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课堂”研究现状评述:热点与趋势

2017-07-31 00:22王亮亮张际平高永超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环境课堂教学

王亮亮+张际平+高永超

摘要:本文分析了近十年(2007—2016年)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等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243篇与“未来课堂”主题相关论文的基本特征和深层特征,以期能够为深入研究未来课堂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未来课堂;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3/14-0127-06

如今,“互联网+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未来课堂”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极具重要价值。但目前理论界尚未对“未来课堂”的确切概念进行具体论述。就笔者目力所及,其名称可分“未来教室”和“未来课堂”两类。鉴于未来课堂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风暴式发展,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可视化分析方法在CNKI中搜索了近十年(2007—2016年)与“未来课堂”主题相关且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中文文献,并总结与归纳了未来课堂研究状况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深入研究未来课堂提供理论参考。

●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与处理

首先,笔者运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期刊文献的高级检索模式,以“未来课堂”或“未来教室”为主题词,检索范围为全选(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等),时间以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为界进行检索。其次,删除报纸、会议通知、论文集等非学术类文献,共检索到243篇学术性文献。最后,导出文献,运用Ucinet6.5、Excel、STAI3.2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研究方法

笔者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可视化分析法,分两个层面对样本文献进行了分析研究。一是分析现有研究呈现的基本特征,分析的指标维度包括论文发展态势、作者分布、期刊分布、发文单位分布、被引分布以及基金分布六个方面;二是分析现有研究呈现的深层次特征,分析的指标维度包括论文研究热点、研究层次、学科领域、研究层面、研究方法五个方面。

● 未来课堂研究的基本特征分析

1.发展态势

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发文时间可知,自2007年至2016年发文量总趋势大幅增加,但明显分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且发展阶段之间逐段增长。

第一阶段(2007—2011年),发文量仅58篇。这一阶段未来课堂研究在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除了在2011年下降外,其他年份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研究正逐步形成气候,且研究成果多著重于介绍国外未来课堂相关理念及思考或在国内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第二阶段(2012—2014年),发文量85篇,研究处于活跃期。研究成果呈明显的“驼峰”状发展,成果数量是上一阶段的1.5倍。未来课堂研究在该阶段主要聚焦于“未来课堂”研究的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结构、关键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等,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提供较多参考与借鉴。可见,国外未来课堂的先进理念与成熟的技术给国内研究者带来思想冲击和可供实践的资料,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第三阶段(2014—2016年),这一阶段研究继续呈上升趋势发展,截至2016年12月底共发文102篇。这期间的发文量约占十年总发文量的42%,研究者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层次和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研究基于思维可视化视角、“互联网+”背景、不同课程及理论的探讨,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体验,以及未来课堂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课程中均有应用。

笔者认为这一阶段研究内容多元化的原因是:一方面,学术风潮不断涌来,未来课堂发展前景、实践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背景的多样化使国内外学者对其评述的内容愈加丰富;另一方面,未来课堂本身具备创新和颠覆传统教育模式的潜能,而现行的教育模式亟待完善,引起学界广泛重视。

2.作者分布

研究未来课堂主题的作者分布较集中,而且合作发文率较高。据统计,243篇论文由40位作者发表,人均发文量6篇。根据洛特卡定律的描述,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是,发文两篇以上的作者数量约为发一篇论文作者数的四分之一,而发一篇论文的作者数约占作者总数的60%。如下表所示,发文量一篇的作者达22人,占总作者数的55%;发文量在两篇及以上的作者达18人,占总作者数的45%。由此可以看出,上述统计结果基本符合洛特卡定律关于核心作者群的规定。此外,普赖斯关于高产作者群定律指出,“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

由该表统计结果可见,上述结果也基本符合普赖斯定律。由此说明,关于未来课堂研究主题的核心作者群基本形成,从排名前五位的作者发文量统计图(如图1)可以看出,发文量排名第一位的是张际平,其发文11篇,占前五位发文总数的27.5%,排名第二位的是陈卫东,其发文10篇,占前五位发文总数的25%,叶新东、许亚峰、王麟的发文量依次排列。这说明关于该主题的高产作者群分布较显著。

3.期刊分布

对样本文献的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可知,其分别来自64种核心期刊,刊均发文为3.8篇。刊文排前十名的期刊共刊发117篇文章,占总发文数的48.1%。刊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国电化教育》,共刊发31篇论文,其次是《远程教育杂志》。刊发的所有期刊中,属于教育类期刊的有39种,其余25种非教育类期刊分别涉及信息技术、软件工程、机械自动化、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从刊文量排前十位的期刊来看,有7种属于教育,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类期刊。由此可见,关于未来课堂的研究成果,其期刊分布较广但以教育类期刊为主,特别是教育技术学类的期刊更为集中,这说明教育技术领域对未来课堂的关注度更高。

