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运用社会性别知识,在女性学这一视角下,对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文化内涵进行重新阐释与分析,围绕剪纸意象中的人文内涵,探讨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价值定位和发展问题,对当下女性解放自由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女性;剪纸;封建礼教;男权社会;文化价值内涵
作者简介:孙丽(1973-),女,山东潍坊人,潍坊市博物馆陈列科馆员,研究方向:传世文献的整理与保护、潍坊民间民俗。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3
引言:
“社会性别(gender)”作为女性学理论的基础概念,和人类的生物性别(即婴儿出生时的自然性别)来区分,“社会性别制度(gender system)”,是盖儿·鲁宾(Gayle Rubin)在《妇女交易:性“政治经济学”笔记》(1975)中提出的观点,她认为“社会性别制度”是社会将生物的性转化为人类活动的产品的一整套组织,这些转变了的性需求在这套组织中得到满足[1],而我国女性学家王政则提出了民俗学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制度”概念:“社会性别是人类组织性活动的一种制度,同任何文化中都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一样,任何文化中也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制度,即种种社会体制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性‘女性的活动中去。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也可以说,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社会性别化的过程。社会性别的规范无处不在,其内涵也不断在变化[2]”。
因此,本文基于女性学视野下,来对凝聚着浓厚的女性色彩的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文化内涵进行重新阐释与分析,围绕剪纸艺术发生外部条件和内部文化机制,剖析剪纸意象中所蕴含的女性意义与价值,探讨女性在古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中国封建男权社会下定位和发展问题,对当下女性解放自由,性别平等观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与启示。
一
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手工习俗,据考证,距今已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劳动妇女在剪纸上做足了文章,象征性和与寓意性的图案,浪漫与现实的交相辉映,整体与部分的完美统一,色彩与线条的有机搭配,这样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文明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在剪纸艺术的传承发展创新方面,劳动妇女更是功不可没,立下汗马功劳。
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以男权为主导,男性话语运行的社会机制。在这种社会机制下,女性的各方面的活动完全是围绕男性自身需要展开,自身并没有多少自由与权利可言。中国古代是一个讲“礼”的社会,《礼记》中的“夫妇之伦”就对女性的准则做了基本框定,一旦越界,将会受到严惩。而剪纸作为女工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适应男权社会,也为了自己的生活,女性不得不学习剪纸这门艺术,客观地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女性能够剪纸艺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在古代社会,女子一旦出嫁,意味着先前的自由状态被完全限制,会成为男人的婚姻附屬品,“在人类的经验中, 男性故意对一个领域视而不见, 从而失去了对这个领域的思考能力, 这就是女人的生活经验”[3],在这样的价值观念熏陶下,女性会把更多的时间集中到如何持家,如何从事女红活。而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基本上都需要剪纸这门艺术,在过年时要剪窗花,增添喜气;人生礼仪,特别是小孩出生,老人祝寿时要用到剪纸;婚丧嫁娶也要用到;在祭祀信仰中,用到剪纸,以凸显虔诚。剪纸基本上涵盖了古代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这也成为女性从事剪纸艺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原因。
在种种的社会观念的束缚与压迫下,女性个性本体受到很大压抑,未能充分释放或者展现,而剪纸恰好可以在无形之中,充当发泄通道的作用,妇女可以在剪纸上描摹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一种寄托情感的有效工具,以企盼婚姻幸福生活美满。女性天生的羞涩和含蓄,在一些诸如性关系这一类的禁忌领域,不方便表达,而剪纸往往可以通过象征、隐喻、转喻的方式,委婉进行表达。像是洞穴、葫芦、花枝缠绕、动物阴阳结合等意象,来表达男女性关系话题。这一艺术形式,被规避在男权文化的主流之下,对男性来说丝毫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同时对女性而言,为表达自身的诉求提供了一件男性不易发现安全的保护衣。拉康曾说过:“意识形态通过强有力的‘凝视.把个体的欲望加以规范和约束, 在一定的渠道和方式中获得表达。主体只有认同于意识形态‘凝视的视点,才能获得欲望的表达对象,或者说表达的语言。”[4]剪纸,恰恰在这方面,契合了女性自由释放的心理需要,又符合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要求。
