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秀贞,陆奕彬,杨茂增,黎柱培,郭庆忠,陈章凡,卢圳耿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 精神科,广东 东莞 523000)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比较
何秀贞,陆奕彬,杨茂增,黎柱培,郭庆忠,陈章凡,卢圳耿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 精神科,广东 东莞 523000)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GI评分和PANSS评分均下降,而研究组的CGI评分和PAN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利培酮;精神分裂症;不良反应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严重精神疾病,常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与社会环境不协调[1]。药物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见方式,但单纯药物治疗起效慢,患者的依从性及效果均较差[2]。重复经颅磁刺激是近年兴起的刺激患者脑部特定部位的非创伤性治疗手段,通过电生理刺激使大脑细胞去极化,产生干扰电流,影响患者脑部的神经生理活动[3]。本研究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 《国际疾病分类 (第10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首次发病,年龄18~55岁,病程≤60个月;③治疗前未服用过其他抗精神病药物;④PANSS评分≥60分;⑤颅脑CT、血常规、肝功能、肾脏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脑电地形图及胸部拍片检查均正常。排除标准:①妊娠、哺乳期妇女或计划妊娠者;②有利培酮过敏史;③曾安装过心脏起搏器、人工瓣膜或体内有金属;④滥用酒精或其他活性物质;⑤患其他重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⑥伴有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疾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8~55岁,平均 (38.15±6.35)岁。研究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27~55岁,平均 (38.22±6.65)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利培酮口服液 (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20031;生产厂家:Janssen-Cilag N.V.)2 mL/次,2次/d,共服用4周。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MagproX100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仪 (丹麦Magstim公司)进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放置线圈与颅骨平行,使用 “8”字型线圈,设置参数(频率:1 Hz,80%运动阈值,每串 90 s,以30 s为间歇期,10串/d),刺激患者左背外侧前额叶,5次/周,共治疗4周。
1.3 评价指标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 (PANSS)、不良反应量表 (TESS)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4]评价治疗效果。评价标准[5]:痊愈:PANSS减分率>75%;显著进步:PANSS减分率为50%~75%;进步:PANSS减分率为25%~49%;无效:PANSS减分率<25%。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 +显著进步例数 +进步例数)/总例数 ×100%。PANSS共30项,其中阳性量表和阴性量表各7项,其余16项构成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CGI可判断总体疾病严重程度。TESS用于评定各种精神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情绪、疼痛、睡眠、血压等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4周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GI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G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GI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的CG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GI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GI评分比较 (,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项目 研究组 (n = 4 0) 对照组 (n = 4 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疾病严重程度 5.7 2 ± 1.4 5 2.1 2 ± 0.5 6*# 5.6 8 ± 1.2 3 3.8 5 ± 1.0 2*总体比较 4.5 8 ± 1.1 3 1.8 5 ± 0.3 2*# 4.5 6 ± 1.0 2 2.9 8 ± 0.5 7*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均下降,且研究组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 (,分)
注:与该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项目 研究组 (n = 4 0) 对照组 (n = 4 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P A N S S总分 8 5.9 2 ± 1 0.2 6 4 1.3 5 ± 5.1 9*# 8 6.1 4 ± 9.7 8 5 2.4 8 ± 8.6 7*阳性症状 1 6.4 5 ± 5.2 3 1 0.8 2 ± 3.0 5*# 1 6.4 2 ± 4.8 2 1 3.9 2 ± 3.2 3*阴性症状 2 1.6 8 ± 3.5 1 1 3.5 3 ± 3.4 6*# 2 1.7 3 ± 4.3 5 1 2.3 8 ± 3.2 5*精神病理症状 4 0.7 8 ± 6.8 5 1 5.7 8 ± 3.7 2*# 4 0.8 2 ± 6.7 4 2 2.3 8 ± 3.4 6*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4例发生头痛,研究组有2例发生头痛,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精神分裂症通常为持续性及反复发作,发病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其发病原因较多,一般认为与遗传、器质性改变、心理、社会等密切相关[6]。精神分裂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认为可能是由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引起的。研究[7]显示,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水平升高,可引起患者神经系统高度亢奋,出现幻觉、异常兴奋、敌对等临床症状。
抑制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引起的神经冲动,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关键。利培酮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是苯并异恶唑衍生物,也是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与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D2受体有高亲和力,同时可与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减轻其感情负担[8]。重复经颅磁刺激的作用与频率有关,低频则可减弱皮层兴奋性,能够改变患者的脑局部血流,降低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兴奋性,通过电生理刺激使大脑细胞去极化,产生感应电流[9],影响其机体脑部神经生理和代谢活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GI评分和PA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CGI评分和PAN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的CGI评分和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1] 朱叶,方菁,张蓓,等.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缺陷的功能影像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2):232-239.
[2] 王勋,马宁,张五芳,等.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评价方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1):45-50.
[3] 乔君,吴振国,贾品,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及白质完整性分析 [J].河北医药,2015,37(11):1683-1685.
[4] 张炳奎,刘芳,程宇琪,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听觉事件诱发电位P300和脑灰质体积的相关分析 [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4,47(6):352-358.
[5] 甘景梨,段惠峰,杨家明,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质子磁共振波谱变化特点及与疗效、认知功能的相关分析 [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2):105-109.
[6] 陈志强,周峰,陈惠萍.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J].中国药师,2015,18(2):280-283.
[7] 陈宜刚,陈鲁,周航,等.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病耻感的相关性研究 [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16):1950-1953.
[8] 高良会,王健,孙秀丽,等.比较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9):653-655.
[9] 汪琳,张涛,白克镇,等.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比较研究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2):1279-1281.
(责任编辑:常海庆)
Comparison on th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HE Xiuzhen,LU Yibin,YANG Maozeng,LI Zhupei,GUO Qingzhong,CHEN Zhangfan,LU Zhen'geng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Dongguan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Dongguan 523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risperidone in the treatment of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Methods8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admitted ro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isperidone,while the study group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After 4-week treatment,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CGI scores and PANSS scores of two groups decreased,but the CGI score and PANSS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both P<0.05).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s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risperidone have better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
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isperidone;Schizophrenia;Adverse reaction
R749.3
A
10.3969/j.issn.1674-4659.2017.07.0887
2017-02-11
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01610515000639)
何秀贞 (1981-),女,广东东莞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老年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