4.發文单位分布

期刊作者的发文单位分高校和非高校两种。其中,来自142所高校的29位作者共发文187篇,占发文总量的77%;非高校机构的11位作者共发文56篇,占发文总量的23%。由此可知,未来课堂这一研究主题深受高校机构研究者的青睐,其研究兴趣浓厚、成果丰硕。这源于该主题是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焦点研究主题,但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测绘通报》这种非高校机构办刊,其刊登论文2篇,其他如《上海教育科研》《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也刊登了未来课堂的研究成果,这说明非高校机构对该主题也具一定的研究兴趣。从发文单位所属的院校层级来看,发文单位排前十位的高校中,“985”高校有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11”高校有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云南大学共五所。可见,“211”高校更关注该主题的研究成果的聚焦,其中以华东师范大学为首取得的成果最显著。

5.被引分布

被引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主题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大小。如图2所示,2012—2016年已有未来课堂研究的文献总被引1297次,每篇平均被引次数约为5.3次。从各年度被引情况可以看出,总被引次数呈缓慢的“V”字型趋势发展,这与未来课堂研究成果的整体发展趋势有关。随着研究内容的多元化,研究者对国内外学界的很多观点较认可,其被引次数上升的可能性较大。被引文献篇数变化幅度不大,与总被引次数保持相对一致。此外,文献发表的时间也将影响其被引次数。一般情况下,较早发表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意义,因此被引次数高,近期发表的文献,如2014年的文献其被引几率就较小。综上所述,被引次数的多少在一定时期内代表论文质量的好坏,但受发文时间的影响并不能决定其质量好坏。

6.基金分布

研究受各类基金支持的情况能够反映该主题研究的发展空间。从已有研究成果统计情况来看,受到不同基金支持的论文共31篇,占论文总数的12.8%。从发文基金排名前五位的文献分布图(如图3)可以看出,文献被省部级基金支持的共8项,被国家级基金支持的共6项。由此说明,目前关于未来课堂主题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专业性较强的行内成员。从年度上看,基金支持力度逐渐加大,这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学界对未来课堂研究的热衷程度,也说明该主题研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较大。但从统计结果分析,也必须承认目前该主题研究的支持基金来源不全面,缺乏市厅局级、校级的基金支持,基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 未来课堂研究的深层特征分析

1.研究热点

对样本文献关键词的贡献情况可以归纳出该主题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通过统计结果可知,文献的663个关键词共出现1027次,关键词平均出现频率1.5次。其中,关键词出现频率为10次以上共6个,最高出现187次,即为“未来课堂”。从图4可以清晰地看出,关键词贡献与圆圈的大小成正比。也就是说,关键词贡献越大,圆圈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可以看出,关键词贡献从大到小依次是未来课堂、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课堂环境、学习空间、信息技术。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以上关键词均是该研究主题的构成要素,也是对该主题的深入阐述与分析,体现未来课堂的特点,即信息化、自主性、环境化,促进课堂环境改变,打造自由化学习空间。此外,从关键词贡献构成的蜘蛛网型的整体结构可以看出,研究整体结构较为集中,研究中心多元化,研究热点多且集中,这说明该研究主题尚未偏离研究初衷,始终聚焦于教育技术领域,一般共识性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与该主题已基本形成高产作者群的观点较一致。

2.研究类型

未来课堂的研究类型可以从研究层次和研究类别两个方面反映其主要研究内容。

从研究层次来看(如图5),发文量排前五位的依次是基础研究(社科)、高等教育、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行业指导(社科)和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这说明该研究主题在基础教育研究层次上较聚焦,且偏重于社会科学。由于未来课堂在基础教育领域应用较广泛,研究者的目光集中于基础教育领域,因此,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基础教育为主,其发文量也最多。

从研究类别来看,通过对样本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进行归纳总结,将该主题分为不同类别。

一是教育技术与模式类(69篇)。对未来课堂发展的技术支持系统、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设计,特别是学习者的自身体验和需求都备受研究者关注,且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

二是学科领域的应用类(51篇)。未来课堂在语文、计算机、生物、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多以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为主。

三是影响类(41篇)。①未来课堂对基础教育领域的影响;②对高等教育、行业指导、中等职业教育等的发展及对教师角色和学习者的个人体验等的影响;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与颠覆,这也是研究者为何如此关注未来课堂的原因;④对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开放教育的影响研究。

四是实践类(35篇)。此类研究集中于个案分析,既有未来课堂在基础教育某阶段、某门课程的实施研究,又有操作者、学习者以及关于课程平台的调查研究等,且研究方法多元化。

