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
摘要:“三觉”( “听觉”“视觉”“触觉”)是扬琴演奏者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培养,为全面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扬琴教学 扬琴演奏 三觉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090-03
扬琴是中国的民族弹拨乐器,约在明末清初时由国外传入,故也称作“洋琴”,可见它也是一门世界性的乐器,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因而形成多种不同风格文化的扬琴。扬琴的音域宽,音量大,音色清脆秀美,既能独奏,又能伴奏,还可以重奏、合奏,用途非常广泛。扬琴教学中的“三觉”(“听觉”“视觉”“触觉”)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学生平时注重加强这三方面的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一定要加强“三觉”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学习演奏过程中熟练地掌握这些能力,根据扬琴的演奏特点,充分发挥扬琴的最佳音色,使其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细腻,表现力更加丰富。
一、扬琴教学中“三觉”培养的重要性
(一)听觉的重要性
听觉对于任何一个学习乐器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一个学习扬琴的学生来说既是前提,又是核心,所有音准的高低、音色的好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都要依靠听觉来判断,没有良好的听觉想要学好扬琴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扬琴是所有民族乐器里面弦最多的乐器,虽说扬琴跟钢琴一样,有固定音高,但跟钢琴相比其稳定性差多了,而且受天气、温度、湿度的影响太大了,有时甚至从楼上搬到楼下,从这间房搬到那间房音高就发生了变化,因此学习扬琴随时都要做好调琴的准备。跟过去相比,现在的学生有了扬琴调音器可谓是方便多了,但方便的同时也助长了很多学生的惰性,平时调琴根本不用耳朵,只是用眼睛去看调音器上面的指示灯来判断音的高低,一旦离开了调音器,将会不知所措,这真的很可怕。有时现场演出时受气温的影响,扬琴要随着一些管乐的音高變化随时调整,而且也不是按照国际标准音的物理音高来调,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调出相对音高,这时候如果不用耳朵听,而是一味地依靠调音器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可见,听觉在扬琴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了。
(二)视觉的重要性
扬琴的音位排列跟任何一种乐器都不一样,既有纵向排列,又有横向排列,再加上扬琴的音域相对较宽,常见的有四个八度之多,而且不同的音区其排列方式又不一样。由于其音位排列的特殊性,使得在扬琴演奏时必须要依靠视觉的配合才能完成,要想演奏的准确无误,首先要看准了其具体的音位在哪儿,然后再去“瞄准”击弦。有时演奏多声部音乐时往往出现一只手在高音区,另一只手在低音区,双手之间离得又比较远,其中高音区的手是纵向移动,而低音区的手却在横向移动,这就给击弦时的命中率带来了很大困难,此时若是离开了视觉是根本无法完成的。除了在演奏时需要依靠视觉来配合看琴之外,还要看乐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谱演奏(简称视奏)。视奏是器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尤其是当拿到一首新作品时,必需要依靠视奏来完成对谱任务。另外,在合奏、伴奏过程中由于伴奏谱往往较长,又缺乏旋律性,很难完全背谱,也会经常用到视奏。可见,视觉在扬琴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触觉的重要性
扬琴的演奏是通过手持琴竹击弦发音的,触觉是指演奏者手持琴竹击弦时接触琴弦的感觉。不同的触弦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音色和演奏效果,触弦时距离琴码太近音色呆板、僵硬,距离琴码太远时音色松散、发虚;触弦时太靠近竹头前端或后端,音色嘈杂刺耳,靠近竹头中端,音色干净圆润;触弦时速度快,力度强,音色饱满厚实,触弦时速度慢,力度轻,音色柔和单薄;触弦时手臂松弛,腕指联动,音色灵巧,富有弹性,触弦时手臂僵硬,腕指不协调,音色呆滞,缺乏灵性。因此,触弦时的位置、角度、力度、速度是决定扬琴音质、音量的关键所在,触觉的训练是扬琴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扬琴教学中“三觉”培养的途径
(一)听觉的培养
扬琴教学中的听觉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注重音高训练。可以借助钢琴先从协和音程(一度、八度、纯四度、纯五度)练起,然后逐渐过渡到较协和音程(大小三六度),最后再到不协和音程(大小二七度、增四减五度)。训练时要将听辨与视唱有机结合起来,要将固定音高与相对音高结合起来,要将旋律音程与和声音程结合起来。二是注重音色训练。首先要学会听辨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高音区明亮、清脆,中音区圆润、秀丽,低音区浑厚、丰满。其次要注意区分不同演奏方法时的音色特点,反竹演奏纤细明亮,富有穿透力;拨弦演奏晶莹剔透,好似繁星点点;刮奏时清澈连贯,仿佛潺潺流水;泛音演奏华丽空灵,温婉静谧。方法不同,音色各异,注意甄别,择优弃劣。三是注重调音训练。作为一名扬琴演奏者务必要养成勤调音的习惯,精准的音高不仅有助于培养演奏者敏锐的听觉能力,更能刺激其听觉神经,提高练琴效率。演奏者平时只要发现琴音不准就要勤动手,不要等到所有的音都不准了再去调,这样费时又费力,效果不好,更有损于演奏者的听觉细胞。一开始可以借助调音器来调单音,然后逐渐完成分律,最后再运用八度扩展的方法向高低音区进行延伸,直至将所有音都调准为止。这一过程比较漫长,要持之以恒,不能一蹴而就。
