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中职院校(2+3大专护理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充分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教改措施,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院校 医学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西医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三个部分,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實验室诊断、防治原则以及机体对病原生物的免疫作用。在中职院校,这门课可以作为中职院校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课程打好基础。因此,充分认识本门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一、《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基础比较差,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不强。而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并且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所以很多学生感觉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同时,由于中职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很多,《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这种思想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老师方面,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能进行主动的思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围绕学生、面向学科的教学理念,授课内容缺乏直观性,内容分散、知识点凌乱,启发、交流、讨论等新的教学手段应用不够。这种教学法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课程设置方面在中职院校,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也不例外,而且在很多专业这门课都是考查课。课时数的不足使得这门课的教学不能充分展开,影响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综合和全面掌握。
二、《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和探索
(一)、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突出特色。由于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时少、内容多,所以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取舍,主要选择那些与中职院校学关系比较密切的章节进行重点介绍,同时又要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学习。比如,在免疫学中我们会介绍正气与免疫功能之间的关系。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表明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内在免疫力之间的关系。又如,在讲霍乱弧菌的时候我们会提到“霍乱”这个名词也是来源于祖国医学的,并且在古代医书中对这种疾病的症状已经有非常明确的描述,说明古人就已经观察到了某些传染病的存在。通过这些知识点的补充,使学生在学习《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同时,了解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打开中医知识宝库的钥匙。
(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枯燥的课堂讲授形式 。根据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学科特点,我们选择了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介绍超敏反应的时候,我们不是枯燥的讲述发病机制,而是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临床病例,通过疾病的临床表现告诉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变,这些病变的免疫学基础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案例教学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临床。由于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理论性强,知识抽象,通过传统的讲述法教学时学生听起来比较乏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把大量的图片、动画和电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个课件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为教学提供生动、逼真的表现效果,学生学习起来更直观、更形象,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实验教学,开拓思路,培养动手能力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无菌操作技术、消毒和灭菌、常见病原生物的培养及检查方法是实验课中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严格的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极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之外,还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在七年制的班级中我们还增加了自主设计实验,从实验的设计、准备、操作到结果分析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育的反馈系统,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系统有助于我们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活动更符合教学目的的需要,使教学活动迈向更高的层次。我们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做到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高中职院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质量,优化中职院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我们对中职院校医学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中医特色,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增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应良好,并且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郑清平,胡华平.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1):48-50.
[2]杨新华,王沛,邓淑凤,等.探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15-16.
作者简介
韦雨含,1987.6-,女,广西河池人,本科,河池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