng, Baicheng, eastern Baicheng, the building sites of Abag mountain, village and cemeteries.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nservation plan of the city site, some trial excavation and a comprehensive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had been conducted in 2014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the trial excavation and collected specimens of the site,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city belongs to the Ming dynasty and has a certain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with the Yuan dynasty city.

猜你喜欢
城垣内城城址
北京内城河湖水质情况分析及思考
万众一心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基于英美国家实践的中国内城贫困问题化解思路*
龙山时代中原与江汉地区城垣建造技术比较
能大能小
清代如何疏解京城人口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