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熙妍
李艺教授曾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以重领域应用为佳,主张在多样化的应用领域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使其在应用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本质的理解。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思想还强调对信息技术本质的把握。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站在课程思想的高度进行教学,在课堂中逐步呈现高中信息技术的知识脉络。《文本信息加工》一课,涵盖了信息技术课程思想中的“菜单思想”“类聚思想”“批处理思想”“自动化操作思想”“设计思想”“所见即所得”等精髓,这些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关注技能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如技术应用的方法、为什么要用、在哪种情境下要用、如何才能用得更好等。下面,笔者以《文本信息加工》一课为例,谈一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在课程思想的引导下,挖掘技术的生长点,将游离分散的技术“知识点”凝结成特定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掘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彰显和体验其魅力,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 强化基本概念,掌握技术学习的一般方法
李艺教授指出,大众化取向的信息技术工具具备界面友好、简单易用、可定制、可迁移等操作特征,这些特征要转化为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知识,则需要在超越工具和超越平台等方面进行“一般性”的内容归纳与归类。因此,笔者认为高中“文本信息加工”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罗列各项菜单功能,围绕某一种“效果”采用何种操作来完成上。在这种“形”散式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所学知识点是分散的,无法迁移所学内容。考虑到文本信息加工中各种效果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对各菜单命令的理解之上,笔者引导学生先理解“编辑”“排版”“操作”“技术”“加工”等基本概念,再对这些概念进行归纳分类,区分常用菜单哪些是属于“修改内容”,哪些是属于“修改效果”,哪些是属于“添加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带着学生应用这些菜单功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此环节中借助对概念的理解归纳各菜单的功能,很快就建立起了文本“修改”与“编辑”菜单,文本“排版”与“格式”菜单,“添加”对象与“插入”菜单之间的联系, 并理解掌握技术是能够灵活组合多项操作实现某一效果,而任何一件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融合一定的审美能力不断进行加工。
这样,一方面促进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文本信息加工的基本操作方法,即理解操作系统中的“菜单思想”,加深对主要菜单命令含义和功能的理解;另一方面“菜单思想”体现在Windows操作系统的任何一项工具使用中,通过由此及彼、相互迁移的基本概念归纳,避免相同知识点重复学习的问题,使单一知识内容的学习变得厚重。
● 处理实际需要,体验技术背后的无穷魅力
学生学习文本信息加工的目的是要通过文本操作,掌握技术,并最终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术解决实际排版中遇到的问题。但常态信息技术课堂中布置的学习任务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设计的任务,学生学完之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毫无提高。例如,在教授“查找与替换”这一知识点时,通常的任务设计是给学生一篇文档,然后再求其批量修改其中的某个词语,如将文中的“计算机”全部改为“信息技术”。这样的任务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学生掌握某一操作方法,而没有考虑实际需求,学生只会修改文中的词,局限性很大。而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批量修改的不仅仅是词,还有很多特殊的符号。例如,现在用的很多文本信息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由于网页排版的特殊性,转化成文本后出现了大量的换行符、空格和中英文标点混排的现象,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先在文字批量修改的基础上增设任务让学生统一将英文标点“.”修改成中文标点“。”,初步体验“特殊字符”的替换,再让学生试试看有没有高效的方法去掉“空格”和“换行符”,学生通过体验“特殊字符”的批量修改这一环节,很快就去掉了网页中的空格、换行符,亲身体验了“批处理”的高效性。
方法经常表现为实现某种思想的手段或者思想的表现形式,对方法的有意识选择往往体现为对某种思想的运用与深度理解,同样方法的反复应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特定的思想。“替换”操作实际上是“批处理思想”的体现,这是计算机解决问题高效性的一个方面。学生在应用“查找与替换”菜单命令中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机中的“批处理思想”,在体验“批处理”的高效性中顿悟了“查找与替换”的学习价值。应用“批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所做操作中是否有共性,并把这些共性关系找出来,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优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布置的任务要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来确定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技术对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价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找到“技术的感觉”,使“批处理”这一课程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看似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揭露技术思想,挖掘技术深层的价值支点
小学、初中阶段在学习“文本信息加工”时,更侧重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格式的设置、对象的插入等基本操作,这仅仅是解决了动手的技术,是技术最底层的内容,并不是技术的全部。到了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丰富信息技术的内涵,分析技术的优势和价值所在,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之外,更要让他们去领悟、感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做什么,让学生深层次地体验为什么要有技术,知道技术都是源于生活以及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是受某种技术思想支撑的,这才是技术的纵深,才是技术的真正意义所在。
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体验“格式刷”是一个预先定义的格式命令序列,设计了统一文档中十几个小标题格式的任务,让学生体验利用“格式刷”快捷地實现十几个标题格式的统一,进一步体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高效;再引导学生深度剖析“格式刷”这一技术应用的本质,让学生初步理解“格式刷”是使用一组预设格式的指令集去完成特定效果的工具,这也正是程序设计思想的体现。这样,学生一方面通过理解格式刷的本质,掌握格式刷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深刻体验了计算机处理信息“自动化操作”的思想。这一环节通过挖掘技术深层的价值,丰富技术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理解了信息加工中“自动化操作”的技术思想,体会了学习这项技术的必要性和价值性。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学科,首先应体现其“技术”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但技巧是技术的最底层,技术的最高境界是“技术为内容服务”。要使技术摆脱单纯机械的演练层面,要能有所精选、有所组织地对技术进行处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内容,教师必须站在课程价值的高度,以课程思想为起点和灵魂脉络,从课程思想的层面去组织内容,引导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精髓,体验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优势,进而主动感受技术、创造性地应用技术,体验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技术服务于生活的魅力。这样,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就一定能华丽转身,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价值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