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2017-07-29 18:51吴家宏
职业 2017年7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导师德育

吴家宏

“回想来职高前,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这样的成绩,读读职高算了。”这句微电影开场白,盛勇钢拍了六次,每一次拍,他都会情不自禁哽咽,甚至眼含泪花。

盛勇钢是宁波建设工程学校的一名学生,同时也是浙江省团代会宁波市5名学生代表中唯一一位中职生、象山县“十佳优秀青年”。尽管成了学妹们眼中的“男神级”人物,他依然难以忘记这些“言语性暴击”。

纠结的情绪一方面源自对过去遭遇的“复刻”,另一方面则是对学校HOPE德育教育的感激。“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突发奇想的创业点子会变成现实!”当站在宁波市创业计划书大赛第一名的领奖台上时,盛勇钢感觉自己“摸”到了未来的轮廓。

在中职学校中,盛勇钢绝不是个案。来自社会的忽视,让无数个“盛勇钢”在成长过程中失去“希望感”,走进“习得性无助”的漩涡中,迷失自我。“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是去寻找一条路,一条能让学生内心得到希望的路。”宁波建设工程学校校长陈列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

初心:接通學生内心的“希望电路”

85%的学生希望在新的学校被尊重与认可,71%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具有期待感,87%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功,但是74%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6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太可能成功。

当这一组直观的调查数据呈现在陈列面前时,他无比震惊:“我们的学生最大的两个需求是被看见、被肯定。”这促使他反思过去以问题为导向的德育模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片面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可能会通过消极的暗示对学生产生负向的强化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开发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发现,人类大脑中存在‘希望电路,正是这个开关,决定了人们幸福与否。那么,如果接通学生内心的‘希望电路,是不是就可以打破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帮助个体走向幸福?”在与陈列的探讨中,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林娅基于对塞利格曼理论基础的研究,开始了关于“希望感”德育的探索与研究,并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HOPE德育”模式。

“HOPE德育”模式包含积极体验(Happiness)、职业规划(Occupational Planning)、正向关注(Positive Attention)/积极人格特质(Positive Personality)、环境支持(Environment)四个方面。

这是一种积极取向的德育教育,主张在道德教育中,首先关注、发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此为核心理念),帮助他们发展职业技能,做好人生规划(主要途径),并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未来的“希望感”(主要目标),同时充分利用校内外环境中的各种资源,构建学生成长动力系统,从而培养充满正能量的“半岛工匠”。

“不难看出,我们对‘希望感的理解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意志(agency),二是策略(pathways)。”谈起对“HOPE德育”模式的理念架构,副校长林娅有着独到的见解:“一个有希望感的人,不光要有意志去实现自己希望的目标,更要有一些实现自己目标的策略和方法,所以希望感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所谓的‘心灵鸡汤,不仅仅是一种愉悦的情感,而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机动系统。”

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认知”,学校引进了测量希望感的量表,该量表使用的是评定量表,包括意志分量表(例题如“我是不是总是积极地追求我的目标”)和策略分量表(例题如“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大量的方法”)。“有些人的希望感天生就很强,这属于特质上的希望感个体差异;有些事情或环境会促使人们的希望感增强,这属于状态上的希望感个体差异。”正是处于对差异的考量,林娅告诉记者,希望感量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以客观且科学地反映个体“特质上的希望水平”和“在状态下的希望水平”。

落地: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感知成长与力量

认知之后,如何行动?这成了摆在林娅面前的一个难题。转机发生在一个爱化妆的女生身上。

“这个女生把头发染成了红色,妆容也喜欢走舞台剧风格,她的仪容仪表成为班级管理的老大难。”林娅告诉记者,当女生的班主任把她带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时,林娅没有急于劝说或者批评,而是主动“请缨”给女生化一个妆。得到应允后,林娅只卸去了女生半边的妆容,又细细地为她描眉画眼。当女生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对比左脸淡妆的清新雅致,竟然难以忍受右脸的“浓墨重彩”:“老师,我到今天才知道,我一直把自己往丑里整了!”此后,林娅成了女生的“美容顾问”。

