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莹,李雪征
(⒈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 延吉 133001;⒉国家统计局延边调查队,吉林 延吉 133001)
浅谈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 王 莹1,李雪征2
(⒈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吉林 延吉 133001;⒉国家统计局延边调查队,吉林 延吉 133001)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担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使命。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视角,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强化建设理念、完善保障机制、提升教师获得感、坚守民族和地区特色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期为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民族特色
教育事关国家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教育,把教育放在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过程中。同时,报告指出,社会公平包含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其重点在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当前,要从全局高度来合理配置资源,扩大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特殊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最终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边疆民族地区既是边境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其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此,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国家教育经费要向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和资源布局也应主动适应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及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基于此,笔者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视角,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力图寻求解决对策,以期对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边境线总长787.7公里,总人口214.6万,其中朝鲜族人口77.4万,占全州总人口的36.2%,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3%,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
(一)延边州教育事业位于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前列
朝鲜族人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延边州每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034人,不仅远超全国其他民族地区,而且比全国平均水平多出141人。在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影响下,延边州实现了全国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第一个基本普及初中教育、第一个基本实现青壮年扫盲、第一个建立农民大学—延边黎明农业大学、第一个在全国民族地区建立盲聋哑学校、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居各民族自治州之首等诸多 “第一”,因此,延边州拥有“教育之乡”的美誉。
(二)延边州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延边州现有农村中小学校302所,占全州学校总数的47.86%。农村学校现有教师11416名,占全州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5.83%(见下表)。多年来,延边州委、州政府加大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尤其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破除各种难题。
2016年延边州农村中小学情况
⒈加大投入力度,构建保障机制。自2004年起,延边州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个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05—2016年,州每年设立支教补助资金专项60—120万元,用于选派城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县(市)设立每年不少于20万元的农村教师业务进修专项,保障农村教师按时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根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职称档次,县(市)分别按照每月50元、80元、100元的标准发放农村教师岗位津贴,鼓励优秀教育人才扎根农村。
⒉加大培训力度,构建培训机制。自2005年起,延边州积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构建三种具有针对性的农村教师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农村中小学短缺学科、薄弱学科、体音美等学科脱产培训班,提升现有在职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农村学校管理人员到城镇优质学校挂职学习,提高农村学校校长、中层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积极推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模式,按乡镇划片进行培训,深化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
⒊加大招聘力度,构建进人机制。通过校长教师交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特别是农村特岗教师招聘,引进一批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2011—2015年,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359名农村教师;2009—2016年,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082名。此外,自2014年起实施省属免费师范生制度,依托延边大学招录朝鲜族双语免费师范生90多名。
⒋加大倾斜力度,构建激励机制。出台了《延边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年)实施意见》,规定在评优选先时优先推荐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的农村教师,从而为农村教师安心工作、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二五”期间,延边州的农村教师有5人获得国家级荣誉、26人获得省级荣誉、101人获得州级荣誉,30人被评为省州学科带头人、289人被评为骨干教师。
(三)百姓对优质教育需求高,农村教师诉求较多
教师问题是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大问题。笔者对延边州的教育部门及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汪清县的37个乡镇农村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目前农村教师结构复杂且诉求较多。
⒈农村教师数量不足。2009—2014年间,延边州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减少1764名,虽然通过录用毕业生、调入、校内变动及其他方式增加专任教师1245名,但仍有519个岗位空缺。特别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农村公办园不断增加,但幼儿园教师编制并未发生改变,师资配备严重失衡。
