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
美国电影风靡全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电影作品的艺术水平与其传递的文化信息都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与此同时,回眸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电影的产出过程,很多时候能够清晰地发现,虽然不同电影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却可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积极的美国印象,以及电影背后或隐或现的幕后推手——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组织。这一情形在20世纪的前50年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能够看到,美国的政府和社会组织与电影、明星及大众,共同形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公共关系网络,不仅丰富了无数人的娱乐生活,还服务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一战期间,美国政府将电影化为宣传利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电影在社会道德、宗教等方面的作品较多,如1905年的电影《妇女家范》、《妇女的天职》等。还有很多是一些动作片,在通常10分钟左右的无声电影中,惊险的枪战中包含滑稽的逗乐、追逐的动作,成为了美国人的最爱。这些受欢迎的影片本身也是有利可图的商机,大大小小的“镍币影院”遍布美国,成为电影业界的吸金利器。
尽管早期的美国电影基本都是短片,但是也开始有了新的探索。1915年2月,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历经五年拍成了《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电影耗资巨大,放映时长也破天荒地达到了3个小时。影片回顾了美国的南北战争,以及战后南方的发展等内容,影片卖座率很高,在纽约的一个电影院甚至连映了620场。美国总统威尔逊亲自去看过这部电影,赞叹这部电影是“用光写出的历史巨著”,并由此对电影的特殊宣传作用印象更为深刻,他认为电影使用的是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向美国及世界人民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
一战在欧洲大陆爆发后,美国社会对于参战与否并没有达成一致,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政府逐渐决定与英法结盟,并开始引导态度不一的美国社会同意参与世界大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威尔逊总统在1917年曾鼓舞政府,支持了由记者乔治·克里尔为首组织的克里尔公共信息委员会的建设,来传播美国的声音。在这个委员会里,很早就组织了电影处,并邀请来了美国国内著名的电影导演开展工作。1917年,威尔逊宣布加入世界大战并与德国交战以后,克里尔委员会电影处就推出了有关战争等活动的影片,不仅在美国国内播放,也推广并走向了欧洲大陆。
克里尔委员会推出的电影,以最直观、最刺激的画面告诉美国大众,德国人是战争的罪魁祸首,并且着重把德国人妖魔化、丑陋化。在《假面具》、《以免我们忘记》、《直到我回到你身边》等电影中,德国兵被进行了特意的丑化,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成为恶人的代表,仅丑化德国皇帝的影片就有《威廉二世,柏林的野兽》、《把威廉二世打下地狱》。而战争难免有报复,电影《等我回到你身边》要求惩罚德国对比利时的暴行,另外一部《免得我们忘记》则表现了一位女英雄蔑视普鲁士军国主义并号召复仇的精神。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很多电影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实现宣传目的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宣传效果也是显著的,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逐渐同仇敌忾,受到了积极的鼓动,有些学校的图书馆甚至将德国书籍清除掉,在匹兹堡的人们被要求禁止演奏贝多芬的音乐。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电影进入英国、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人们不仅从现实中看到了强大的美军,更从电影中看到了强大的美国社会,美国良好的形象也逐渐走向世界。
罗斯福新政期间,电影推动美国人关注并支持国家改革
受限于技术的发展,到一战时电影还是默片,没有进入视频和音频同步的阶段。战后的1926年8月,《歌痴》、《唐璜》两部有声电影的公映引起了轰动。技术的进步推进了电影的传播,1930年,电影《西线无战事》以一位德国士兵的视角,表达了清晰的反战观点,暗合了美国社会对自由、平等、和平、民主等价值观的肯定和推崇,淡化了欧洲电影所固守的民族主义堡垒。
相对于战后重建的欧洲来说,一直国内和平发展的美国也有了自己的问题,总统胡佛执政末期是美国的大萧条时代,社会动荡、经济下行,1930-1932年间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反饥饿游行。包括华盛顿一批老兵在内的人们搭起了窝棚,在二战中扬名世界的巴顿将军,还率领骑兵参与了暴力驱逐这些老兵的行动。在反对声中胡佛总统下台,罗斯福总统上任,并开始了改变美国命运的罗斯福新政。但是在新政初期,很多人是不看好他的,人们失望的情绪由来已有,无法期待罗斯福的政策能带来什么彻底的变化,罗斯福总统和他的团队急需人民的支持。
这时出现了支持罗斯福新政的电影人,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帕尔·罗伦兹。罗伦兹原本是想拍摄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他准备拍摄农业衰落、银行破产、人口迁移、水土流失等方面的题材,但是没有投资人对他的想法感兴趣。这时候一个罗斯福的支持者找到了罗伦兹,帮他出版了一本名为《罗斯福年》的书籍,有助于他更多地了解罗斯福本人及其新政,从而热情地支持罗斯福新政。1933年,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上任后,罗伦兹也受到了罗斯福团队的欢迎。当时,已经有支持新政的电影问世,如一部短片《手》将无所事事的手与劳动者的手做了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更宣传了美国公共事业振兴署的失业救济事业。