二
下面将从剪纸艺术所塑造的内在意象中,结合具体剪纸图案,剖析意象中所揭示的女性与剪纸艺术之间的深层次内涵关系。
(1)以“抓髻娃娃”为代表的生殖图腾和保护神崇拜意象
中国女性文化的第一篇章应该定性为对生殖繁衍生息的崇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始祖神——女娲,女娲抟土造人,掌管人类的婚姻、生育、祭祀等重大仪式。在原始社会初期,女性被定义为繁衍生息的工具,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属性,反映早期社会女性观念认识很不成熟,当然,也不可否认,女性在繁衍生息这一领域所承担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人们的敬仰和膜拜。原始人类同自然抗争的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局限性,缺乏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内心恐惧害怕,认为“万物有灵”,自然而然产生了原始社会重要的文化活动——巫术活动。詹·乔·弗雷泽在 《金枝》[7]这本巨著中,细致描述和研究了罗马古俗狄安娜女神崇拜习俗的形成以及北欧诸国的五谷妈妈和五谷闺女的民间信仰,还展示了大量巫术中有关女性的内容。
在此靳之林教授的《中华民族的保护神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如下图:
按照靳之林先生的解释,这是代表生育繁衍之神的喜娃娃,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生殖崇拜的原始巫术文化遗存[5]。这类喜娃娃一般出现在结婚时的帐房里,表情比较随意,符合结婚时的喜庆气氛,抓髻娃娃多为女性,这种抓髻娃娃旁边用鸡作为点缀,因为鸡是生命力的象征,还有好多种鸟,寓意子孙众多,此间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娃娃胯下类似于两条小鱼的图案,(如图中方框标记部分)已经正面突出男性和女性性器官的形象特征。原始女性的生殖繁衍地位在在此充分表达。
关于抓髻娃娃是保护神的阐述,如图:
此类图案则显得比较简单,线条勾勒也比较粗糙,且娃娃表情严肃,这幅图描述的是抓髻娃娃在驱鬼招魂,两只鸟做为神的符号,大自然的神鸟,能够为人们带来幸福。这样做目的在我们现在看来,无怪乎是祈求风调雨顺,面对疾病侵袭,身体康健,多延长寿命。一方面充分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之神的极度崇拜之情,当然也有原始社会人们与大自然抗争时的艰难和不易,在种群繁衍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女性在驱鬼招魂中等仪式中的特殊地位。
(2)以莲花、石榴、金鱼、蝴蝶、老鼠等为代表的生育崇拜意象
生育对于中国古代妇女乃至现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含义。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妇女只有生子才能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才能在整个家庭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通过生子来改变自身在家族中的弱势地位,在古代妇女家庭生活中比较常见。“她们关心的是只是现实的,切身的,实际的利益,有鲜明的功利目的”[6]还有在经济方面的考虑,中国是精耕细作的农业国家,没有发达的生产工具,劳动生产率低,尤其是在农村。多生孩子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可以有效地解决生产劳作中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而这种多子多福,渴望生育的观念在中国传统剪纸图案中,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下图:
这两幅图中,选择了莲花、石榴、金鱼、蝴蝶等意象,莲花寓意人丁兴旺,财富不断;石榴多籽,谐音多子;鱼与莲结合,象征阳阴结合,生生不息;蝴蝶经常出现在南方剪纸图案中,因有蝴蝶妈妈的图腾传说,所以也常常被用来作为对生育的企盼。
这些意象具有数量多,生命力旺盛,种子丰盈饱满等特点,妇女们通过谐音、转喻等形式,将多子多福生育观念,融合其中,彰显内心的一种企盼。此外,老鼠也具有以上特点,通常也被作为生育图案的代表,如《老鼠嫁女》、《老鼠吃葡萄》等等。
(3)以喜庆、热闹等为特点的婚姻幸福生活美满意象
中国是一个传统礼教的国家,在女性规训这一领域是很重要的。少女一旦出嫁,意味是要更加严格按照礼教要求来规训自己的行为,努力成为传统社会中所提倡的“孝媳贤妻良母”的典范,否则,将会沦落為被冷落或者被休的下场。因此对对于女性来说,婚姻幸福,生活美满对女性来说是格外重要的。这种和当下产生共鸣情感在传统剪纸中,也是比较常见,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婚礼喜庆上运用比较广泛。如下两幅图:
