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属于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可以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培养学生树立最基本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5-01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5.065
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知识的学科,小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后期的培养,很难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上理解数学知识,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应格外关注动手操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将会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直观教学的价值。
一、动手操作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内驱作用。只要学生拥有学习的兴趣,就能促使学习效率的稳步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到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单一地讲解,可能会让整堂课显得枯燥乏味,无法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教师的动手操作指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圆形物体举例,让学生明确圆和平面图形的差异,然后指导着学生画圆,让学生大胆尝试。这样通过全体的参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动脑动手,积极投入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多种画圆的技巧。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到操作实验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让学生的兴趣有所高涨,从而带领着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数学概念
小学生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因为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会将直观看到的事物作为感兴趣的对象,但如“数”“概念”等抽象的词汇,不容易让学生接受,在认识上有所模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从具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教师应积极的借助于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加以观察并分析,从而逐渐上升至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圆锥体积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就是除以3,之所以会忽视,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除以3的意义,同时也没有关注圆锥和等底等高圆柱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分工合作,同时动手制作等底等高圆柱,指导学生将沙土倒入圆锥中,然后再将其倒入等底等高圆柱中,让学生观察倒入的次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联系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相关的问题,从而明确除以3的具体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有助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抽象的物体在人脑海中出现的视觉表象,这是一种具体的思维和能力。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相对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其中,最为关键的渠道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各种几何形体的具体特征,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各式各样的表象。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长方体模型观察具体的特征,经过触摸、伸展等具体的实践,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等,经过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引导着学生探索点、线、面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上升至三维空间观念。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动手操作就是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系列内容时,需要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通过测量身边的实物,比如课本、桌面和黑板等的具体长度,算出其具体的周长和面积,然后从实物数据中,强化对一系列单位名称的理解。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先利用线段勾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勾画的图形中有哪些是三角形,又存在哪些其他的图形。由此,让学生对线段的定义更加明确,同时也强化了对三角形的認识。小学阶段接触到的数学知识相对基础,所以动手操作的过程也较为简便,只需要学生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这个过程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明确数学知识源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五、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抽象思维和动手操作的相互结合,可以激发大脑思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更好的锻炼自身的大脑皮质,从而激发创造区域的活跃度。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每一个小朋友拿出七个小花生,把每三个分成一组,分析一共分成了几组?还剩下几个?促使学生初步的感知余数相较于除数来说要小。然后在合理的划分小组,让小组长给每一个组员发放一个图,鼓动学生动手画圈圈,积极的交流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计算余数的算法,余数相对较小。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学会了自己归纳并分析,培养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结语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是小学生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将数学知识和动手操作相连接,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稳步提升,相应的创新意识有所增强,让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加牢固,从而更加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智卯.加强操作训练,发展小学生思维——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旬刊,2013(27):148.
[2] 蒋艳.让动手操作更有效——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J].长三角(教育),201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