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哲学思想与大学生励志教育

2017-07-31 12:18王健健
绿色科技 2017年13期
关键词:励志教育大学生

王健健

摘要:概述了稻盛和夫哲学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提出了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敬天爱人与利他”等思想对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并强调了励志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稻盛和夫;大学生;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34-04

1 时代背景

随着互联网普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往,人们已经达成“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共识,知识被作为人生“财富”的来源;但眼下大学教育的普及,知识本身的重要性逐渐减弱,而社会财富的剧增和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又直接挑战了知识与财富之间的那最后一丝联系[1]。

大学生是最有青春活力、最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群体,因而大学生顺理成章的成为新知识与技术的追求者与人力资本的投资者,由此,在社会上出现了大学生“把对知识的学习视作优厚物质利益获得的途径,片面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学习,忽略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弘扬;片面注重技术的价值和效用,忽视理论知识的潜在价值;强调社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遗忘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2]。接受大学教育被家长和学生看成是追求个人人生目标、实现个人“财富”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大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大动力来源于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于贵州大学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有大部分的同学选择“读大学是为了找好工作”,对现有专业表示“有兴趣”的同学只占调查人数很少一部分。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追根溯源,大学生们的追求是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的,当下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应试教育的一个特点便是以考试为中心,而考试要达到的目的也非常明确,就是从重点小学到重点中学,再到重点大学。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教育方式,即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学习知识之后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样的中学生在考上大学以后,自然的就会用习惯性的功利主义思维去寻找下一个目标,那么,“找一份好工作”自然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首要目标。然而,从当下的情况看,学习成绩对“找一份好工作”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便是对于希望继续研究生的学生,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也源自对于更好职业的憧憬。因此就会出现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整齐划一、精神饱满、勤奋学习的局面截然相反的现象,大学课堂上的学生已经变得懒散、无聊和没精打采,对于读书和上课失去兴趣的大学们,也就对未来产生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出路在哪里,不知道如何来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大学生见面的口头禅出现了“郁闷”、“彷徨”、“失落”、“空虚”等。鉴于此,人们不仅要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而且要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大学的管理者们在管理方式上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延续中小学的目标教育,简言之,就是以应试教育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应试教育遗留的问题。中学的“题海战术+考试模式”被引进,并发扬光大,为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干脆将学校变成“考研基地”,以高考为榜样来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即解决了高校学习气氛不浓厚的问题,又帮管理者完成了学生的就业任务,一举两得。另一种管理方式为在目标教育基础上提出的卓越教育,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相对第一种的务实,后者自然是有些务虚。但问题在于,在当下中国,“卓越”、“全面发展”的内涵模糊不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导致大学管理者在管理政策和方式上显得创造力不足,造成理想与行动之间的不协调。以上两种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均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有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当然也有改造的进一步空间,那么如何改进这“进一步的空间”呢?即可以让学生们青春焕发,思维活跃,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当中感悟到知识、人性、世界的真善美呢?不管是在哪一种教育管理方式下的高校,励志教育应该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励志教育古已有之,中国是最有励志教育历史的国家之一,向古代的先贤、圣人、伟人学习,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对于国外的成功人士学习的较少,因此,笔者将介绍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个人成长经历和经营思想及其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

2 稻盛和夫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信(原名DDI,现名KDDI,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两大事业皆以惊人的力道成长。稻盛和夫信仰佛教,但他也坦言自己的思想不仅仅是来源于佛教,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它和孔孟之道以及阳明哲学是一脉相承的[3]。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很容易和稻盛哲学产生共鸣。理论上讲,稻盛哲学是超越国界的,但学习稻盛,中国人有先天的优势。著名学者季羡林曾表示:“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稻盛的角色,实际上,他是在用哲学家的头脑,总结企业家的经验,因而具有高度和说服力。

稻盛和夫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里,兄弟姐妹一共四男三女,由于子女众多,家庭经济不是很富足,但是家庭成员关系其乐融融,非常和睦,稻盛和夫的童年应该是很幸福的。但稻盛和夫的求学经历却非常的曲折,初中升学考试考了两次均落榜,无奈读了一所高等小学;初中毕业后,也没有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鹿儿岛市立高中就读,大学也只是读了一所日本的地方高校—鹿儿岛大学。大学毕业之后,由于赶上日本经济大萧条,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而且当时的日本企业招聘的时候,带有明显出身歧视,对于稻盛和夫就读的鹿儿岛大学这样的地方高校,是不会给工作机会的,差点走上了黑社会的道路,遭遇这一连串的不幸和霉运,稻盛和夫一度认为自己将会度过非常悲惨不幸的一生,但他最终并没有气馁,而是非常刻苦用功的學习,因为他要珍惜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研究将从稻盛和夫著作中着重提出“人生方程式与励志”、“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与励志”和“敬天爱人、利他之心与励志”三个主题,展开讨论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思想。