五是反思与预测研究类(19篇)。此类研究重点解读未来课堂的内涵、基本特性,以重视环境、模式和教学设计的环节为导向,深入探究关键技术在多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笔者从已有文献的发展趋势考量得出该主题发展前景广阔。

六是综述类(17篇)。此类研究着重对国内外关于未来课堂的发展历程、对用户的影响因素、关键技术、软件环境、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与述评。此类文章多出现于研究的第一阶段(2011—2014年)。

七是比较研究(11篇)。国内对未来课堂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晚,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对技术运行平台的比较、未来课堂与其他在线教育的比较、各国实践进展的比较研究,为该主题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该主题研究层次较集中,研究类别多样化,理论与实践类研究均有较大发展空间,但结合区域特色的本土化发展有待研究者深入挖掘。

3.学科领域

样本文献来自27个具体的学科,排前五位的分别为: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中等教育、互联网技术、高等教育。可以看出关于该主题仍是教育和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主题,研究基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共7个。此外,在其他领域如语言学、政治学、心理学、艺术学、经济学、图书情报学、会计学等20门学科间进行相关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未来扩展更多领域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总之,未来课堂这一研究主题所涉及的交叉学科融合性强,跨学科应用性较强,各学科间的研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以教育学为中心,各门学科多元化发展的研究格局。

4.研究层面

研究层面一般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笔者依照这种常的规划分方式及七种研究类别对未来课堂的研究层面进行了划分(如图6)。首先,宏观研究层面以未来课堂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研究理念、反思分析、未来发展预测及对教育领域的宏观影响等为研究维度,研究成果共47篇;其次,中观层面的研究以未来课堂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及影响、具体教育技术、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为研究维度,研究成果共120篇;最后,微观研究主要基于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或某门具体课程应用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对教师角色和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影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与颠覆,以及对远程教育、在线教育、开放教育等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共76篇。根据上述分层标准及成果产出情况可以看出,研究层面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即中观层面研究成果基本等于宏观层面研究成果与微观层面研究成果之和。中观层面的研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承上是对宏观层面的研究具体的深入与发展,启下则是作为微观研究的启蒙与开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实践的发展,微观研究正是具体的实践研究。因此,在中观研究如此兴盛的时期,将可能对微观研究产生极大启发,学界需要优化各层面结构,深入关注微观层面研究,进一步提升微观研究的数量和质量。

5.研究方法

根据未来课堂的具体研究内容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五种:文献研究法、思辨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其中,文献分析法是在阅读样本文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对该主题已有的相关结论进行述评,找出已有研究的优势与不足;思辨分析法是研究者对该主题的研究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内在机理性,进而做出评价和预测;实证分析法主要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开展研究,或对未来课堂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进行研究;个案研究法是结合未来课堂在某个具体学科或课程中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比较研究法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与未来课堂有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其他在线教育、传统教育等进行比较,寻找区别与联系,并总结经验。

从未来课堂的研究方法统计结果看(如图7),运用思辨分析法的论文篇数占总篇数的57%,应用最为广泛。个案研究法占17%,实证研究法占14%,文献研究法占7%。此外,未来课堂的技术、平台和国内外实践状况的比较均适合对比研究法,但运用该方法的论文篇数仅占总篇数的5%。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课堂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在上述研究结果中思辨分析方法占居鳌头,这与未来课堂研究本身应侧重技术和实践的研究要求不相吻合,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思考,该主题的研究方法结构有待优化与平衡。

● 结论与展望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在研究热点与类型方面,未来课堂研究既要多元化发展又要中心明确、挖掘研究深度,提高研究成果的被认可程度,增加实践应用类的研究。在研究层面,优化研究的结构,平衡宏观、中观和微观研究,提升微观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在研究领域方面,巩固教育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促进并保障其他研究领域研究的良性发展,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在研究方法方面,提倡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相結合。未来课堂研究已处于井喷式发展期,深入分析其研究优势与不足,有利于其未来良性循环发展,产出高效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靖,刘志文,陈卫东.未来课堂教学设计特性:具身认知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71-78.

[2]王崇德.期刊作者的量化研究[J].情报科学,1998(6):471-475.

[3]王麒,许亚锋,张际平,等.未来课堂云支持系统模型设计与功能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6):69-76.

[4]张际平,陈卫东.教学之主阵地:未来课堂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44-50.

[5]叶新东,陈卫东,许亚锋.未来课堂研究的转变: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J].远程教育杂志,2012(3):17-22.

[6]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 (1):82-87.

[7]魏静.未来课堂营造积极情绪研究——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59-63+70.

[8]肖兵,黄烟波.未来课堂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20-25.

[9]邱峰,张际平.未来课堂研究的价值取向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19-25.

[10]尹晗,张际平.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未来课堂架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2):106-112.

作者简介:王亮亮(1977—),男,汉族,新疆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环境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环境清洁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漫观环境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