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

2017-07-29 16:17端木祥如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共鸣

端木祥如

摘 要:在文学研究体系中,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是受到普遍关注对心理感应现象,其是鉴赏主体在参与鉴赏活动的过程中与鉴赏客体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和交流,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能够让鉴赏者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本文从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入手,对共鸣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文学鉴赏;共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

共鸣是文学鉴赏活动中较为常见的情感体验现象,当对文学作品进行广泛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主人公的形象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且这些情感会深深的影响到读者,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真正进入到作者所营造的世界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完成文学鉴赏工作。所以在对文学鉴赏共鸣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将共鸣现象作为研究重点,对共鸣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为深入学习和掌握文学鉴赏技巧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文学鉴赏中的共鸣

文学鉴赏本身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一致的情感进行创作,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却凭借自身的情感和理解感悟等获得一定的阅读体验,所以说文学鉴赏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主观主义特征。但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却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与一般性质的文学鉴赏存在相应的差异,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具体分析,一般的文学鉴赏者,在开展文学鉴赏工作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往往集中在对作品的感知、体验和理解方面,并且所产生的感悟和理解与个人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文学鉴赏中的共鸣则要求理解的更深一层,要读者在进行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并且能够与作者进行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在一般类型的文学鉴赏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作品范畴相对较为广泛,既包含内容层面,也涉及到形式层面的,既可能会侧重精神思想,也可能会侧重艺术内涵,但是从共鸣角度讲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更为注重在共鸣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等,向作品的内容层面集中,甚至可以说,共鸣就是作者在通过作品传达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扣动读者心弦所引起的。

二、文学鉴赏中共鸣现象的产生

对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共鸣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能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教育和启迪,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也能得到全面发挥。对共鸣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精神教育作用的实现与对艺术根源的诉求存在一定的联系,换言之,要想在文学鉴赏中实现精神共鸣,就应该重点关注鉴赏活动的主体,促进读者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并对文学鉴赏活动的作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文学鉴赏中共鸣现象与此存在一定的联系,即是说,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与读者的悟性、作品的水平等具有密切的关系,读者在对高水平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带入到新的精神境界中,能够促进读者思维的诱发,进而使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情感共鸣。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人在受到感动的情况下心理往往会产生一定感动的点,并且这一点会成为人情感的喷射口,以此为核心完成对作品中画面、物象和环境、氛围等的铺排,最终真正使人感动。在文章中,使人情感产生共鸣并形成发射点的元素有很多,如具体的物象、画面和抽象的氛围等,都会让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所以对文学鉴赏中共鸣的形成进行系统分析,应该注意从多角度加以解读。

对文学鉴赏中形成共鸣的几种现象进行分析,发现不但不同时代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类似的群体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有时即使社会地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所生活的历史条件以及为了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斗争形势存在明显的相似性,也能够促使情感共鸣的生成,这种促进文学鉴赏中情感共鸣生成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社会矛盾存在相似性。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今天在社會上产生的斗争不能看作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但是实际上也与过去的斗争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说,历史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仍然能够带给不同阶级、不同时代的群体一定鼓舞人心的力量。而文学作品则完成了对这些革命斗争的再现,实现了对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诉求和愿望以及革命反抗精神的表达,能够带给今天的读者强烈的情感启发。例如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并且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上的主要矛盾,此时在文学作品体系中我国古代一些反对投降和表达对抗争精神进行歌颂的作品受到重视,正如《诗经》中“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就能够让当时的人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又如在屈原的《国荡》一篇中,存在“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合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一句,也能够激发抗战时期人们不断斗争和奋起的情感,具有明显的启发性质,在文学鉴赏中受到重视。此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等等,也是中华民族的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仇敌忾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和真实写照,因此能够得到反复的吟诵,激发欣赏者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的教育意义也由此实现。

第二,生活处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实际社会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必然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等也受到特定社会关系的影响,并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作为基础性的关系,能够产生对其他多种社会关系的核心制约影响,但是在研究中也不能将生产关系与其他多种关系等同,而是应该结合具体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很多对人们社会生活场景进行重现的作品往往能够激发不同时代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对类似情感的激发。如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黄少一人。”一句中明显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情感,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阶层的人在生活中都能够产生思乡之情,进而形成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真正被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形成的真挚情感所感染。

第三,生活实践经验表现出明显的相通性。在对生活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过程中人类社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并且人们从生产生活中所总结出的经验,大多数能够表现出局部的现时的意义,但是也存在部分经验具有客观真理道特点,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文学作品和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则能够将这种客观真理性进行集中的阐述,表现出人在寻求尊严和自由、正义过程中形成的人道主义情感,正如西方的博爱思想和东方社会的儒家风范共同构成了悲天悯人的特殊情怀,在文学作品中这种情怀能够具体的展现出来,让不同时代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都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正如台湾作家三毛的散文创作表现出明显的生活经验共同性特征,其作品中充斥着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眷恋,“在台湾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可见其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共同情感是在对生活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体现出明显的共通性,东方合群意识在此处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彰显,使读者在对三毛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中国人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能够形成明显的情感共鸣,而这也是三毛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最真挚和最美丽的地方,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由此得到了彰显,在文学鉴赏中能够以共鸣现象对其文学作品的魅力进行深刻的解读。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读者的阅读活动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能够全面促进文学鉴赏教育性的发挥。所以应该保持对文学鉴赏中共鸣问题的高度重视,对共鸣的形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便于能够有效促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切实提高读者的阅读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冀铮. 文学活动中共鸣现象的心理机制探析[J]. 美与时代旬刊,2016(3):34.

[2]黄先政. 文学活动中共鸣现象的成因及意义探析[J]. 中华文化论坛,2015, No.112(8):84-88.

[3]钟洁玲. 译文批评和赏析方法在经典英美文学中的探讨[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8):27-29.

猜你喜欢
共鸣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体验与共鸣:大数据时代场景营销模式研究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论《捉妖记》观影快感生成机制
浅谈合唱与独唱声音训练之比较
谈读字密度在歌唱中的表现
激活思维,让个性在语文课堂飞扬
浅谈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同与不同
关于民族唱法发声技能训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