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真+危丽华+谢真红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01
临床中,小儿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静脉穿刺输液[1],但在整个穿刺过程中,小儿的静脉血管较为细小,难以确定穿刺位置,因此在穿刺时患儿出现怕痛、好动、无知等情况,患儿心理上存在对穿刺恐惧的心理反应,导致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穿刺工作。同时,患儿家属因希望患儿快速摆脱疾病、早日康复的心情,因此,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问题已成为护患人员所关注的重点问题[2]。本文主要通过护理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对小儿静脉穿刺经验进行综述。
1.穿刺前准备工作
1.2 护理人员素质小儿静脉穿刺技术操作与成人静脉穿刺技术无多大差异,成人能自觉地配合,小儿则有部分的或完全的是强迫的,所以要求护理人员的小儿静脉穿刺技术,必须熟练精湛,尽量做到一针见血。现在的患儿多为独生之女,陪伴的人较多,家长过高的要求和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都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压力。操作过程中由于患儿的哭闹,家长易产生不满情绪,迁怒于护士,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理解他们的心情,避免与他们发生争吵。在技术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提高一次成功率。多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患儿和家长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改善护患关系[3]。
1.3 在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特别是初生婴儿的头皮静脉穿刺,光线强刺激头皮充血明显,白天易选择光线充足的地方;阴雨天和夜间使用瓦数较大的日光灯置于操作者右前上方,距穿刺部位45~50cm高度为佳。此时,光线较适宜,静脉暴露,易看清楚,穿刺易成功[4]。
1.4 穿刺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充分,用物要备齐且放在穿刺者便于拿取的地方。患儿要固定好,最好有护士协助固定,选择头皮静脉穿刺时,一人站在患儿一侧或脚边,用身子压住孩子双下肢,用双手掌托住、抵紧孩子的脸,而不是抱住孩子的头这样会限制护士的手进行穿刺操作,固定者前臂及肘部压住孩子双上肢于孩子身体两侧。选择手背静脉穿刺时,让家长将患儿抱在腿上,用自己的大腿夹住患儿双大腿,打针的手伸向护士,另一手夹于腋下,一定要固定好肘关节及腕关节,不能让患儿的手自由收缩。打脚时,同法夹住患儿一条腿,一定要固定好患儿膝关节及踝关节,不能让患儿乱蹬[5]。
2.血管的选择
2.1 一般首选粗、直、易固定的额正中静脉,也可选择额前毛细血管、眶上静脉、额浅静脉及颞浅静脉,颅骨缝间静脉、耳后静脉、手、足背静脉、甚至颈静脉等。针对不同的血管,其穿刺手法也不同[6]。
2.2 选择静脉穿刺点的具体方法有:①看:给患儿穿刺前需要选择清晰、粗直、弹性好的血管。②摸:一些患儿的血管细小,难以辨别,这时就需要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发现有弹性时再研究血管的走向、深浅、粗细、滑动程度。③指压手推法。④热敷法:可以使得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⑤低瓶高吊法。⑥对脱水的患儿一般回血都不明显,可先用注射器接头皮针注射,当感觉穿刺成功但又不见回血时,可以用左手回抽注射器见回血后再推进少许盐水证明无渗漏后固定针头[7]。
3.使血管充盈的技巧
3.1 穿刺点两端挤压法:(1)操作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挤压的作用,使患儿及家属理解挤压的作用并积极配合。(2)挤压时操作者从患儿腋下或胭窝处开始双手环握穿刺肢体逐步向下挤压至穿刺部位上端扎压脉带处,约距穿刺点6cm处,扎好压脉带后放松;再挤压穿刺点下方部位,把患儿大拇指放于掌心处伸直五指半握状,操作者握住手指或脚趾由远心端向近心端挤压至穿刺点2~5cm处,再轻拍穿刺部位,使血管充盈。如一次不能使血管充盈,此法可重复使用,以穿刺点上端肢体的挤压为主,直至血管充盈[8]。
3.2 二次结扎止血带方法:首先选择穿刺血管,在穿剌部位上方6cm处结扎一次止血带停留约20秒钟左右,立即松开止血带,使血液迅速回流,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0秒钟左右),重新在原部位再次结扎止血带,此时血管明显比结扎一次止血带充盈度好,于此时进行穿剌,成功率极高,家长及患儿较满意[9]。
3.3 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进行手背静脉穿刺时,1根止血带扎在2~5指的第1节指节处,另1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然后进行静脉穿刺。在进行足背静脉穿刺时,1根止血带扎在足部1~5中跖骨小头处,另1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扎2根止血带的优点是针对不能主动进行握拳的患儿来说,具有代替握拳的作用,同时能够使得局部血管充分充盈度[10]。
