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冰
摘 要:舞蹈是文化的表征,属于非语言文字文化,因而,用身体动作传承文化、体现文化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目标。情境教学因其形象、直观、还原性及情感的渗透性等特点拉近了身体动作与文化的距离,是舞蹈教学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法,也是实现舞蹈教学文化性的重要路径,值得引起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重视。
关键词:情境;体现;内心视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148 — 03
一、對“情境”的界定
“情境”,即情况、环境。《现代汉语词典》将其释义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情境”有以下含义:真实的情境、想象的情境和暗含的情境。
情境是知识产生的源头,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看到因自己坐进澡盆时水往外溢,联想到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他们的体积,从而得出著名的浮力定律;再如,牛顿在果园休憩时被掉落下来的苹果砸中而得出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定律。
同理, “艺术源于生活”,情境也是舞蹈艺术的源头。舞蹈是生活情境的体现与遗存,舞蹈的形式、风格映射了其形成过程中的诸多情境因素。这些因素涉及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如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民族精神与审美等。不同的生活情境造就了不同的舞蹈形式与风格,如:我国云南境内的佤族,解放前一直延续着古老的“猎头祭谷”习俗——以“猎头”(砍人头)祭祀的形式祈求上苍庇护,获得来年谷物丰收〔1〕。或许是由于该习俗的影响,使佤族人民对“头”部动作尤为重视,因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甩发舞”;再如:我国东北的朝鲜族有对鹤的图腾崇拜,认为鹤是仙禽,有长生、羽化飞升等吉祥含义,因而在舞蹈动作上有“柳手、鹤步”的形态,且舞蹈风格上也体现出潇洒、典雅、含蓄与飘逸的特点;还如,由于宗教信仰等原因,傣族人崇尚孔雀、大象,因而傣族民间舞蹈中,孔雀舞、象舞及象脚鼓舞广泛流传,傣族舞最典型的舞姿造型“三道弯”便源自孔雀“栖息于树枝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时产生的三道弯形态。还由于天气湿热的原因,傣族爱洁净、喜欢水、不喜欢激烈的活动,因而在舞蹈形态上表现出柔软如水波的手臂动作,在动律上体现出平稳、绵延、安详、舒缓、柔美、清新、少跳跃等特点〔2〕……
正是基于对“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的认识,1989年,Brown,Collin和Duguid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中最早提出了“情境教学”〔3〕。
“情境教学法”是运用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4〕。它以“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带有特定形象的情境设置,使学生产生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积极的情绪(如愉悦、激动、兴奋等)体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授课目标〔5〕。“情境教学法”最初以语言、文学类教学领域为“试点”,因其情境的形象性、直观、还原性、情感的渗透性使施教过程变得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求知欲等特点,成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6〕,并迅速向其他诸如音乐、法律、护理、计算机等领域的教学扩散,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对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
情境教学法对于舞蹈教学尤为重要。
舞蹈艺术呈现的是身体语言,它以身体作为学习的文本(参照)、工具及呈现学习成果的物质载体。由于作为文本的身体语言带有文化特色,因此作为展示学习成果的物质载体——身体语言也以“文化性”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了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在“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也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物质基础的水准——犹如学者刘青弋所言:民族民间舞反应的是彼时彼地的人们的生活,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导致的不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身体语言的表达方式。
