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鲍德里亚早期消费理论思想浅析

2017-07-29 02:28孙忠良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0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鲍德里亚

摘 要:作为整个西方后现代思想历程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鲍德里亚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其消费理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层次解读。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早期消费思想的梳理和研究,探讨整个消费社会理论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思想转变的轨迹。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思想转折

作者简介:孙忠良(1990.10-),男,汉,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西方思想研究。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2

一、消费与社会

鲍德里亚的思想经历过三次明显的变化,在其生涯早期,他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并将批判的重点放在现代性批判上,他力图建立一个以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等理论为核心的新体系,在这一部分中,他共创作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客体系统》、《消费社会》、《生产之镜》,鲍德里亚在《客体系统》中延伸了卢卡奇关于物化的理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主体的思想、行为等已经彻底被客体所控制和操纵。而《消费社会》则探讨了客体系统在消费社会中的具体呈现,《生产之镜》则代表着鲍德里亚正式与马克思主义决裂,至此,他的研究重心完全偏移到了消费行为的研究中,并在符号社会和生产社会之间划界,认为在其生活的年代,马克思所忽视的符号交换的意义已经远大于生产组织。

《消费社会》可以说是一本承上启下的书籍,在这本书中,鲍德里亚的思想已经开始发生了向消费符号研究的明确转向。在全书的开端,鲍德里亚就指明现代社会的特征,人被物所包围,他用了丰盛一词来表概括这种现象的内涵。 商品已经告别了过去的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达成对主体的倾轧,在这种体系中,所有的商品都组成体系,像是固定的链条。我们消费的目的已经发生了改变,在精致而宏伟的城市中,在以文化气息粉饰的货架下,我们感到无力和眩晕,这种眩晕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意义和符号的追寻早就已经超过了我们自身对于物品的需要。商品所铸就的围城包围着我们,这是真实的幻想。而另一个引诱我们进行消费的原因就在于商品本身带来的安全感。

鲍德里亚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消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他认为,消费在资本主义商品丰盛的时代已经发展成了蓬勃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已经超越了传统政治经济学所圈定的政治和经济范畴,而是更倾向于心理领域,“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好奇心”推动人们在索然无味,循环往复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消费,但他又强调这种心理与社会心理的发展无关,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梦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这种消费结构,也造成了整个社会负面因素的增长,如环境遭到破坏,人的生存空间受到干扰等等,但社会对于这些负面影响的治理与措施所进行的消费,也会被经济学家无耻地计入国民生产统计的表单之中。

在揭露了这种虚伪的生产力增长方式之后,鲍德里亚又将批判的矛头瞄准了另一种由消费社会所引发的负面现象,即浪费现象。在鲍德里亚看来,商品的丰盛与主体并无相关,只有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浪费行为的消费时,两者才关联在一起。个体的浪费行为和封建时代封建主的摆阔铺张一样,成为了一种彰显个人价值的方式,而相对于这种取代了理性消费的“浪费”式消费,鲍德里亚则认为其与那种造成社会匮乏的社会性挥霍有不同之处。

二、消费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

“什么是消费的社会逻辑?就是人们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而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这是鲍德里亚对于消费的社会逻辑的简要说明,在其看来,对于“幸福”与“平等”的追寻就是现资本主义时代的消费社会逻辑,然而这两个看似民主的概念却在消费时代被移花接木掉了。作者认为:“幸福要成为平等的神话媒介那它就得是可测之物,必须是物、符号、‘舒适能够测得出来的福利”。人们对于真正的幸福和平等的追寻,已经完全锁定在了物和符号之上,而物和符号的直接体现就是“丰盛”。丰盛掩盖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本质,商品和服务的绝对增长并没有消灭人之间的不平等,反而加剧了这种趋势。这体现为两点:一是廉价的商品和服务被普遍化。二是对于过去唾手可得的时间空间、自然环境等等都被特权化了。所以作者认为:“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的本身。”综上所述,商品和服务的丰盛,并非是解决社会平等而后福利问题的钥匙,在鲍德里亚看来,盲目的追寻资本的生产和消费,并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自由,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则在于消费是对于符号的生产和占有,消费即可以作为一种共同的符号与语言,作为交流和交际的功能使用,又在意义上区分了消费主体,使其在社会地位和层级上产生有顺序有差别的差异。“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除此之外,鲍德里亚还明确的区分了工业时代生产逻辑和消费的社会逻辑之间的明显差别,其区别在于:首先,生产逻辑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消费的社会逻辑则是由心理需要所决定。其次,人们对消费的需求是无限的,而社会生产的能力是有限的。最后,在消费行为中,由区分的心理因素所造成的需要远大于社会生产的能力。至此,鲍德里亚已经从商品需求心理的方面,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消费和生产两大经济行为划出了一条明确的分界线。

