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易
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
张易
目的:调查高校辅导员心理品质现状与工作满意度状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对 70名辅导员进行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同时对 30名辅导员采用《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 表》进行测试 。 结 果: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质量表总均分为(2.83±0.47)分 ,得分最高是节制维度(3.75± 0.58)分,得分最低是超越维度(2.11±0.42)分;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结论:积极心理品质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状况不容乐观,提升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
辅导员 积极心理品质 工作满意度 相关性
本文系 2016年度陕西普通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课题“辅导员规避大学生隐形心理伤害的路径探析”的成果。
随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向的逐步明确(即以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为目标),日益高负荷的工作强度和自我调试不当,使高校辅导员面临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自身发展和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辅导员长期面临着压力大、繁杂的职责、职业要求高,需要持续投入资源以及心理能量,若无法有效地对其调整和引导,容易表现出怠懈情绪,以及对学生和同事态度冷漠等一系列生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消极反应。可以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品质培养研究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迫切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主动面对辅导员现实的心理困扰,探讨如何培养高校辅导员积极的心理品质,以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转型提供借鉴。
1.对象
样本 1:本研究在陕西省某高校各院招募专职辅导员 30名自愿参与研究,使用《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进行测试,其中男女各半,年龄 24—35 岁。
样本 2:本研究对陕西省内 20 所高校的辅导员展开有关职业满意程度方面的问卷调研,具体内容自主编制,总共发出 70份问卷,全部收回,有效问卷数量是 65 份,有效比率为 92.86%。其中男性 26名,女性 44名。调查的高校包括民办高校、高职高专、一般本科以及重点本科这四类,其各高校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分别为 1∶500、1∶300—400、1∶200—300 以及 1∶200以下四类。
2.工具
中国教师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该量表采用由张冲、孟万金[1]等 2011年编制的,包括认知、勇气、人际、公正、节制、超越 6 大维度的分量表,涉及积极心理品质 21 项,总计 66 道问题。认知分量表涉及兴趣和创造力、热爱学习、多角度看问题、洞察力品质;勇气分量表包括热情活力、勇敢和坚持、诚实品质;人际分量表包括爱和被爱、友善、社交智力品质;公正分量表包括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公平品质;节制分量表包括谦虚、自制、宽容、审慎品质;超越分量表包括信念和希望、幽默风趣、感恩、审美品质。量表运用 5 点法评分,1 代表完全不符合,5 代表完全符合。
工作满意度问卷:运用 Likert 5 级法进行评分,1—5 分依次代表“ 非常不满意 ”“ 不满意 ”“中立”“ 满 意 ”“ 非常满意 ”,量 表以总体工作满意度、学校管理满意度、薪酬待遇满意度、领导支持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学生认可满意度、职业归属满意度作为条目。量表整体的平均分是不同条目分数总和,再与条目数之间的比值。评分越高,表明对工作越满意。此量表在国际范围内已得到广泛应用。
3.统计方法
借助于 SPSS 16.0 工具,结合频数、差异等分析手段,针对所收集的数据展开汇总与研究。
1.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测评结果
项目 条目 得分范围(分) 平均得分(分)认知维度 12 12-60 2.31±0.47勇气维度 8 8-40 3.38±0.43人际维度 10 10-50 3.52±0.38公正维度 9 9-45 2.49±0.34节制维度 11 11-55 3.75±0.58超越维度 12 12-60 2.11±0.42总体水平 62 62-310 2.83±0.47
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是节制维度,得分最低的是超越维度;在 21 项积极心理品质中,高校辅导员发展最好的三项品质为自制、友善、团队精神,发展最差的三项品质为信念和希望、创造力、审美。
2.高校辅导员心理状况与工作满意度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工作年限及满意程度。因为辅导员这一职业的独特性,国内范围内工作年限超过10年的全职辅导员相当少,因此本研究依然对 4名工作年限超过 10年的辅导员展开单独分析。当中工作年限在 5—9年的辅导员,他们总体满意指数明显低于从业 1—4年和从业 10年及以上的辅导员,从业 1—4年和从业10年的辅导员生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 5—9年及以上的辅导员。这说明工作5—9年的辅导员的幸福感最少。与从业时间不长的辅导员对比来说,辅导员在工作1—4年时,对工作的主动性显著减弱,与工作超过 10年的对比来说,他们在工作经历、技能、社会经验等方面还不够丰富,所以比较容易懈怠与厌倦。
1.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情况分析
结论表明,30位辅导员在此次积极心理品质调研中得到的总均分是(2.83±0.46)分,说明他们整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处于中等往上的水平,在积极心理方面还需要增强,高校应当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培训。在此次调研中,节制项目的平均分值最高,说明辅导员整体拥有良好的谦逊、自控、谨慎以及包容等积极的人格特征,也说明他们在品德素养方面水平较高。得分最低的是超越维度,该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希望度不高,与自我实现不能满足等有很大关系,这是导致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因素;次之是认知维度,其基本上是反映个人在创新、好奇心、思维和观察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等方面的人格特点。此次调研结论显示,辅导员还应当拥有一定的观察与学习能力,这与高校没有对辅导员开展相关的培训关系紧密。
2.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情况分析
结果表明,70名辅导员在此次有关工作满意程度的调研中,总平均分值是(2.82±0.40)分,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说明他们整体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较低。
进一步分析发现,结果显示 53%的辅导员认为“工作环境不佳、机制不畅”。进修深造和交流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朗,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缺少相应制度的保障,职称评定要求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让辅导员心理压力倍增;75%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内容繁杂、压力巨大,生活幸福感低”。针对学生的意外事件,并未构建确切的责任追究制度,全天保持开机、不存在放假与随叫随到的工作要求均使辅导员的精神紧绷。这种高度紧张与压力会对他们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也无法在这种压力下产生幸福感;45%的辅导员对自身产生怀疑甚至出现职业倦怠,经常感到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精力难以集中、思维的逻辑性差、对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情绪波动大、缺少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没有希望等。
3.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相关探讨
结论表明,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各个维度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呈正相关。这表明高校辅导员的积极体验越丰富、积极人格特征越多、学校组织的支持力量越强,辅导员的积极心理品质程度越强。亲其师,信其道,辅导员是对学生影响很大的一个群体,辅导员积极的言语、行为、精神风貌、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等都影响和作用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树立[2]。
本研究初步对高校辅导员群体心理状况有了掌握,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但发掘和发展高校辅导员积极心理品质还有待深入培养分析,本课题的探究尚有诸多缺陷。首先,研究对象的选取及其数量有限,降低了结论的准确性,日后还需收集更多、范围更广的样本展开探究,进而补充和完善结论;其次,测量方法多为主观报告,未来的研究应设置干预组合对照着区分测量,验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第11期,第3-8页。
[2]王富平:《体验缺失:辅导员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内在障碍》,《教学与管理》2010年第5期,第20-21页。
[3]黄雄英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干预》,《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64-67页。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