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楠
摘要:自从电器时代的到来至今,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可谓是惊世骇俗,电力企业的数量和和质量都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不断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求。然而,在电力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用工风险是一个常见且影响比较大的问题,如何通过电力人力资源对用工风险防范工作进行改进,电力行业的一个焦点话题。本文通过对电力人力资源用工风险的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希望对电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用工风险;防范措施
现在的电力行业在如火如荼地发展,随带的人力资源用工风险也在虎视眈眈,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对电业行业更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电力发展越来越快,需要认识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电力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在原地踏步,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实时的用工风险防范,保证电力行业的安全平稳发展。
一、电力人力资源用工风险分析
(一)劳务派遣不明确
电力行业中劳务派遣具有法律风险。在现在的电力企业中,经常存在劳动服务调度即劳务派遣的方式进行综合全面发展,的是如今的企业中用工的新模式,《劳动合同法》已经明确指出,禁止自派的劳务派遣形式出现在各个企业,说明了劳务派遣的各种规范,然而,这些规范在法律中没有明确的解释。因此,这就会给电力人力资源用工腾出了一块空白区,在这片空白区的劳务派遣,非常容易发生电力人力资源的用工风险。比如,派遣工作人员没有遵守电力企业的规章制度,或者没有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这样都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很容易造成同工同酬的风险和人力资源的不和谐,从而引发法律风险。
(二)工程质量问题
随着电力需求量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没有系统的学习培训,很难跟上电力企业发展的脚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电力企业工作量大,经常需要劳务派遣担任临时工,由于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存在着潜在的风险。一旦发生工程质量问题,电力企业就要承担一系列的损失和责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
(三)业务外包风险
电力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几个国企之一,工作量庞大且复杂,但又是一张联系紧密的大网,如果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牵连周围的电力正常运行。然而,工作量的庞大不得不出现业务外包的情况,适当的业务外包可以有效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劳务派遣的规定,明确指出:“如果用人单位借用外包、承揽的名义,按照劳务派遣用工的形式支配使用劳动者,就需要安照本规定处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并没有详细的劳务派遣合同,都希望实现愉快的合作,外包过程中一旦发生问题,电力企业就会承担大量的损失,造成极坏的影响。
二、电力人力资源用工风险防范措施
(一)优化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能再原地踏步,需要根据社会各方面的要求进行优化和提高,给电力企业的劳务用工建立一面坚实的保障墙。第一,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制定相对严格的制度,保证劳务派遣人员可以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对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有好处。第二,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要规划要适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考虑员工的实际心理和技能状况,保持电力企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时性。第三,电力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的实际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优化人员配置,从而达到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风险应对措施
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毕竟电力企业还是需要人工操作,即使把每项工作做到位了,也不敢确保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面对这种问题,一定要有事先的科学预测和完整的风险应对措施,为电力企业的用工风险保驾护航。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应对体系,再配以专业的风险应对人员,专门检查和解决出现风险时的问题。在先进的信息化时代,可以通过计算机覆盖整个电力企业,对于及时发现及解决风险有很大的帮助。
(三)增强用工的全方面能力
电力企业是国内的支柱性产业,由于其国有企业的特性,不仅对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技能的要求提高为,还对增强工作人员的全方面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与电力人力资源用工风险有很大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用工风险并不是工作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员工的工作态度或者思想觉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风险的避免有明顯帮助。另外,时代在快速发展,电力方面的设备及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员工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新技术运用之前,积极了解学习,养成不断学习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的品质。
三、总结
电力企业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用工风险,需要认真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实现电力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述,电力企业能够引起重视,并且把相应规章制度落实到行动中,保证电力企业向着光明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廖永红.电力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184+185.
[2]乔大雁.有关电力人力资源用工风险防范的相关对策探讨[J].经济视野,2014,(2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