学校的女生占了48%的比例,爱美是女孩们的天性,何不以此为契机创办一个“女子课堂”?2015年,在林娅的积极呼吁下,宁波建设工程学校有了第一个“女子课堂”。“女子课堂”从学生喜欢的妆容服饰与形体训练入手到站、走、坐姿训练,从插花、陶艺、面点制作到礼仪、茶道、瑜伽、经典诵读,最后落实到学生内心的积累沉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调造自我、发展自我、悦纳自我。为了强化“仪式感”,从2016年开始,学校每年三月三举行女子“及笄礼”。

“女子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林娅给记者分享了一位家长发来的微信。微信中,这位家长激动地写道:“老师,我迫不及待地想和你分享,昨天晚上我女儿把我当闺密一般跟我聊了近一个晚上,和我说起女子课堂手工课的精致、瑜伽课带给她形体和心境的改变,还讲了一些她的心事,我们好久没有这样推心置腹地交流了。自从上了女子课堂,孩子的性格温婉了许多,心也静了很多,在家里待的时间也长了,也会给我们泡杯茶,真是让人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以“女子课堂”为索引,秉持“重在实践、体验过程”的理念,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形成了一系列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工程。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星星点灯”校园爱心公益团队。据悉,“星星点灯”打造了系列公益工程:走进折翼天使,点亮希望之灯;关爱空巢老人,点亮爱心之灯;牵手农村学校,点亮知识之灯;撑起公益之伞,点亮诚信之灯;开始环保当铺,点亮绿色之灯;追寻心动事迹,点亮榜样之灯;倡导文明出行,点亮责任之灯。

“当一位小弟弟拉着我的手问,姐姐,你唱得好听,下次还来吗?当每一次去,这位弟弟大老远都能认出我,乐颠颠大声叫‘姐姐来了,姐姐来了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原来很幸福,自己被需要,有种不想丢下的责任感。”这是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第三次走进培智学校后发自肺腑的感受。而这,成了她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学习的“永动力”。

深入:成长导师团重塑“服务型”德育价值

学生们的蜕变,让陈列和林娅感动又感慨:“当‘分数选择把这群孩子丢下,职业学校能够在另一星空拥他们温暖入怀。”但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能够真正去温暖学生的内心世界,接通学生“希望电路”的是他们的教师。为此,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实施了“学生成长导师制”。

记者了解到,这个校内的成长导师团包括优秀教师、后勤骨干、行政领导、党员教师、心理老师等,覆盖学校各个部门。导师制要求每位导师作为结对学生的第一负责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每学期导师对结对学生进行家访。

为了让结对更加人性化,一方面,学校要求导师与需结对的学生必须进行严格的双向选择。“这打破了过去教师单向选择的强制性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确保结对的成效。”陈列说:“这个做法真正实现了“一对一、个性化、亲情化”的目标。”

另一方面,学校专门成立了“正向心理教练工作坊”,聘请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团队,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扭转教师观念,将教师培养成积极心理教练,从而提升导师团队的专业化素养。

校内学生成长导师团的成立,是宁波建设工程学校将德育价值从“训练”转向“服务”的第一步。目前,学校还借助“林娅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社会辐射力量,成立了校外成長导师团——“成长关爱团”。“这个社会团队来头可不小。”林娅指着一张活动照片说:“有全国、省、市级劳模和县关工委成员、行业先进代表、优秀毕业生、心理专家以及心理医生。”

“成长关爱团”搭建起了优秀毕业生实际报告会、主题教育讲座、新闻访谈、特殊学生结对等平台,将德育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德教育等有机融合,有效地将社会资源最大化。

宁波建设工程学校还把家长纳入到学生成长导师团中来,为了更好地提升家长导师的水平,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平台,对家长进行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的培训。同时,把家长会开成学生专业技能的展示会。建筑班把家长会开成实训演练,每一位家长都能在实训场地找到自己的孩子;美术设计班把家长会开成学生作品展示会,让每一位孩子根据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作品;幼师班把家长会开成近20个节目的文艺汇演,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表演等等。让家长们全面了解子女就读的学校和所学专业,增强家长信心,促进家长对学生成长提供持续有效正向的支持和鼓励。

这正是陈列所期待的。在他看来,学生“希望感”的培育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唯有携手共建包容性、支持性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重塑“服务”德育价值,才能把希望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破土、成长、绽放,让每一段青春的旅程明亮、广博、向上。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导师德育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V eraW an g
导师榜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电网建设工程通用造价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