这两幅图全部是喜字花,在喜字周围由莲花、牡丹、石榴、梅花、绿叶等搭配,也可由小动物金鱼、喜鹊、蝴蝶等相互搭配,以此来企盼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而且在北方的很多地区,如山东、山西、河北等身份,新娘的嫁妆需要用剪纸进行装饰,附在上面,由此也形成了茶具花、箱子花、铜盆花、橱子花、柜子花等类型,这些不同的种类与剪纸构成不同的造型,也具有深刻的寓意。
(4)以老虎、狮子、公鸡等动物为代表的母性母爱意象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社会,女子生活环境比较狭小,受到教育机会很少,所以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在她们的精神信仰中,亲子观念确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包办婚姻中,妇女很难从男权社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和快乐,唯一的精神寄托,应该就是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可以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女子的日子会好过一些;更重要的是母爱这种情感,可以释放,延续,得以传承。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一个女人只有有了小孩,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也充分反映了孩子对于女性来说,具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
殷殷母子情体现在剪纸上,主要老虎、狮子、公鸡等动物为代表的意象,主要是在贺生等节日上使用,主要的内涵是避邪,护生,希望自己的小孩少生病,能够健康成长。如下图:
虎,作为一种驱邪避恶的动物,是正义和力量的化身。“虎物虎图作为贺生的主要礼品,传达出中国妇女至高无上的乞盼就是子女的体魄之健康和将来入世之慷慨。”[7]同时根据《岁时广记》记载:“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可以充分反映出虎具有镇宅、防止邪气入室,在端午节时,可保护母子不受疾病侵害的作用。
公鸡,传说公鸡打鸣,有叫魂之本领。在晋北地区,当孩子受到惊吓,母亲便剪一匹马,马上立一只公鸡,到孩子受惊吓的地方,一边向回走,一边喊“我娃回来,我娃回来”,回到家把这幅剪纸在娃身上绕三圈,然后烧掉,这样娃的魂魄就回来了。[8]因此鸡有召唤魂魄,驱离鬼魂的作用。
(5)反映女子日常生活情况的题材意象
剪纸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作为现实与夸张强有力的统一,其素材自然源于生活,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进一步提炼与加工,成为剪纸上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笔者选取了近代民国河北剪纸中的四幅图,通过叙述的方式,简单描摹了妇女一生的轨迹,在形象的展现中,呈现了妇女生活百态,耕作劳动,凸显了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不平等待遇,有对封建礼教道德的批判与反思,也有对自己不幸命运的同情与哀怜,这种勇于突破男权社会的话语表达,在一方面也反映了古代妇女对自己地位利益不平等的诉求。很遗憾,这种声音微乎其微,产生的效果也很有限,最终被湮没在封建社会中。
结语:
当前从事剪纸艺术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剪纸可以进行批量化生产,随处可见。在剪纸行业里,也出现了男性的身影,剪纸的题材价值深度有所改变,其内涵价值也有所减低,不少专家会担忧,剪纸艺术可能会有濒临消亡的危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从事剪纸艺术的女性越来越少,说明更多的女性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自主选择权,选择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再受传统观念上男人的控制,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社会在男女平等领域花了不少力气,也不失为妇女解放道路上的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石红梅、叶文振等.女性性别意识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2003,( 2) : 157.
[2]王政. 越界: 跨文化女权实践[M].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2005.
[3]西蒙·德·波伏娃(法)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王杰. 审美幻象研究—— 现代美学导论[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278)
[5][英] 詹·乔·弗雷泽: 《金枝》,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6]邢莉. 中国女性民俗文化[M].北京: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5.(4)
[7]李辛儒:《儒学文化与民俗美术》[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98).
[8]唐亮.山西广灵剪纸艺术特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