3.4 热敷可采用40~45℃热水放入盆中,把小孩的双手掌或双足放入盆内浸泡10~15min,始终保持盆内热水的温度。此方法比用热水袋热敷效果好并且见效快[10]。
3.5 穿刺前将手背均匀涂擦95%酒精,50%的硫酸镁或2%的山莨菪碱拟输液的部位3分钟后,再用小毛巾湿热拟输液输液部位,可使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11]。
4.合理选择进针手法
4.1 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分为直刺法与斜刺法。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针头与皮肤成10°~15°,针头斜面向上,通过皮肤将针头直接刺入静脉,适合小儿头皮静脉,手背及足背浅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约1cm~1.5cm处,针头与皮肤成20°~30°,将针头刺入皮下,然后在皮下潜行0.8cm~1cm后再刺入静脉,适于肘静脉、大隐静脉及较大静脉等[12]。
4.2 一般静脉穿刺法
4.2.1 婴幼儿:①额正中静脉:比较粗,易于固定,绷紧皮肤后20°~30°进针,针头斜面刺破皮肤后,针头行于皮下时角度变小,刺入血管时角度改为10°~15°。但额正中静脉易外渗,逆行进针可克服此缺點。②颞静脉:较粗,能看清静脉者由浅入深进行穿刺,开皮时较浅,回血后向前略平行推进,后固定。看不清静脉者可用食指触摸,能摸到静脉沟,根据血管走行在手指引导下进针,刺入血管后可有通畅感,即为成功。③耳后静脉及枕静脉:血管多表浅,管壁薄而脆,应小角度,浅进针。④大隐静脉:扎止血带不要太远,约在穿刺点上4~5cm。较胖的孩子除外,止血带应往远端扎,如手感弹性不清,可按其血管斜内上方走行的解剖特点,由浅入深进针,进针角度30°~45°,较胖的患儿进针应稍深些。⑤手背、足背静脉:如高热、休克等患儿末梢循环不良时多不采用,足背血管多表浅,应以10°~15°角进针。⑥毛细血管:如眶上静脉。表浅、有弯曲,穿刺时应选择一段无弯曲的血管,5°~10°角进针,缓刺缓行,以防刺破血管。⑦颅骨骨缝穿刺法:用手摸准患儿颅骨骨缝后,剃去局部头发,行常规消毒,将左手拇指、示指分开,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持头皮针取15°,在骨缝中间穿刺见回血即可[13]。
4.2.2 四肢静脉,以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斜面后,按压针尾缩小到15°角左右,同时减慢速度,沿静脉潜行刺入,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对于肥胖的患儿,大隐静脉较深且易滑动,以50°~60°角刺入针头斜面后,按压针尾30°~40°角沿血管走向快速刺入,见回血后勿再进针。对长期接受输液,穿刺特别困难的肥胖儿,可选择足底内侧血管,选用5号半的针头,让患儿大腿外旋,左手持针柄以15°角沿血管缓慢进针,见回血后,用左手拇指内侧托住针柄,右手粘胶布[14]。
4.3 小儿穿刺的难点及对策
4.3.1 脱水的患儿发热出汗、腹泻、禁食、全身末梢循环差等原因,致血容量不足,穿刺时常无回血,误认为穿刺未成功,这一类患儿穿刺时可轻轻挑起血管前壁,轻柔进针,以免刺透血管,脱水不见回血时不要急于拔针,可在穿刺点上方挤压一下,或者轻轻挤压一下头皮静脉管,即可见到回血,也可用5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与头皮针或者留置针连接,针头斜面刺入皮肤后助手可将注射器回抽,负压状态,穿刺成功[15]。
4.3.2 肥胖的患儿因皮下脂肪组织厚,四肢静脉不易显露出来,给穿刺增加了难度,首先穿刺者应保持良好的情绪,沉着稳定,去除急躁心里这是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其次选择适当的方法,体位,穿刺位,及宽敞明亮的地方,让患儿平卧,用左手掌心紧紧固定患儿头顶部,用拇指和食指在患儿的前额静脉的两侧向中心方向挤,会见到一条静脉血管隆起,就可常规进行穿刺[15]。
4.3.3 营养不良及早产儿这类患儿身体素质原因血管较脆,弹性差,皮肤皱褶较多,所以应选择头皮静脉如: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剃净穿刺部位的毛发,用小号针头边进针边轻轻抽回血,见血即可。
4.3.4 复诊穿刺次数多这类患儿原针孔出现硬结或血液外渗等,造成血管破坏可选择内踝部位大静脉穿刺[15]。
4.4 如患儿腹泻、高热等血容量不足时,可采用输液管下部返折法或调节器高调法增加静脉血管内的压力差,形成较高的负压;低瓶高调法形成虹吸作用,利于回血。进针后无回血,不要急于拔针,进针有落空感时,视头皮针与软管连接处小气泡移动情况考虑,小气泡移动,证明已入血管;没有动,可轻轻挤捏软管,见回血后沿血管走向再进少许。对于皮肤较黑、肥胖患儿,用手触摸血管弹性或按解剖位置来找,固定后用手指甲轻压皮肤留下痕迹,便于掌握静脉走向[16]。
4.5 如果选择的要穿刺的静脉较短≤lcm时用的是5号半针头时可在距静脉0.8~lcm处进针,这样针头的2/3都刺入皮内好固定不易滚针。如所选穿刺静脉较长较粗可在距静脉0.3cm处进针.不可在静脉中间进针[17]。
4.6 一般针头进入血管后即见回血,或有阻力减少落空感,如果未见回血,可用注射器抽吸。如误入动脉则回血呈冲击状,推药阻力大,且局部皮肤迅速呈枝丫状苍白,患儿哭闹尖叫时应迅速拔针,并压迫2min左右以防止出血过多。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重新选择血管,对长期输液的患儿,应从远端小血管开始穿刺后逐步上移,血管交替使用[18]。
5.固定
