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轸
【摘要】乳腺黏液腺癌的发病部位处于乳腺导管上皮组织,属于乳腺癌中的特殊类型,能够在肿瘤内产生细胞外粘液。考虑到乳腺黏液腺癌的病理学基础,在声像图上可能存在误诊现象。国内外也有大量学者针对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分析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价值,研究误诊原因,本文针对2010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接诊的57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的病理学特征、超声诊断标准与声像图特征,并总结误诊原因,总结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超声;乳腺黏液腺癌;误诊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肿瘤,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高发肿瘤,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它的发病主要与月经初潮早绝经晚、遗传因素、婚育与否、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发病的年龄又以在绝经期前后较高。男性发病率极低。
乳腺黏液腺癌为乳腺癌中的一种类型,也称粘液样癌或乳腺胶样癌,是乳腺癌中较为少见的类型,占所有乳腺癌的3%-6%。相较于其它类型的乳腺癌而言,乳腺黏液腺癌的预后相对更优,转移较少见,其病变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多数西方国家报道,乳腺黏液腺癌的发病年龄在50-59岁,以高龄及患者闭经后高发,从日本的报道则认为,乳腺黏液腺癌以闭经前及年轻患者多发。而本研究是以闭经前后为高发年龄,也符合其他乳腺癌的常见发病年龄。从病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单纯型与混合型两种,单纯型是指以黏液为主要成分,且包绕均匀的肿瘤细胞,而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则不仅仅存在黏液肿瘤细胞,也有非黏液部分[1],这也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虽说已有多篇理论文献证实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高,但在临床应用中由于受到个体因素、超声诊断操作技术以及声像图分析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实际确诊率较理论值更低。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超声对于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特此选取57例经病理确诊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征与临床诊断要点,旨在总结经验,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参考。具体内容整理如下。
1.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病例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5年3月来院就诊的、经病理学诊断后确诊的57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2.36±4.19)岁。
2.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2.1 乳腺黏液腺癌的常見诊断方法
目前较为常用的乳腺黏液腺癌诊断方法包括X线、超声、磁共振(MRI)等。刘军杰等[2]在研究中指出,经X线检查后确诊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57.88%,而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则高达79.36%,表明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准确性较X线更高,组间诊断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超等[3]也在有关研究中分析对比超声、X线与磁共振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准确性,发现三者的诊断准确性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磁共振、超声、X线,再次证实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高于X线。虽说磁共振对于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性高于超声,但磁共振的技术要求较高,仪器价格相对昂贵,不适用于基层医院与临床推广,且超声诊断操作简单、无创,可从复性强已逐渐成为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首选方法。
2.2 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诊断标准与特征
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主要表现为组织内异常回声的肿块,肿块的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呈蟹足样,内部多为低回声,且回声不均匀,可有强回声钙化,后方多伴有回声衰减,而超声诊断乳腺黏液腺癌的声像图也表现出一定特征,其中以肿块内存在低回声且回声不均为主,本研究中有43例(75.44%)为肿块内低回声,47例(82.46%)肿块内回声分布不均。与常规乳腺癌不同的是,一般乳腺癌都存在后方回声减弱,但黏液腺癌由于病灶内存在黏液,超声束穿过时由于回声的补偿作用而保持回声不变或回声增强[4],本研究中51例(89.47%)存在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本研究中,单纯型黏液腺癌一般较混合型小,呈局限性生长,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单纯型黏液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较低,混合型黏液腺癌腋下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有报道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10年生存率高于混合型黏液腺癌。
另外,乳腺黏液腺癌为恶性肿瘤,具备恶性肿瘤所具有的血管特征,肿块内血流信号较丰富,本研究的57例患者中,血流阻力指数(RI)>0.7的患者数量为50例(87.72%)。由此可知,肿块内低回声、回声不均、后方回声不变或增强、RI>0.7等声像学特征,对于乳腺黏液腺癌的准确诊断有积极意义;而形态规则性、边界清晰度等并不足以对患者是否患有乳腺黏液腺癌进行定论,若存在此类征象需考虑乳腺黏液腺癌,但不能将其作为特异性指标。本组中形态规则者48例(84.21%),边界清晰43例(75.44%)。
2.3 乳腺黏液腺癌超声诊断的误诊要点
在对乳腺黏液腺癌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应注意与浸润性导管癌、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本次研究所选的57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患者中,有50例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7.72%,另外7例中,有5例由于边界清晰且患者年龄偏小而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以低回声肿块、边界模糊、微小钙化以及RI>0.7为主要特征,而在临床上若有年龄超过60岁的绝经后妇女,超声检查显示存在无钙化肿块,且边缘清晰[5],后方回声未见衰减或出现回声相同甚至回声增强时则可考虑为黏液腺癌。
纤维腺瘤多发于年轻女性,为良性肿瘤,其声像学特征以边界清晰,RI<0.7、粗钙化为主。而纤维腺瘤与乳腺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要点在于:纤维腺瘤具有完整包膜,可通过观察是否存在完整包膜加以鉴别,并注意判定是否为假包膜。若在鉴别诊断过程中存在困难,可在超声定位技术下进行病理组织穿刺活检以确诊。本组中7例误诊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一段时间后无效,改行病理穿刺活检后确诊。
57例经病理诊断后确诊的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影像学诊断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有50例经超声诊断确诊,诊断符合率为87.72%;另7例中有5例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误诊为浸润性乳腺癌,在对症治疗一段时间未取得成效后改行超声定位下病理穿刺后确诊。对患者的声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可知,肿块内低回声、回声不均、后方回声不变或增强、RI>0.7等为乳腺黏液腺癌的主要特征。但需注意的是,超声诊断属于物理诊断,只能提示病理诊断结果而无法明确[6],对于特征不明的患者仍需联合其他诊断方法予以确诊。
总之要记住,乳腺粘液性腺癌的主要特点是:多发生在绝经期前后,包块的回声较低,内部的回声不均匀,没有钙化,包块的后方没有回声衰减,可出现后方回声增强或不变,RI>0.7。
此外乳腺粘液性腺癌由于有其特殊的病理学特性而造成超声医生容易误诊,如包块较小时,与体积较小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的纤维腺瘤鉴别确实有一点难度,此时超声医生应该结合该病的高发发病年龄、声像图特征等进行综合评判,要有足够的警惕性,想到该病的可能。超声医生也要多学习、多总结、提高扫查手法及图像分析能力,开阔思维,尽量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1]陶玲玲,唐蕾,王怡等.乳腺黏液腺癌超声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12):1072-1075.
[2]刘军杰,李智贤,陈圆圆等.乳腺X线摄影与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腺癌诊断价值的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6):887-890.
[3]吴超,涂靖,郭俏俏等.X线乳腺摄影与超声检查对乳腺黏液腺癌的诊断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2):2210-2212.
[4]黄静,何以敉,林礼务等.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特正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11):1011-1012.
[5]张建兴,蔡丽珊,宋光辉等.乳腺黏液腺癌组织构成与声像图表现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674-2676.
[6]张建兴,蔡丽珊,宋光辉等.不同类型乳腺黏液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对比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1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