⒉需要补给新鲜血液。从年龄结构看,延边州农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30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占13%,30—39岁的专任教师占22%,40—49岁的专任教师占39%,50岁及以上的专任教师占26%。以敦化市为例,江南镇农村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全镇45岁以下的教师占比35%,45岁以上的教师占比65%。在红石乡个别学校中,3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4名,40岁以上的教师占比54.4%,全校教师平均年龄46岁。从专业结构看,农村教师学历起点相对较低,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较少,民办教师转正居多,不少科班毕业的教师也是所教非所学,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幼儿教师还不到其总数的一半。例如:龙井市东盛涌镇有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职工42名,而专任教师只有8名,仅占教职工总数的19%。
⒊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农村学校地处偏远,交通运输不便,而多数教师居住在市区,“走教”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耗费了教师大量时间,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网络资源有限,农村教师只能通过家访或打电话与家长联络,由此导致其交通费、午餐费、通讯费等支出大大增加。此外,农村教师职称工资初高级差距过大,职称评聘困难,部分教师工资待遇得不到落实,还有部分县(市)尚未补发乡镇工作补贴,个别贫困县因落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而停发了农村教师岗位津贴。这些都使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
⒋对民族教育关注度不够。2009—2014年间,延边州共设朝鲜族特设岗位288个,实际招聘126名,仅完成计划的43.8%。另外,朝鲜族教师本民族文字学习材料少,特别是教学参考书匮乏,使得教师难讲解、学生难理解。
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一方面,边境乡镇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流动人口增多,导致生源逐年减少,但为保证学校正常运行,教育经费投入几乎翻了一番,形成教育资源闲置和办学效益低下的局面。例如:龙井市亚松一中校园面积7376平方米,校舍面积2885平方米,有44名学生和24名教师。生均公用经费约11243.3元(龙井市区4015.9元),生均事业费约62757元(龙井市区25188.96元),师生比1:1.8(国家标准1:18)。这种现象在边境乡镇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偏远农村需要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和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希望加大城区学校和乡镇学校交流的力度,促进薄弱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例如:汪清县大兴沟镇的后河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冬天取暖还是用烧火炉来解决。
⒍交流体制不顺畅。针对校长教师交流问题,2014年省里印发了《吉林省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2016年又下发了 《延边州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但由于核编工作仍以学校为单位,对教师编制实行实名制管理,使部分教师对交流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加之编岗分离不利于教师职称评聘,致使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⒎农村教师精神境界有待提升。目前,延边州的农村教师坚守与奉献的信念不强,人才流失严重。2009年以来,延边州流失农村特岗教师160名;“十二五”期间调出农村学校的教师有552名,而调入的仅有209名。以敦化市黄泥河镇某农村学校为例,近三年来先后有8名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调往条件优越的城区学校。
通过对调研情况的梳理,笔者认为,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
一方面,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农村中小学撤并、企业学校转归地方,教育系统全口径超编,但部分县市却有很多学校出现空编现象,尤其是民族农村学校的音、体、美、英、心理、计算机等学科的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存在跨学年兼课,跨文理兼课等现象。另一方面,农村专任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且年龄偏大,难以胜任一线教学工作,但因其没到退休年龄,因此仍然占用学校编制,使得一线教师难以得到及时补充。
(二)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相对较低,正规师范学校毕业教师数偏少,民办教师转正居多,教师队伍两级分化严重。一方面,部分年老教师虽然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获得了相应学历,但教育观念落后,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现有的支教政策逐渐演变成青年教师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由于支教时间短,流动频率快,无论支教教师表现怎样,到期都能回到原来学校顺利评上职称,这既不利于学生连贯地获取知识,也无法达到帮助偏远学校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提升农村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目的。此外,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跨学科、跨学年任教现象,导致教师无法集中精力钻研某一学科。再加上外出学习机会少、教师培训经费不足、学校教学研究氛围不浓厚等原因,部分教师产生“得过且过”的职业倦怠心理,甚至出现收受红包、变相补课等师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农村教师获得感匮乏
由于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城市教师或外出打工者,显性利益驱使部分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如有第二选择,正规专业院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现任教师一方面对现有的福利待遇及工作量过大感到不满,一方面又被职业的稳定性、养老保障及寒暑假期所吸引,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从事教学,缺乏职业荣誉感,无法实现自我提升。
(四)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外流现象较普遍
其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现有的教学条件与年轻教师对农村工作环境的预期存在巨大反差,造成其心态不稳定,不愿长期在农村执教。二是部分农村中小学跨学科或跨学年兼课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甚至跨3—4个年级上课,课时多、压力大,也使农村教师存在更换工作环境的主观愿望。
(五)农村教师招聘制度存在缺陷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取得教师资格证是参加教师公开招聘的必备条件。要获取教师资格证必须通过通用知识考试,而这恰恰是音、体、美等专业毕业生的短板。此外,招聘时间不得当也使得学校错失了从优秀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教师的机会。
(六)农村教师职称评聘不科学
职称评聘本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但事实上,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具体而言,一是上级教育部门拨付给农村学校的教师职称指数较少,造成目前延边州有一定数量的农村教师达到中、高级职称评定条件,却因无指标迟迟不能评定,享受不到相应的工资待遇。二是2015年中组部发文规定女性高级教师延迟退休,这使本来就不多的高级职称岗位周转频率更加缓慢,很多长期扎根于农村一线的教师,临近退休还未享受到一级教师的待遇。三是从事非本专业的紧缺学科教学或者跨学年任教的农村教师,因不符合现行教师资格证、职称证、所教学段学科相一致的职称评聘要求而无缘晋级职称。
(七)农村教师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尽管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物质条件相对落后且保障机制不健全很多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不久后便纷纷调往城市,有的甚至为了离开农村选择转行。而本地区学生考入大学的很少,且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