5.1 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柄或轻轻撑起针柄,也可使左手拇指下移,固定近针侧的软管,其余四指固定患儿头部,同时擦干针头周围的消毒液、汗液。右手松开针柄后迅速用第一条胶布固定,以免针头在血管内移位或脱出血管,造成穿刺失败。第二条胶布交叉固定压在第一条胶布两边,防止针柄摆动。将连接针头的软管向上盘起用第三条胶布固定。然后将头皮针塑料管弯成“G”字型,将头皮针管固定于外耳廓上,可起缓冲外力的作用。对于哭闹或者出汗多的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环绕头皮固定,取一长胶布,将胶布两端各留3cm,患儿头围部分胶面对折,胶布绕头围一圈将患儿头及下垂部分塑料管裹起来并绷紧。头围部分胶面对折可以防止胶布粘住患儿头发,拔针过程中撕拉牵扯头发造成疼痛。家长抱起患儿时,嘱家长以喂奶姿势从穿刺部位对侧抱住小儿,将小儿的一手抱于腋下,扶住另一只手,防止小儿扯掉输液针头[19]。
5.2 四肢静脉穿刺成功后,首先用一条短、宽的胶布固定针柄,一条带有无菌棉球的胶布固定于穿刺点。第三条胶布略长一些交叉固定针柄两侧,压住前两条胶布。第四条胶布将头皮针近端细管固定在适当位置[20]。
5.3 静脉留置针穿刺时,留置针套管不能完全进入血管时,检查针头斜面是否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或适当改变肢体的位置,把留置针套管尾部轻轻抬高,保持同一水平直线上,利用棉球,垫在针身下方,使悬空的套管与穿刺点可以进行托举,这样不管是前端针头弯曲或是针头紧贴血管壁导致的液体不滴,均可以得到解决了[21]。
6.小结
儿童是家长的掌上明珠,生病了家长是既焦虑又心疼,初次输液的恐惧是每个患儿的心理反应,表现有哭闹、躲避、反抗不合作、睡眠障碍等。护士在工作中应着装整洁、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得体,要给患儿和家长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再加上娴熟过硬的穿刺技术,就能让患儿及家长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从而很好的配合治疗[22]。
参考文献
[1]李素梅.周围静脉穿刺失败8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90
[2]曾懿.小兒静脉穿刺技巧体会[J].Medical Information.Jun.2016,29(17):293
[3]李琳.小儿静脉穿刺技术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7):69
[4]康晖.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2015,21(12):162
[5]刘汝美.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392
[6]王青兰.小儿静脉穿刺技巧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2,4:292
[7]赵利玲.如何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3):29
[8]李志英.穿刺点两端挤压法应用于小儿四肢静脉穿刺的效果观察[J].TODAY NURSE,January,2016,No.1:101
[9]李娜.二次结扎止血带提升小儿静脉穿剌率[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208
[10]高学燕.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5):130
[11]刘艾明.如何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率[J].医药前沿,2014,8:251
[12]周红桂.小儿静脉穿刺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4,01(上):329
[13]田勤菊,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5):319
[14]吴永娥.浅谈小儿静脉穿刺技巧[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0):85
[15]朱晓林.浅谈小儿静脉穿刺的难点问题及对策[J].饮食保健.2016,3(15):138
[16]黄慧玲.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体会[J].医学美学美容.2014,5:560
[17]王英梅.小儿静脉穿刺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6):347
[18]潘锦女.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及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2012年,10(05),115
[19]卜金凤.小儿静脉穿刺的固定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3,12(上):7139
[20]陈晓凤.小儿静脉穿刺技巧探索[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4):280
[21]谢玉洁.静脉穿刺留置针固定中棉球的妙用[J].当代护士2016,7(上):143
[22]覃菊英.如何提高小儿静脉穿刺首次成功率[J].中国保健营养,2013,10(上):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