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银行应对思路浅谈

2017-07-31 21:22万蓉
时代经贸 2017年13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客户

万蓉

[摘要]互聯网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载体创新,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的同时,也已经对传统产业格局持续进行着更新提升,乃至是颠覆性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科技工具为载体、互联网有效的庞大交易数据信息为资源,正在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等传统金融的职能,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面对挑战,重新定位和制定互联网+时代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策略成为各家银行机构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应对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特色

相较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并不仅仅是嵌套着高科技外衣的资金融通,更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行业天生具备的高效、平等、开放创新的基因,结合技术平台优势体现出其服务特色。

1、技术优势

互联网金融先天可以将最领先的互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应用作为线上获客、后台管理手段,满足线下需求,通过持续领先的技术不断追求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客户体验的改善。

2、基于大数据的配对能力

互联网金融能够基于已经掌握的有效交易信息形成庞大的潜在客户资源,进行需求判断、风险偏好归类等工作,有效将资金的供求端无缝对接,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成本,最大可能为不同风险偏好寻求差异风险定价,使得风险控制以及客户营销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缩短业务环节提高运转时效。

3、聚沙成塔效应

根据调查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拥有网民7.1亿人,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30-39岁群体占比24.2%:月收入2000至8000元人民币占51%。这类人群单体资金供需体量有限,但相对这有限的体量而言风险承受度较高、乐于尝试新兴模式、决策链条短,对于传统金融服务,这类人群往往不是主要关注客群,但在互联网的凝聚下成为一类庞大客群和有效力量。

4、普惠金融优势

互联网的平等精神使得其结合金融产业后先天具备了能够为较为清晰识别资产以及信用情况的个人提供金融服务,以及匹配部分具备交易纪录识别且价格承受度较高的小微企业服务的基因。互联网有利于服务“草根阶层”推进普惠金融,在这一点上符合了国家的政策号召。

5、监管优势

银行业发展多年,各国对于银行业的监管普遍高度重视,而且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监管经验相对欠缺,释放了这个行业的活力。

二、银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思考和应对

1、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应了解和顺应金融参与的客户群体的变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在放生根本的变化,在旧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传统商业银行有“资金中介”的垄断地位,将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方式针对在选择大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客户上,并以其专家姿态通过复杂的流程,向他们提供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用于满足他们同样也是安全、稳定、低成本和低风险的需要: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结构正在变化,商业银行应顺应这一变化,转变经营方向,支持实体经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服务于人们群众才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动力: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不同,价值诉求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使得金融参与者更为大众化和普及,客户群的层次和需求呈现多样化。尊重不同客户的差异,根据差异设计推出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是稳固存量客户和拓宽客户来源的根本所在。

2、学习互联网精神,尊重客户需求,推出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地把金融产品平移到互联网平台,其最大的意义是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改进服务路,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得参与者不分地域、不分跨国公司还是小微企业,无论是富有阶层还是低收入者都能获得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从而人人都能有平等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服务于少数精英的金融服务模式和创造利润模式正在改变。

对于互联网精神,人们普遍共识是尊重客户体验,心态开放包容并平等普惠。这也是余额宝成功的原因:应普通人现金管理之需求,产品问简单便捷的转换方式,所以才有仅用了5个月时间即规模超千亿的辉煌。如今早有不少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宝”产品,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们自己也很认可这个产品。虽然商业银行一直都有货币基金产品,但是购买和赎回都有一套不那么便捷的手续,客户的体验和需求并没有真正被考虑过。

我国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一直以来都很缺乏,人均金融资产是同期美国的1/20,日本的1/30;从用户角度考虑的金融产品更少之又少,随着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普通大众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必须提供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客户的需要,商业银行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3、拥抱互联网时代,做好互联网建设

通过物理网点开设延伸自己金融服务触角开拓市场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下一步的发展,不过投资建设互联网平台或许在5年、10年内也都是不能盈利的投入,但是从长远看,一个稳健的信息科技平台,对于银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服务上的提升,更是盈利甚至未来生存上至关重要的方面。

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思维,消费方式和习惯也在变化,造就了一批互联网巨头公司、电商和第三方支付企业,起初,商业银行是这个产业链中最终的资金结算服务提供者,互联网技术作为工作辅助的工具为商业银行使用至今。

然而,互联网企业却已经从单纯支付向结算渗透,开始为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这借助的就是其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

商业银行存在了400年,积累的各类客户如消费习惯、风险投资偏好浩如烟海,这些信息远没有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这是商业银行当下应需要思考的课题。大数据时代里,计算机存储的海量数据信息可以通过机器处理和分析,进而可以发展出观点,做出预测。就像人们归纳和总结过去的经验来处理陌生的情况,通过应用程序运算,计算机、互联网绝不能被当作简单的辅助工具来看待,其作为一个聪明而且经验丰富助手的潜能应该被重视被挖掘和发挥出来。商业银行急需在维护网络平台的同时,做好信息处理和分析工作,凭借这也才能做好上面提到的客户划分和设计产品的工作。

与此同时,利用信息对客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利用数据还原客户,还能够有效地自下而上地管控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传统自上而下风险管理模式的补充。

4、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曾开玩笑说起,最为普通的金融参与者,怕看到阿里集团的马云哪天和银行家们一起喝茶谈合作……互联网金融已是趋势之时,就应当是和竞争者联合的时候了,更何况无论是从经济发展和还是技术进步的角度,两者都是融合的。

比如说,商业银行与P2P公司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两者在目标市场和客户定位存在较大差异,彼此间的关系实质上更趋于互补:

细分客户,银行的贷款金额远高于P2P的十倍几十倍:

资金上,P2P远不及银行资金充裕,而银行出于成本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是无法延伸到市场底层的:

另外银行出于额度和贷存比的限制,也可以寻求第三方合作机构涉足P2P业务,以满足小微贷款客户的需求,并能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创造一块增量的中间业务: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普遍关注面对P2P公司资金安全,即对“老板跑路”的担忧,商业银行可以介入成为作为资金的托管方,这样双方完全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支付领域,互联网第三方有线上的优势,线下,则是银行的天下且占据了很强的公信力。但是无论线上、线下,都还无法离开银行而独立存在,都要与银行账户、银行卡相连接才能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助力银行支付媒介职能的延伸。银行应积极态度互助并进,加大与电商、第三方的签约合作,共同拓展支付结算的覆盖领域。

三、结论

互联网金融现阶段还无法撼动商业银行传统核心业务,但鉴于传统银行业在普惠金融领域存在着客户下沉的必然性,只有积极与新兴方式融合才能不断提高传统银行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实现共赢局面:而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变化,主动改变思维模式,理解新的规则,运用新的工具,寻找新的伙伴,传统商业银行才会获得新生。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客户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五招教会你做好客户转介绍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机会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请问您怎么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