民族民间舞蹈反应的“彼时彼地的人们的生活”为教学增加了难度。由于舞蹈动作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距离,在非本族学习者看来,其舞蹈动作是程式化、符号化的,有时难以理解,故,此时舞蹈学习停留在模仿外在姿态的层面,难以表达其内在韵味。因而,在舞蹈教学中,需要引入情境,在学习者心中还原“彼时彼地”人们的生活、构画动作产生的原初物质情境及暗含的精神情境,从而调动学习者对所学动作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热情,实现身体动作与文化的对应。这也是所有舞蹈教学应该注意与强调之处。
情境能帮助舞蹈教学实现身体动作与文化的对应,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准确定位,有助于寻找舞蹈动作的“原点”
“原点”,即“世界万事万物的出发点,也即其自身存在的理由”,它“不是某个动作系统的中心概念,不具有唯一性,它只是一种功能,一种使无数符号替换物的活动成为可能的无定点”,是身体语言的文化支撑点〔7〕。
由于不同的舞蹈形式追求的生命体验或格调(即原点)的不同,导致其发力点与动作形态的不同,如:芭蕾因“追求人的理性与高贵”的原点而导致其发力点在后背下方的脊椎,进而形成“开、绷、直、立”的外在形态与“轻、飘、快、稳”的审美趣味;而中国人因“追求生命的自然和谐”的原点而形成丹田发力/气沉丹田的发力点,进而形成“圆、曲、拧、倾”的外在形态〔8〕……
如果把舞蹈动作的外在形态看成“做什么”,发力点看成“怎么做”,原点视为“为什么做”,那么舞蹈的原点、动作的发力点与外在形态便构成了完整动作的三要素,因此,可以把“原点”看成身体语言的心理动机,即身体语言产生的“内因”。
“情境”的设置能帮助产生动机。从戏剧的角度看, “情境”即“规定情境”,是“指作家在剧本中为人物活动所规定的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以及艺术家们在二度创作中对剧本和演出所作的大量内容补充”。规定情境有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外部的情境即剧本的事实、事件,包括剧本的情节、格调,剧中生活的外部结构和基础等;内部的情境是指内在的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它是演员创作所要依据的一切主观条件的概括,也是暂时人物性格的种种内因的根据〔9〕。内部情境与外部情境是有联系的,犹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一般,外部情境能帮助主体产生内部情境,进而产生相应的行动的心理动机—— “为什么做”, 也即行动的“原点”——最终实现身体语言的完整的表达。
(二)点燃激情,产生“内心视象”,有助于舞蹈形象的外化——“体现”作为主体的“人”的身体。
“身体即世界观”,舞蹈动作的文化内涵需要身体来支撑、表达与体现。 “体现”存在于各种舞蹈的表现之中,其中,带有程式化动作的身体,如芭蕾、民族民间舞等体现的是集体意识与审美,具有群体的共性;而现代舞的身体体现的是个体的意志,更彰显个性。从现代舞蹈身体“体现”所强调的:舞蹈家既表现身体,又是身体本身;身体是体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的角度来看,“体现”实质上强调的是身、心在表达过程中的和谐一致,一如要将“两张皮”合为“一张皮”的古训,是对单一“形式美”的表现形式的纠偏。
犹如中国舞蹈讲究的“精、气、神”一般,立足于上层建筑领域的世界观是触手不可及、看不见的,而身体确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二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何才能将二者合理连结,实现对立统一?“情境”是将这对虚、实连结的“独木桥”。这主要是因为:通过情境的设置,可以使人产生对要“体现”的客体的想象,这个想象来自于客体自身。通过想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想象主体自身曾经经历的知觉形象的记忆,演员(舞蹈家)在头脑中能产生一种新的形象,它是演员在想象中用“内心的视觉”看到的,且与所要表达的客体相适应,这就是“内心视象”。
“内心视象”联系了可视与不可视的文本信息,是从虚到实的桥梁,是舞台形象创造的重要手段,对于舞者而言亦然。因为无论舞者要体现什么及如何体现,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都是“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与迥异的形象。可以说演员表演的角色从某种角度上讲就是她/他对所表演的对象的“内心视象”。比如名词“好人”、形容词“愤怒”、动词“冲击”等,由于对主题的理解不同,于是表演的动机与侧重点不同,导致使用的方法(表现手法)不同,最终在舞台上呈现的形象也各异。
可见,以“情境”寻找舞蹈动作的“原点”,建立“内心视像”是舞蹈动作文化性传承与体现的关键。
三、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如何建立舞蹈教学中的“情境”?