3 人生方程式

如何才能使人生过得更美好,收获更幸福的果实,稻盛和夫用下面的公式进行回答:

人生·工作的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

可见,人生或工作的结果是由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

首先,所谓能力,也可以换句话说,是指才能、智力,更多是指先天方面的资质。所谓热情,是指从事本职工作的激情或努力的态度,是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控制的后天方面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分别用10~100分表示。

因为是乘法,所以即使有能力但缺乏热情也不会有好结果。相反,自知没有能力而以燃烧的激情对待人生和工作,最终将比拥有先天资质者的结果好得多。

此外,还有“思维方式”的问题。这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此说“思维方式决定人生”也并不过分。思维方式这个词好像很陌生,其实它是精神应有的状态或对待人生的態度。思维方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负数。它不只是零,还有低于零的负数。它的范围很宽,从正100分至负100分。有能力,有热情,但是思维方式却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仅此一点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思维方式是负数则用乘法算出的结果只能是负数。

稻盛和夫在《活法》系列著作中多次提到“人生方程式”,可见其在稻盛和夫人生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大学生群体曾被称为“天之骄子”,通过扎实的中小学基础教育,大学生们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顺利的考入大学,因此,从能力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也不能忽视每个人的天赋的不同。但是对于热情,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之大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学习的热情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同学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自我学习持有较高的兴趣,同时,也有很多同学对学习提不起热情;其次对校园活动的参与热情的不同,大部分同学会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活动,但是仍有少量同学很少参与,甚至从不参与集体活动,最后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热情的不同,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接触社会,亲近社会,了解社会的作用,是课堂学习之外的补充,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融入社会起到桥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学生们对社会实践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因而热情不高,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

此外,稻盛和夫认为“思维方式”的问题是这三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认为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思维方式是精神应有的状态或对待人生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说思维方式,不如说思维方向。思维方向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正向和负向之分。很多大学生从日日忙碌的中学进入大学校园后,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的方向,出现了很多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这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正的思维方向,如前文所言,大学生不缺乏能力和激情,但是部门同学缺乏正向的思维方向,没有正确理解到自己的人生之路和大学校园的学习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只有人人体悟到自己的思维方向决定了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的思维方向具有如人生之车的方向盘一样的作用,才会愿意去克制自己,才能自己领导自己,自己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凡事往好的方面着想,发挥才华、时常倾注激情,这是获取人生硕果的秘诀,也是引导人生走向成功的王道。

4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在当下各类书店中,成功学、心灵鸡汤类书籍琳琅满目,这些“快餐式”读物严重的促长了社会急功近利之风,误导了广大青年,周国平先生更是在电视节目中直言不讳的评论其为“垃圾书籍”,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书与稻盛和夫哲学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稻盛和夫说出了自己成功的最大的利器—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就像发明家爱迪生所言“成功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一分付出一分回报、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道理已是妇孺皆知,但是仍然有心存侥幸者认为有“走捷径”的方式让自己不劳而获。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慢慢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稻盛和夫在其著作中也举例说明了两种大学生的差别:一种是不见得非常聪明,但是努力用功并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者;另一种学生天资聪颖,但玩心更重,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然后混得一纸文凭。后者会说:“书呆子的成绩当然好。如果我那么用功,没有人是我的对手”。 毕业后,后者遇见了一位事业有成的朋友,心想:“他在学校的表现实在是平平,我的成绩比他好太多了”。这句话似乎暗示:如果他有这个朋友的运气,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出色。真的吗?用功读书也是一种自我超越!不沉溺于短暂的娱乐——比方说参加派对、吃喝玩乐,或是看电视。那个功成名就的朋友说不定也做出了类似的牺牲。他必须压抑自己享乐的欲望,专心于工作,超越自我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在衡量一个人的能力时,必须连他的意志力也要考虑在内。假如一个人向自我妥协,决定随波逐流,其能力一定会大大减弱。

