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华++张可航
绝大多数的鸟儿,都是鸟爸爸鸟妈妈一起承担筑巢、孵卵、育雏的工作。在孵卵期,通常是一只亲鸟留在巢中,而另一只则出去觅食或者负责警戒,过段时间就“换班”。
但有的鸟,如水雉、彩鹬等,却属于另类:它们实行“一妻多夫”制,即在同一个繁殖季,雌鸟只负责产卵,产卵后不久就另觅伴侣,与其他雄鸟再次交配并产卵,至于孵卵与养儿育女的工作,则全部都交给鸟爸爸。因此,它们的宝宝是“只知其父不知其母”的。
盛夏7月,正是水雉与彩鹬的繁殖季节。且让我们看看全职鸟爸爸的辛劳工作吧!
越来越少见的“水凤凰”
顾名思义,水雉就好比是生活在水上的雉鸡—尽管事实上它跟雉没啥关系(它不属于雉科,而属于水雉科)。不过,由于这种鸟外形漂亮且确实有点像鸡,因此它有个很好听的雅号—“水凤凰”。
在江南,水雉是夏候鸟,每年春末飞来寻找合适的繁殖地,比如有大片睡莲或菱角等植物的水域。它的趾爪特别长,能轻步在莲叶上行走,挑挑拣拣地找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取食点。软体动物、昆虫、浮游生物和植物的根部、嫩芽、种子等,都在水雉的食品清单上。
曾经连续多年,我都在宁波东钱湖畔的一个水塘里,见到多只前来安家的水雉。水雉的雌鸟与雄鸟长得十分相似,在繁殖期,它们的打扮很抢眼:背上披着深褐色的外套(在阳光下有时还会显现铜绿光泽),胸腹部羽色更深,反衬得脸部更加洁白、秀气;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后颈的那一抹镶着黑边的金黄,以及纤长的深色尾羽。后来,这个水塘的旁边建了一家酒店,塘内的芡也被清理干净。游客越来越多,美丽的“水凤凰”却再也不见踪影。就像《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所说:“(水雉)以往为常见的季候鸟,现因缺少宁静的栖息生境已相当罕见。”
辛苦的鸟爸爸
书上说,相对雄鸟来说,水雉的雌鸟体型稍大、尾羽更长,实际上这在野外是很难判断的。不过,这也暗示着雌鸟似乎更“强势”,在“婚姻”生活中更具主动性。
有一年7月,在东钱湖畔的那个水塘,我经常躲在芦苇丛里,对水雉的孵卵、育雏行为进行持续观察。水塘约一半的水面上覆盖着芡(一种睡莲科的大型水生植物)。在芡的叶面上,水雉用少量水草,相当“草率”地筑了一个巢。
巢中共有3枚巧克力色的卵。水雉爸爸非常尽责,偶尔用翅膀略微翻动一下卵,然后把3枚卵一起“搂”紧,安放在自己身下。它有时又有点凶:只要黑水鸡、小(pì tī)、斑鱼狗等鸟儿靠近,它就迅速起飞,将那些不识相的鸟儿驱逐得落荒而逃。
有一次,受台风影响,风雨大作。水雉爸爸却一直静静地趴在窝里,牢牢守护着它的卵。孵卵大约3周后,水雉爸爸显得比原先憔悴了不少,颈后的金色羽毛明显失去了光泽。
一天清晨,我忽然听到水雉连续的“咕咕”叫声,掉转“大炮”(超长焦镜头)一看,发现了令人激动和意外的一幕—水雉宝宝破壳而出了,而且是两只!刚出生的小水雉显得黑乎乎、湿嗒嗒的,其中一个小家伙已经在努力地试着站起來,而另一个还趴着呢!半小时后,两个小宝宝基本晒干了羽毛,开始蹒跚学步了。过了不久,水雉爸爸继续孵剩下的那枚卵。
水雉的幼鸟属于早成鸟。所谓早成鸟,是指雏鸟刚出壳眼睛就能睁开,并且全身有稠密的绒羽,腿足有力,很快就能跟随亲鸟自行觅食。相反,晚成鸟则在出生时眼睛紧闭,全身光溜溜的几乎没有羽毛,只能依靠父母保温、喂食,比如麻雀、燕子等雀形目鸟类的幼鸟。
两天以后的早晨,我再次去看望水雉一家,发现第三枚卵没有孵化成功,它依旧留在原地。不过,两只小水雉已跟着爸爸走到了离窝很远的地方,自己觅食。再过了两天,小水雉的活动范围更大了。有时,如果有一只小水雉落在后面不愿意游过来,水雉爸爸会返回去鼓励它赶紧下水、
跟上,这场景真的很感人。
彩鹬也是“全职奶爸”
有一次,在杭州湾南岸的湿地,我们偶然发现了一个彩鹬的巢。说真的,若不是无意间看到一只彩鹬雄鸟走进去并蹲下来孵卵,我们根本不会想到那竟是一个鸟巢。彩鹬选择了湿地边缘一撮较高的草,作为这个简陋的巢的外在遮蔽物,然后把这丛草的中央稍稍弄平,雌鸟在里面产完卵后就走了,此后的一切都托付给了雄鸟。
大多数雌雄有别的鸟儿,都是雄鸟比雌鸟好看,而彩鹬不一样,它的雌鸟明显比雄鸟更为艳丽。彩鹬雌鸟的头部与胸部均为鲜艳的栗红色,而雄鸟虽然也很漂亮,但其体色比雌鸟黯淡得多。
我曾躲起来仔细观察彩鹬雄鸟的孵卵行为,发现它的一举一动都极为小心。由于没有雌鸟跟它“换班”,因此当它出去觅食或返回巢中时,都蹑手蹑脚,稍走几步就停下来观察一下四周的动静。它的体色与周边的植被非常好地融为一体。至于“带娃”工作,彩鹬爸爸的行为与水雉爸爸几乎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