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艺术美之程式规律

2017-07-31 02:33王文军
魅力中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传统艺术程式艺术美

王文军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艺术美的规律——程式的认识,去分析研究程式美在不同艺术中的体现,使得生活中人们不再简单的认为程式只是简单机械的套路,而是辩证灵活多变的艺术美规律,进而引起对传统程式的重视和学习。

关键词:传统艺术;艺术美;程式;规律

我们都知道从哲学角度讲,规律是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美是在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劳动实践中产生的。而美的规律既包含现实美和社会美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包含人类主体对客体的审美活动的规律,各类艺术中的形式美可以归纳为美的规律,而我们中国传统艺术美的规律可以简单概括为程式规律。

自从五四运动起,人们开始追求科学民主自由的生活理念,希望推翻腐败的封建统治阶级。由于当时中国政治的腐败,经济科学的不发达,许多有志之士为寻求救国之路而借鉴吸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方法,将中国的一切全部否定,这种盲目不理智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是得到了很大成效,但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开始受到外来西方文化艺术的严重撞击。人们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不自信也带来了文化艺术上的自卑感,认为中国画不如西方绘画科学,戏曲表演太过程式化老套没有新鲜感时代感,中医也不如西医科学发达等等,要求直接学习西方,抛弃所谓的“传统腐朽文化艺术”。对于先进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学习合理借鉴是很有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否定自己,特别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应该加强继承发扬光大。“程式”一词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而言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不是我们要抛弃的应是要大力提倡继承的,因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程式规律是经过历代有智慧的艺术家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加以提炼概括总结出来的美的规律,所以这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缺憾和不足,而恰恰是精华和优点所在,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优秀成果和典型特点。

很多人一提到“程式”二字总会不自觉的联想到概念 模式 套路 机械 死板 刻板等,其实因为对“程式”的真正内涵不甚了解,它是有别于简单机械的套路。“程式”是对美的规律加工提炼概括而成,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辨证性、灵活圆通性,而套路就是指对规律掌握应用的机械死板不灵活。下面笔者将从中国传统艺术中绘画和京剧等方面举例分析程式规律之体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不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都带有明显的程式规律,并且通过历代优秀画家总结归纳成带有美的规律。清代《芥子园画谱》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里面总结了许多关于山、石、树木、云、水、梅、兰、竹、菊、仕女、高仕等的基本画法程式,对于初学国画的人而言是极有帮助的,它是学习传统国画的人能够很快掌握传统笔墨造型规律的捷径所在,近现代很多艺术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等人无不是从此入手了解传统内在规律的,进而结合生活逐渐完成自我笔墨程式创造,终成一代国画大师。程式在中国绘画中体现明显,比如山石的画法,从最基本的一块石头如何勾、皴、擦、染、点到一组石头的大小、疏密、聚散、黑白、多少等组合安排再到一张画面大的山石安排都是有一定规律程式的,就拿山石的皴法来说,本是山石外在纹理和结构特点,但历代画家从大自然的观察学习中总结了长短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乱柴皴、大小斧劈皴、刮铁皴、折带皴、卷云皴、豆瓣皴、雨点皴、落茄皴、拖泥带水皴等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皴法,虽然带有很强程式性,但在具体运用中却又是辨证灵活的。我们在写生时往往不是将古人总结好的单一皴法直接运用,而是可以根据其当时当地的山石特征运用美的规律在前人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新的以适合当时当地的山石表现皴法。而关于树木的表现也是一样的,根据树叶的外在形式特征加以总结概括了多达几十种之多的点法和钩法,其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曾经在1956年左右有这样一个故事为人所道,当时为促进中苏关系友好发展,苏联油画家马可西谟夫在中国举办油画训练班的时候,一次带着学生外出风景写生,遇到一片竹林很美,想把它画下来,可是由于竹林竹子太多且散乱无序致使其不知如何下笔表现,多次试验都失败了,因此他也非常懊恼,但是他却在一个中国学生的油画里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效果。那位中国学生是怎么做到的呢?他运用传统画竹的办法,竹叶以“个”字、“介”字、“分”字、“雁尾”、“双飞”等程式的组合在油画里加以表现,既合理又生动且画面秩序感韵、律感极强。至此,马可西谟夫感慨不已,觉得中国传统画竹的程式规律非常的神奇而科学,逐渐地改变了对中国传统绘画刻板不科学的印象。这个例子不是用来说油画和国画两个画种孰高孰低的,不管是油画还是国画都有自身的程式和优点,油画以色彩的明暗、冷暖、色调的规律为自身程式的体现,而中国画用笔、用墨、结体、造型、章法、布置等也有其自身的程式规律,只不过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程式的特点更鲜明而已。

