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2017-07-31 17:47肖旭杨霞肖璟
魅力中国 2017年16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碳排放生态文明建设

肖旭++杨霞++肖璟

摘要:如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转变以往片面以GDP论英雄的社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即:政府的碳排放措施应加强对消费环节的重视、政府的节能减排措施缺乏实效性、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接着浅谈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需要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强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碳排放;生态意识

工业文明时代里,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在上个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并维持了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绝对统治权力;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也经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進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全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社会发展的模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新的发展战略当中。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尚存在不足之处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政府推出减少碳排放的措施更多地关注于生产领域,对于消费环节则重视不够。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要求企业提高节能减排方面的投资,改善生产设备。近年来,国内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仅仅将碳排放的问题完全归咎于企业显然不合理。中国人口有14亿之多,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消费者的任何一个行为都会产生碳排放。而由于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偏低导致环保意识的欠缺,许多公民的行为都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国民收入水平整体提高,家家户户都开始购买汽车。汽车的购买给国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尾气排放过量的社会问题。由于人口密集、汽车数量庞大,雾霾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北京、河北地区的难题。尽管北京市政府推出了限行令,但是基数的庞大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

其次,政府针对节能减排提出的诸多政策法规仅停留于书面文件的程度,在现实当中并没有发挥预期的效力。对于许多企业来说,违规成本远远低于通过扩大排放带来的盈利。在当前整个社会仍然坚持利益导向的环境下,违规显然是许多企业的最佳选择。由于无节制的废水排放,在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癌症村、“无人区”,这种现象显然违背自然规律。

第三,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法律修订过程的严谨繁杂,使得政府在短期内无法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随时做出修正,而仅能推出一些效力有限的政策法规。再加上长期以来,政府对城市建设规划的欠妥造成产业布局不合理,由此也造成一系列污染问题。

因此,仅仅寄希望于通过外部规制就要达到对人类行为的控制,显然是不充分的。只有通过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才能够从根本上找到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合作交流成为主导全球发展的主要思路。由于各国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产业格局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多样性。社会的发展必然是无数个体发展状况叠加并协同作用的结果。稳定的外界环境为个体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国之间开放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全球经济、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不同思想之间的激烈碰撞,创造出各种新生事物,更好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新的环境也要求人类为了适应发展中变化,必须遵循历史演变的规律,及时变革传统观念。由于国别、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主体之间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较大区别,但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以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并接受的价值取向为主导,即每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一个被人类所普遍接受的理念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全球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才觉察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依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各种有关保护环境的呼声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短时间内将人类的价值观从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发展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要使人类在思想里构建和谐的生态观,有必要全面系统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我国从很多年前开始普及九年业务教育,力图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由于当前部分传统旧观念仍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善仍然需要国家在思想教育方面坚持力度。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在思想上构建和谐生态观,即从价值观的高度要求每个人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参与到环保工作当中。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进行一场思想价值观层面的变革,从重视经济发展转变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理念。作为直接影响自然界的主体,人应该通过自觉改造行为实现自然界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模式,并对已经造成的各种问题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尽最大努力予以弥补和修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类在超越国别差异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合作,共同营造绿色和谐的自然环境。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人类将利益建立在全球视野之上,把全人类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求同存异,注重世界文化的互补性、思维方式的综合性、经济交往的互利性、外交政治的包容性、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性,从而联合推动世界的和谐、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卜祥记,“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探析[J],哲学研究,2010(4):17-23

[2]王遐见,论生态化社会主义价值观[J],哲学研究,2012(7):16-18

[3]王雨辰,论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J],2013(10):100-105

基金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德国环境教育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肖 旭(1988.11—),男,籍贯:山西榆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企改革、公司金融与制度变迁,科研成果:[1] 肖旭,范合君. 目标冲突、实际机理与国企高管多重角色演绎[J]. 改革,2015,10:121-129.(CSSCI源刊,影响因子:2.885)[2] (已采用)戚聿东,肖旭.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制度变迁:1979-2015[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7.(CSSCI源刊,影响因子:1.762)[3] (已采用)肖旭. 制度变迁与中国制度改革的文献综述[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4:.(CSSCI扩展版源刊,影响因子:0.986)。

杨 霞(1991.06—),女,籍贯:山西晋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肖璟,女,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碳排放生态文明建设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