(一)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在全国教育发展中处于特殊地位。近些年来,尽管边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但教师长期处于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信息较闭塞、人员流动较少的地区,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较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民族素质、缩小城乡差距以及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角度看,必须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央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各边疆民族地区应依据实际情况,坚持采取“小量调整、合理流动、逐步平衡”的方法,多措并举,解决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师资配备失衡、学科教师结构性矛盾等诸多问题,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持续关注农村教师收入、生活、荣誉及人生价值的体现;二是要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三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经费,使农村教师享有更多培训机会;四是要坚守民族特色,加大政府对民族地区教学参考资料出版的投入和民族教师的培养;五是要注重边境特点,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模式办学,整合优势资源,真正发挥农村教师在扶贫守边中的重要作用。
(二)探索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对农村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根据班师比核编。定期调整农村学校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拓展农村教师补充渠道,考虑退休、病情、孕期、产期等因素,取消空编5%的限招政策,实行农村学校满编运行政策,在不增加编制总数的条件下,及时填补离岗、退休教师的空缺,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业。一是创新公开招聘办法。加大录用教师学校话语权,应聘考核人员主要由所聘学校教师和教育部门人员组成,保证录用高质量教师人才,使其更具专业性。同时,协调上级部门,修改教师招聘一年一次为一年两次,避免新老教师衔接出现空挡;适当放低音体美等院校毕业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门槛,科学设置招考内容,提高专业课比重,将通用知识成绩作为参考,有计划地补充紧缺学科教师。二是扩大免费师范生报考规模,严把质量关。根据农村教师岗位需求,适当降低对农村免费师范生的录取分数线,定向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以提高未来农村教师队伍质量。三是对富余人员进行分流,腾出编制扩充优质师资。四是尝试实行教师编制系统管理,完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建立交流使用平台,切实推动城市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真正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教育资源、教育理念融合发展。
(三)有效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职称评聘问题
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实行职称岗位倾斜制度,对扎根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师采取特殊政策。人社局、教育局可联合出台职称动态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评聘管理细则,强化对学校职称的评聘监督,转变职称终身制作法。一是多岗多聘。或者空岗全聘,或者拿出空岗的80%来竞聘,让教师尽早享受应得职称待遇和改革实惠,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主动性。二是有岗可聘。改革目前以学校为单位的核岗方式,尝试以县域为单位核岗,再通过增设特色岗位,打破教师多年没能晋升中级、高级职称的僵局,有效地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校长和教师的交流。三是无岗也聘。职称(职务)评聘向农村学校倾斜,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3年或连续工作满30年的农村教师,对其聘任可不受单位岗位职数限制,从而有效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激情。
(四)切实保障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精神需求和福利待遇
有眼界才有境界。应针对农村教师制定长远的培训规划,通过外出学习,提升其对农村教育职业神圣使命的认识,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在物质保障上给予重视,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来吸引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扎根农村。在保障基本工资按时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或生活补助制度,按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等级发放,越偏远越贫困的地区,津贴补助越高。完善周转房制度,实行定期体检制度,建立关爱基金,对大病、特困的农村教师提供援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不断创新激励机制,让优秀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建议制定出台《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奖励办法》,以注重基层、注重绩效、注重连续等原则,对长期坚守教学一线、农村基层学校、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在医疗、工作奖励、节日慰问金等方面全方位提高标准;对教龄满三十年教师退休时要给予一次性重奖,切实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关心支持农村教师和教育的浓厚氛围。
[1]王嘉毅,赵明仁.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 2012,(01).
[2]孙炎,唐滢,何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流动及补充机制分析——基于云南省4个民族聚居地的调查[J].当代经济,2013,(05).
[3]王淼.民族地区农村教师流动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4,(02).
[4]吴明海.民族地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观察、思考与建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03).
[5]孙鲁毅.边境民族县域教育发展研究——以广西跨境民族的L县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责任编辑:刘 丹)
On the Building of the Team of Rural Teachers of Frontier Minority Areas——Take the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Yanbian as an example
Wang Ying,Li Xuezheng
Rural teachers are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who shoulders the strategic mission of invigor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alents.This article takes the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s the angle of view,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in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based on which some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given: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concept,perfecting guarantee mechanism,enhancing teachers'sense of achievement,adhering to national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etc.,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border areas of rural areas to provide assis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frontier minority areas;rural teachers;team building;ethnic flavor
D422.6
:A
:1007-8207(2017)07-0068-06
2017-03-02
王莹 (1981—),女,吉林磐石人,中共延边州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基层政府治理和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