程式规律除了在中国传统绘画里有所体现外,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京剧中也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不管从角色的划分(生 旦 净 末 丑),还是服装道具(黄袍 官服 青衣 道袍 童装),或是脸谱(红 白 黑 黄 花),或是表演的基本功(唱 念 做 打),或是伴奏配乐等都呈现明显的程式。故而当舞台上角色一出现即使我们不知道具体人物是谁,但却可以初步判断,白脸的奸臣,红脸的忠义之士,黑脸的刚正不阿之人,花脸的武将;文生武生,老旦花旦青衣 文丑武丑。当我们一看到角色抬手举鞭便知其在骑马,用四人或八人士兵表示千军万马;旦角出场走路小碎步,文臣的官步,武将的跳步;唱腔中的西皮、流水、二黄、倒板;生旦净丑的哭笑、喜怒等等无不体现出京剧艺术中的程式。如京剧武戏中颇具代表的《三岔口》,二人表演打斗剧情是在晚上,没有灯具照明伸手不见五指,但在舞台上却是亮着灯光通过虚拟夸张带有程式的动作让人觉得具有鲜活的艺术真实性;《空城计》中司马懿带领众兵濒临城下诸葛亮带书童独坐城头,场景中并未出现千军万马但却用一将四兵给人以千军万马的联想;荀派花旦的代表剧目《拾玉镯》一系列的动作出门关门喂鸡迷眼拾玉镯等等无不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概括略带夸张的程式性表演,因而显得特别鲜活生动。在《甘露寺》中鲁肃一角的唱腔快慢轻重缓急恰倒好处的体现其做事老成稳重有度听起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国京剧艺术中带有虚拟夸张无实物的程式性表演是不同于西方歌剧话剧的实物式再现表演,尽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美的规律认识应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在表演上都有明显的程式,从这点上看中国京剧艺术是通过表演让人产生联想的手法要比西方歌剧话剧直白性表演其艺术性高明的多。

程式规律可以说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美的规律体现。对于程式规律的学习应用可以用画家石鲁的话说“一个万样”“万个一样”来加以概括。“一个万样”和“万个一样”是对程式规律学习认识的两種不同方式和体现。“一个万样”是对同一程式规律的辨证灵活应用,同样是从学习《芥子园画谱》的画家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等一批老画家在各自的艺术道路上都发展出不同于古人、今人以及他人的艺术风格及面貌;同是画兰草的笔墨程式规律“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口诀却使得徐青藤疏野狂放,吴昌硕圆润浑厚,齐白石平淡天真,潘天寿奇崛遒劲,石鲁方折刚健;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对同一旦角人物的体会角度不同而表演出来的角色特征就会给观众带来感觉不一样的审美变化。而在书法中的体现就更为明显了,同一个字可以有真、草、篆、隶、行书等不同书体的表现样式,也可以有同一书体同一字在不同艺术家手中展现不同的面貌和神采,如楷书中的“美”字在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四家笔下就会体现出丰筋、瘦骨、挺拔、遒媚等不同的美学追求和审美特征,这些都可谓是“一个万样”的最好体现。而“万个一样”是对程式规律机械死板的模仿简单刻意的复制,缺乏感受、缺乏变通。当然在学习初期不熟练时常常会有人犯此毛病,但是现在也不乏有许多所谓的冒牌艺术家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把学到的一点程式技法的皮毛到处厚颜无耻的套用,到处招摇撞骗,不管画什么都是轻车熟路老一套,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只是死背程式生搬硬套,还美其名曰一招鲜吃遍天,殊不知这样的套路也就骗骗不懂艺术的外行而已。在京剧表演行话中有一类被称为不开窍,由于没有感受想法,不能依据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而灵活表演,而机械模仿简单复制动作表演程式,让人看着感觉虚假、死板、没有鲜活强大的生命力,甚至会使人心生反感厌恶!

结论:

程式规律是美的规律体现,是对自然美的加工提炼,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特征。由于先前时代社会发展的某些原因导致对程式规律的价值认识估量不足,再加上西方文化艺术的冲击使得我们对传统艺术程式规律的继承不够而相对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对程式规律的继承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美的规律的研究认识,更有助于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灵活辩证地运用艺术美的程式规律,以便创作出更多更好艺术作品来回馈社会和大众。

猜你喜欢
传统艺术程式艺术美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学术写作程式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浅谈赣南采茶戏传统艺术的传承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近十年古筝创作特征
广汽传祺增程式电动车型首发
戏曲音乐的“程式”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