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初探

2017-07-31 02:36陆雪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黄蝶古诗情景

陆雪

古诗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古诗在小学语文各版本教科书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中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这对学生语言的发展和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古诗词怎么教,我的观点是: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形式上尽可能生动一些,活泼一些,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慢慢的爱上古诗,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趣学古诗的策略如下:

一、以画配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王维的诗如此,很多古诗亦然。“画”就是诗词的意境,教师在教古诗是可采取以画悟诗的策略。于永正老师教学《草》时,为让学生理解“一岁一枯荣”,针对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他就采用了板画(用图画出草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过程),利用图画来理解“枯”和“荣”的含义,这样把深奥的词语变得浅显易懂了。这种教学才是真正以画服务学生的学。我们也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我们以《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为例,每一句诗都是美丽生动的画面,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充分地读,小儿剥莲蓬、大儿锄豆草、二儿编鸡笼、两老人交谈的农村秀丽图及家园的和谐情景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笔者认为在古诗词教学完成后,可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适当举行“画诗”活动。读和画结合,用图画表达与诗相同的意境,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古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也能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

二、以声传诗

文字是记录声音的符号。今天,当面对这些记录我们祖先声音的符号时,已经很难想象我们祖先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酸甜苦辣,我们通过文字很难还原了。通过吟诵特别是配乐吟诵,可以将文字还原成声音,将僵硬的符号还原成生动的画面。有位特级教师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配上名曲《阳关三叠》让学生吟诵,忧伤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一个动人的情景中,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现在网络上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收集古诗词谱上的曲子,和学生一起反复听,认真的唱,在唱歌的同时,学生很快就把古诗背诵下来,兴致勃勃。

三、以演示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中有一条是“注重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而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景,则是启发学生感受和体验的好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非常好的课本剧,同样,古诗也有意境,可以让同学们演一演。比如:教学《赠汪伦》一诗,学完全诗,我让学生把诗中描写的离别情景演一演,有一个同学演得惟妙惟肖,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有《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通过表演,展示诗歌内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既学诗,又学表演,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四、创意改诗

我国的古诗,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以唐诗、宋词、元曲最富有代表性,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形式的多变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古诗改一改,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则趣味语文:一位书法家在为慈禧太后题诗《凉州词》时,少写了一个“间”,急中生智,现场填词一首: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样一改,诗意不变,押韵合辙,却也别有风味。受此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引导学生三改古诗。一改:篱落疏,一径深;花落未成阴。儿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二改:篱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童走追黄蝶,入菜花无处寻。三改:篱落疏疏一径深深,树头花落还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为文配诗

詩歌语言凝练优美,学生喜欢读,喜欢背,其实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有关押韵,平仄、对仗、和入声字的常识。然后利用教课书上的课文,可以将课文浓缩为一首首古诗。笔者在教《草船借鉴》后,有学生就呈上来一首打油诗:诸葛立下军令状,大雾江上排草船。借来曹军十万箭,周郎自叹伤断肠!几乎每学一篇课文总有学生在下面搞创作,他们乐此不疲,充分享受作诗的乐趣,也越来越爱学古诗。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诗词的兴趣,就定会将诗词课上得兴趣盎然、有滋有味、摇曳多姿。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我们每一位教师去创新!

猜你喜欢
黄蝶古诗情景
情景交际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墙角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