在个体化消费这一问题上,鲍德里亚批判了加尔 布雷斯关于“需求是生產的结果”这一观点,并提出“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这样的主要观点。个体所消费的产品与工业产品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工业生产是盲目的,而需求是在总体意义上对生产进行支配的。个体的消费行为并非是为了享受,这是因为个体在消费行为中受到了消费作为区分系统的影响,个体的消费是没有差别的,而只有当消费的物品组成某种带有符号意义的组合时,才能体现人在这个差异系统中所处的地位,而消费是排斥个体性的。也就是说,无论人们怎么追求个体性消费,也很难跳出消费逻辑的自我编码,这种编码类似于最基础的排列组合,而这种编码的差异是“相互类同”的,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至此,鲍德里亚已经分析了消费行为的全部逻辑,消费行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体或团体出于名望对物体的简单占有和使用,而是一个有机的不断运动和发展、消亡和生成的符号语言系统。

三、关于消费文化

鲍德里亚对于文化的理解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不同,他竭力的论证了在消费时代,文化是如何作为商品的编码而存在的,在鲍德里亚看来,文化或者艺术原本的世界观内涵早已经消失殆尽了,即:“平凡与日常的消费品与奢侈、奇异、美、浪漫日益联系在一起,而它们原来的用途或功能则越来越难以解码出来”。鲍德里亚认为,艺术品作为消费文化的对象的特点并不明显,消费文化的对象则是那些日常商品,日常文化和身体等要素。

“身体”作為消费品在鲍德里亚的消费体系中拥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借鉴了一些结构主义的理论,并认为身体模式所体现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和事物关系的映射,因而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中,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他区分了作为实体的身体实践和作为偶像的身体实践,后者的身体已经是一种拥有无限延伸能力的消费品了,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被重新占有了。我们所接触到的情色已经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了,它脱了真实的身体,而变成一种可供人们消费的编码,鲍德里亚对偶像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消费时代,不仅仅女性丰满的肉体是一种可供消费的符号,男性的身体亦是如此,“而消费文化也随之浸淫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像男性气质等这类特殊的领域,不妨说消费社会中男性形象问题是商业和文化日益融合的一个表征”。

消费文化不是传统社会的产物,而是随着资本主义消费时代发展起来的,因而是一个拥有无限偶然性的外延空间,但这种偶然性并没有促进个体多样性的发展,反而成为规训人的一种方式,不同的人一旦失去其所属身份所消费的能力,他就会被这个阶层所排斥。这种规训不同于福柯所言的规训,而是来源于“市场法则”和“社会经济系统”,这种规训是潜移默化的,温和的,以至于消费者完全体察不到这种细微的变化和排斥。

四、结论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的思想已经发生的转变。首先,他对于符号和客体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领域,并与大型商场、系列产品等社会现象紧密的连接到了一起。其次,他区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并明确的为之划界,为其学说进一步转向消费、否定生产提供了基础。最后,他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消费对于人的规训意义,这种说法虽然不算完备,但也为后现代思想家开阔了视野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2]鲍德里亚.生产之镜[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1月.

[3]贝斯利、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

[4]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鲍德里亚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关于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研究的文献综述
美国消费社会是怎样“炼成”的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
鲍德里亚理论视角下解读《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