(二)视觉的培养
扬琴教学中的视觉培养可以从“视琴”和“视谱”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学会“视琴”。扬琴音位排列的特殊性决定了扬琴初学者要依靠视觉去看琴找音,在这一阶段要学会适当的背谱,这样才能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音位上,才能提高击弦的命中率。当然演奏者在“视琴”的过程中也不能过于专注,死盯着手不放,这样反而会更紧张,会导致更多击弦失误,要学会用眼睛余光“视琴”,要看到整个琴面,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音,尤其是在演奏多声部音乐和快速音阶时更是如此,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这样更有利于双手的协调配合,有利于手臂的上下和左右移动。二是要学会“视谱”。扬琴初学者既要“视琴”,又要“视谱”,往往顾此失彼,因此必须学会如何“视谱”。当学生对扬琴的音位排列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就要把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视奏上来,视奏是扬琴学习者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特别是在伴奏、重奏、合奏过程中更是如此。视奏时演奏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视谱上,无暇顾及琴面上的音位,演奏者只能靠感觉去找具体的音位在何处,视奏的对错与好坏只能通过听觉来判断,视奏时要有宏观视谱的意识和超前的思维意识,在演奏前一句的同时目光要转向后一句,这样音乐的思维才不会中断,演奏才会连贯。三是要学会“视人”。在伴奏、重奏、合奏时,目光除了学会视谱之外还要用余光去看独奏者的肢体语言,重奏时其他同伴的呼吸,指挥的各种手势,要做到兼顾与配合。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演奏者可以从独奏开始,逐渐过渡到伴奏、再到重奏、合奏,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视觉能力。
(三)触觉的培养
扬琴教学中的触觉培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击弦训练。扬琴击弦是演奏的基础,扬琴演奏的工具琴竹是不固定的,它的命中率和音色由演奏者来控制,击弦时琴竹接触琴弦的位置、角度、力度,手臂力量的传递、回弹时的高度,手腕的放松程度,都依靠演奏者的感觉来完成。因此,扬琴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击弦训练,击弦时手臂一定要松弛,力量要集中,琴竹触弦必须在竹头的二分之一处,双手基本与琴码保持平行(高音区右手琴竹可略向左倾斜,低音区左手琴竹可略向右倾斜),击弦后迅速放松回弹至预备位置(琴竹与琴面的夹角大约60°-90°),音区转换时,手臂移动要自然,双配合要默契。二是拨弦训练。拨弦是扬琴演奏中的一项特殊技法,拨弦时琴竹的尾部(以下简称竹尾)與琴弦的夹角成90°,竹尾先向身体内侧倾斜成45°,在用力的同时琴竹往上挑,角度逐渐加大,最后滑离琴弦完成拨弦。这样奏出来的音干净、饱满,富有穿透力。相反若是一开始竹尾与琴弦的夹角大于90°,就会导致竹尾跟琴弦的接触面积过大而出现力点不集中,音色松散、沙哑;若竹尾跟琴面的夹角大于45°,则可能导致竹尾把藏于所拨之弦下面的缠弦拨响,导致音色浑浊、杂乱。同样,滑拨技法也是如此,上下滑拨时竹尾与琴面的夹角大约成60°,若大于60°,用力过大则滑拨受阻不流畅,音色呆板,僵硬笨拙,缺乏连贯性;若小于60°,用力过小则滑拨力点分散,音色晦暗,虚无缥缈,缺乏清澈感。这种角度与力度的掌控凭的都是触觉,轻重、缓急、刚柔、内外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三是手臂联动训练。扬琴的呼吸体现在各种大小不同的肢体动作中,没有了联动,音乐就缺乏了灵性。扬琴演奏中的手臂就像一个杠杆,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只不过我们平时看到的是侧重于某一部位的运动罢了,如有时以指关节为轴心,有时以腕关节为轴心,有时以肘关节为轴心,有时又以肩关节为轴心等。其实扬琴的演奏过程就是一个手臂联动的过程,演奏者一定要学会联动,学会带动,学会转换,如音乐由慢渐快时,演奏者开始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腕,手腕带手指,伴随着音乐速度的越来越快,动作幅度越来越小;反之亦然。肢体语言的融入使得音乐富有了律动和灵性,动作的转化,力量的传递,本身就是一种触觉的运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协调运用手臂动作,感受触觉不同所带来的各种微妙变化。
由此可见,扬琴教学过程中的“三觉”(听觉、视觉、触觉)直接关系到扬琴演奏的效果,也是演奏者不可或缺的演奏技能,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与培养,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全面提高音乐感知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