由于我国中学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中学生们每天的时间基本全部用来学习书本知识,因而,逐渐丧失了自由支配时间的习惯和能力,但经过应试教育考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教育环境较宽松,很多学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如何去安排课余时间,如何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由于没有了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目标,也就逐渐放松了对专业的学习,而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要想得到这种自学能力,没有稻盛和夫所提倡的“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因而,稻盛和夫提出的这一点其实是他取得今日成就的最基础的素质和能力,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同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自己的人生之树能开出胜利的果实,没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这样的工作精神是不可能取得的。

5 敬天爱人和利他之心

稻盛和夫先生在其著作中如此解释“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这里的“天”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所谓“爱人”,就是按人的本性做人,“爱人”即是“利他”。所谓“利他之心”,佛教里是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基督教里是指爱。更简单一点地说,是“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为家人工作、帮助朋友、孝敬父母——虔诚、细小的利他行为一点点延展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那样的大规模的利他行为。人类原本具备希望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什么的善良之心。比如,当听说有很多年轻志愿者无偿地为灾区做义工时,能强烈地感觉到所谓利他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

稻盛和夫曾经这样解释利他:这里所说的利他,也并不仅是一种方便的手段,而本身就是目的,为了集团,为了能让大家都能幸福的目的,利他这样一个目的,才具有普遍性,才能得到大家产生共鸣,同时,他也表示,“利他”就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损失自己的利益”。

按照利他法则,比如你对员工好了,员工就会更努力地工作;就会给客户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最终企业会受益。出发点是利他,结果是利他也利己。这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是不一致的。可以设想在一家企业,企业领导人是为了所有员工的幸福,而拼命努力,每天都在想办法进行创新,其他人也是如此,这样的团队一定可以创造奇迹,这和外界的环境并没有关系。

按照稻盛和夫的理念,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实际上,按照这种理念去做,可以把全体员工凝聚起来,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发展好了,自然也会对股东有回报。与之相反,如果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老板赚钱,员工当然不会有积极性。通过思考和实践,稻盛和夫把员工利益和企业利益,实现了统一,这是稻盛哲学的一个出发点,和西方的经营思想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利己和利人总是辩证的关系。也就是,小单位中的利他在大单位看来就转变为利己了。为了公司、为了家庭的行为中,同时也包含利他之心,但那种认为“只要自己公司赚钱就行”,“只要自己家人好就行”的观点,就已经转变成自私,并将永远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了。所以,为了不停留在低层次的利他上,重要的是养成更广视角看事物,立足更大范围对待自己的个人行为。

例如,从事经营活动,不要以为只要公司赚钱就可以了,应该也为合作方获取利润,还应该为消费、投资方、区域性利益作出贡献。而且,从个人、家庭、地域到国家、世界、地球、宇宙,将利他精神尽可能扩散、延展开来。这样,就能从渺小的自我扩大到更大视野,就能关注到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这样,就能客观地做出正确判断,同时也能规避失败。

对于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与利他”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我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实现计划生育以来,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这批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即享受了全家人的爱,他们在家人营造的“温室”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但是同时也发现他们普遍缺乏爱人、利他的思想,而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在学校里表现为同学之间关系相处不融洽,对当今社会问题提不起兴趣,这些都是缺乏利他之心的表现。稻盛和夫用精简的四字箴言“敬天爱人”来勉励中国大学生,将他最经典的经营哲学思想传播给年轻一代。他寄希望与年轻人能够常以光明正大、谦虚的心态对待学习和工作,拥有一颗崇尚自然、热爱工作、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热爱组织、热爱祖国之心。

6 结语

大学教育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段教育,他链接了校园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氛围,他既要求大学生们好好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又要求大学生们要时刻关注社会动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而大学生群体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6~25岁之间,是最有活力,但也最容易走向极端道路的年龄,因而,理想教育和励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开展不同方面的励志教育对于培养符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学生有重要意义,引用爱因斯坦对教育的观点“教育就是当你忘记课堂里所学的一切而剩下的东西”,那么对于励志教育,即是培养的学生们忘记励志的语言和知识以后,剩下的励志情怀,励志的思想,我们最后得到的是愿意为祖国,为人民斗志昂扬的奋斗的人[4,5]。

参考文献:

[1]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 2007(1):14~19.

[2]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7(9):3~8.

[3]稻盛和夫, 周庆玲.活法[J].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4]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 2008(9):17~22.

[5]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 2010(2):28~33.

猜你喜欢
励志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大方向”“小目标”在励志教育中的运用
学校“励志教育”特色文化培育的路径
强化系列主题班会 促进学生人生发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励志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励志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与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