从以往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创设“情境”,要了解学生;要有一定的物质(如多媒体等)条件;要以思想和精神境界为前提(师生的感情交流是构成良好“情境”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具备较好的教学艺术是创设良好情绪的保证〔10〕。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声音
1.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使学生了解与所学舞蹈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与理解,从而寻找所学舞蹈的文化支撑点(“原点”)。如学习芭蕾舞时,介绍芭蕾的宫廷血统及路易十四的王权授意等背景知识,建构一个“宫廷审美+国家意志”的文化情境,以助力于对芭蕾“追求人的理性与高贵”的“原点”的理解;
2.通过与授课主题相关音乐的渲染,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质地与情绪,进而联想与授课主题相关的彼时彼地的相关画面,最终找到与主题相吻合的“内心视象”。如在学习爵士舞时,通过爵士乐演奏的“即兴性”、音乐节奏中使用大量附点、切分的特点,寻找“灵动、变化”的“内心视象”,为内心视象的外化制造情境;
3.教学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让学习者设身处地的使用相应的语气词或与民族生活习惯相符合的简短语言。如:在学习山东鼓子秧歌时,男生在表演时适时加入“嘿”、“哈”等呼喝声,以体现醇厚、率直、朴实、雄浑、阳刚的色彩;在学习藏族舞时,可在“敬献哈达”动作时加上“扎西德勒”,以帮助感受谦逊、虔诚、真挚的情感特色。
(二)画面
通过与授课主题相关的静态画面、动态录像、展示,以直观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范例。如在学习爵士舞蹈时,不仅可以欣赏百老汇歌舞,也可以看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可以看相应的音乐剧,以强化对所授课主题综合、立体的感受,为学生的知觉、表象库进行充实的“情境”素材储备,以便学生创造出对应的“内心视像”,以带动身体语言的文化体现。
(三)情感
教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讲述、示范与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其接受授课主题并建立正面、积极的认知体验,从情感上建立对授课主题的情绪上的偏好,为学习者的内部情境制造积极地推动作用。“情”的激发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轻重缓急、面部表情的收放自如、动作姿势的规范性与表现力等方面。
以声、画、情三方面的引导对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形成刺激,加之身体训练形成的动觉,是舞蹈情境教学不可或缺的四个方面,它们共同作用,使学生对所学舞种产生综合立体的情境感,进而反哺于身体动作,使之呈现应有的文化色彩,实现完整的舞蹈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效果
四、舞蹈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注意事项
由于“情境教学”以其情境的形象性、情感的渗透性使施教过程变得有趣,从而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求知欲,最终使授课对象既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结构,又经历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从而实现情、知的对称,人格与智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情境的选取上有人认为要“新颖奇特、赋予启发性”。
对此,笔者认为:在情境的选取上,舞蹈教学的“情境”要“赋予启发性”,但不能一味寻求“新颖、奇特”。“情境”应受所教舞种的文化氛围的制约,这种受制约的“情境”,才能真正代表“彼时彼地”的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身体语言形式。在这样“情境”催生出的身体语言才能更精准地体现其语言的“原点”, 才能准确地产生相应的“内心视像”,更地道、纯正地表达其语言的风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因其情境的形象性、直观性、还原性及情感的渗透性使施教过程变得有趣,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求知欲等特点,成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而舞蹈因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导致的不同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与身体语言的表达方式,加之不同的观念,致使不同的舞蹈带有自身特定的“情境”;而“情境”对于舞蹈身体语言的本體,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寻找舞蹈动作的“原点”; 还能点燃学习者的学习激情,产生“内心视象”,有助于舞蹈形象的外化而更好地“体现”作为主体的“人”的身体。
“情境”教学是贴合舞蹈艺术自身特性、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引起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广泛关注与积极推行。在“情境”选取、设置的过程中,舞蹈教学的“情境”不能一味地寻求新颖、奇特,要符合所教舞种的文化特色。只有在这样辩证、合理、适度的“情境教学”中,才能使舞蹈教学效率最优化、成果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王连芳.云南民族工作回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3〕裘培莉.情境教学法激发学困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4.
〔4〕〔5〕米俊魁.情境教学法理论探讨.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0,(03).
〔6〕孙秋海.情境教学法浅谈.邢台师范高专学报〔J〕.1997,(01).
〔7〕〔8〕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9〕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剧)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10〕栾香武.浅论“情境教学法”.教育探索〔J〕.1995,(05).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