罗伦兹也想做些事情,他对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重视音乐在电影中的对位作用,深信电影在娱乐之外有着更大的潜能,特别关心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这时契机出现了,美国移民局情报处的一位官员带着摄影师,搜集了大量沙尘暴的镜头,移民开发造成的自然灾害令人触目惊心,有一个机构愿意出资6000美元请罗伦兹来导演拍摄这个内容。罗伦兹联系了罗斯福办公室的人员,希望这部片子获得支持,并随着罗斯福新政而推出。虽然罗伦兹从来没有执导过电影,但他的眼光敏锐且独到,1936年的《开垦平原的犁》这一纪录片电影成功推出。片子展现了美国中西部大平原的历史,从西进运动开始,展现了移民定居、一战时农业繁荣、工业技术革命对农民的冲击,以及现在经济萧条、干旱与风沙、股市崩盘的场景。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欣赏剪辑独特的画面、优美的配乐,深刻了解了国家的发展和当下的困境,跟隨影片一起思考国家的命运。从而加强了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并开始有了期待改革的愿望,促进了人民发自心底支持罗斯福新政。
有了这样的成功尝试,1年后罗伦兹直接获得了罗斯福办公室5万美元的赞助,又开始了另一部有关密西西比河影片——《大河》的拍摄。这部对密西西比河流域表示关切的影片,讲述了这条河的伟大故事,特别谈到了不当的开垦,以及人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导致了自然和人民的灾难。相比《开垦平原的犁》有上千家的影院放映,《大河》获得了更大的支持,并由派拉蒙公司做院线放映。《大河》影片有31分钟,但是作为纪录片获得的票房却是很惊人的,甚至被提名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短片奖。罗伦兹对生态和人类生存的关怀,导致其作品对美国社会以及罗斯福新政的推动都有深远的影响。1963年,美国农业部为他颁发了美国农业部百年纪念庆典奖,1985年,国际纪录片联合会事业成就奖也颁发给了他。
二战之中,电影激励美国人在世界传播美国文化
二战中日本战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战争中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死伤过重,缺乏足够的飞行员储备,导致一批批仓促受训上阵的日本菜鸟飞行员驾驶飞机上了天空,成为了美国飞行员的活靶子,基本丧失了制空权。但是美国飞行员的质量与数量能够长期优势保持,并不仅仅是由于美国國土辽阔、资源雄厚、人口较多,也与美国人未雨绸缪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一个代表就是平民飞行员计划。
1938年12月,罗斯福总统宣布了这项计划,希望在1年之中可以培训约2万名大学生成为飞行员。截止到1939年秋天,已经有哈佛大学在内的116所高校参与其中。为了更好地推行这项计划,鼓励大学生们参与飞行员训练,1939年10月,一部动作电影《一年两万人》(20,000 Men a Year)在影院里上映,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影片讲述的是一位飞行员因为不愿意服从有可能威胁自己生命的飞行规则,转而自己创办了一所飞行员学校的精彩故事。电影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也带来了大量的参与者,最终共有1132所高校和1460所相关飞行学校参与了这项计划,培养了战争期间丰富的飞行员储备。
相比一战,二战期间的电影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发挥的方式却较为隐性,一战结束后美国社会反感于刻意宣传,导致后来的美国政府,包括二战期间的罗斯福政府,都不再推行政府组织的强有力的公开宣传行为,甚至开始规避宣传(propaganda)这个字眼。但是面对德日为首的强敌,尤其是珍珠港事变之后,美国急需提升战时的信息工作,统合全国的人心。1942年6月,罗斯福发布了第9182号行政命令,合并、改组白宫之下现有的政府信息机构,整合国内外的信息工作,建立起来更为集权的战争信息署,向美国和世界人民发出美国政府的声音。
电影在当时仍然是面对向大众传播最有效、最鲜活的方法,美国战时新闻办公室主任埃尔默·戴维斯曾说过:“要把一个宣传观念深植入大多数人的头脑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这一观念在娱乐片里体现出来,这样人们根本不会意识到他们在接受宣传。”为了发挥电影的影响力,美国政府进行了隐秘的组织动员。《好莱坞走向战争》一书中谈到: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其他的相关政府官员不断发出指令,指导电影制作来支持战争,参与导演们的影片故事情节讨论,甚至参与电影剧本的修改。
这一阶段的美国电影出现了创作高峰,三分之一涉及了战争题材,很多影片都充满了美国的正能量。自1939年的《乱世佳人》之后,出现了《蝴蝶梦》、《青山翠谷》、《忠勇之家》、《卡萨布兰卡》、《关山飞渡》、《大独裁者》等大批影片,风靡美国乃至盟国军队所到之地。其中,《大独裁者》是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作品,直接讽刺希特勒,呼吁世界和平;《忠勇之家》和《卡萨布兰卡》则直接描写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歌颂抵抗战士的勇敢精神;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则直接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盟国与德日为首的侵略者之间的战争。
包含多个重要奖项的奥斯卡金像奖,历来是美国电影界的标志性荣誉,《我们为何而战》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而1942年的《忠勇之家》和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描述了战争题材,充满着强烈的反纳粹精神,召唤人们一起反抗侵略者,分别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其中《忠勇之家》描述了战争中的平凡家庭,也非常受欢迎,创造了10年内的第二高的电影票房,也获得了极大的荣誉,当年的奥斯卡奖有十二项,这部影片赢得了其中的六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女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黑白摄影奖。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这部电影的作用非常突出,并表示一部《忠勇之家》抵得上战场上的六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