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视时事评论节目极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除了在传统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中,各类时事评论节目在网络平台中也愈加丰富。同时,我国的时事访谈节目也面临一些问题,如语态单一化现象明显,各地方节目的同质化趋势增加,节目的传播方式有所限制等等,这主要是由于波及社会的商业利益以及电视台的内部机制等因素导致的。为了提高我国时事评论节目的质量与可看性,借鉴外国电视媒体时事评论节目的有效经验,本文建议通过提高评论价值、选择重点新闻以及开阔传播渠道等方式进行改进。
关键词:时事评论;节目;传播
1 引言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以及传播力度的扩大,各个国家地区都推出了众多时事评论节目频道,专门通过电视或者广播对最新的时政、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新闻信息进行介绍以及点评,是现代公众了解国家大事,理解政治时事、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时事评论节目多为新闻类点评节目,1980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推出第一款新闻事实点评节目“观察与思考”,从此打开了我国点评类节目的大门。经过近10年的发展,1993年,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焦点访谈”系列节目,至今都具备很深的群众基础以及传播影响力。2008年起,央视又推出了“新闻1+1”节目,与之前的新闻评论节目不同,“新闻1+1”节目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进行拍摄,专门针对最新的时事政治话题,由一个主持人与一个评论员进行互动访谈,为公众展示最新的新闻解读信息,这对主持人以及评论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很高。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对内的时事评论类节目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传统的节目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而如今的节目更加关注社会,更加重视现实生活,贴近公众的视觉,更能够激发观众的共鸣,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对外传播中,随着国力的增加,话语权的需要,这些年各个外语媒体亦加强了时事评论节目的构建,并力图与国际一流媒体接壤,加强对于国际新闻时事的多元化解读。
2 时事评论节目现状
2.1 时事评论节目类型
2.1.1 评述结合型节目
电视新闻节目常见的播出形式是评述结合,评论意见信息与新闻内容各自占据50%左右的比例,在播放的过程中,两种类型的内容穿插播放,从而达到边播放新闻边进行点评的效果,如“焦点访谈”系列节目,就是以专门的镜头来播放现实新闻,而以另外的镜头来播放邀请的专家点评的内容,实现评述结合,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新闻的内涵。
2.1.2 主评论型节目
除了将评论与新闻以1:1的形式进行展示,更多的节目选择以评论为主进行展示。用言简意赅的表达将时事新闻进行概括,保证所有的重点信息都囊括在内,再进行评论性的发言,一般而言,以评论为主的新闻节目两者内容比例约为4:1到5:1。新闻评论信息往往以新闻事实为基础。如央视推出的“新闻1+1”栏目,由节目方对重点新闻进行介绍后,主持人与评论人员进入问答环节,且问答环节占据80%的时间。
2.1.3 两种类型节目对比
评述结合类型的时事点评是新闻类节目在媒体传播中的探索成果,但是目前主流的时事评论节目仍然更偏好主评论类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与速度都有了重大的飞跃,很容易在各种社交平台以及新闻APP中獲得最新的时事新闻内容,但是却缺少获取优质评论的平台,难以透过新闻事实观察理解其背后的深意。而主评论形式的时事评论节目则为公众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体现出电视时事评论类节目的真正魅力所在。
2.2 国外经典时事评论节目介绍
2.2.1 Keiser Report 节目
Keiser Report是一档著名的经济评论电视节目,它的主持人具有深刻的经济评论功底,并且由于其对于银行家的暴躁脾气而闻名于世。Keiser Report节目的目的是为公众提供全球各种经济类新闻热点背后的丑闻现象并加以言简意赅的分析,帮助公众更好的了解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该节目每周仅播出3次,每次持续的时间为30分钟,节目主要由两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由主持人进行主持,偶尔也会邀请行业大咖加入,对近日最流行的经济财经类时事问题进行讨论,收集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并进行简单的点评。第二个环节中,主持人会邀请特邀嘉宾参与到讨论中来,针对第一环节提供的信息展开评论,除了揭露出一些丑闻现象,常常也会涉及到流行的互联网等话题。为了增加节目人气,Keiser Report节目有时也会邀请其他行业的人员加入,如曾经邀请英国喜剧演员Russell Brand对虚拟货币话题发表看法。这一举动能够让节目更接地气,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2.2.2 The Big Picture节目
The Big Picture节目属于杂志类型的新闻评论节目,推出以来一直维持着较高的人气追捧,播出频率很高,每天持续播放1小时。目前是RT的王牌节目之一。The Big Picture节目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将内容区分为不同的版块,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了解经济政治话题,也能够对科技、环保等新闻有所了解,The Big Picture节目以丰富的表现方式将新闻及其解说变得多样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Rumble”板块中,节目方会邀请保守派人员与自由派人员进行讨论;而“Need To Know”板块则是专门的政治话题讨论时间;“Screwed”版块仅涉及到最新的经济财经类时事及其点评。The Big Picture节目拥有上10种不同的版块,但有意思的是,版块的播放是没有规律的,节目方会根据当天的新闻决定应该以何种版块进行播放,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期节目会播出什么。
2.2.3 《20/20》节目
20/20节目是美国上线很久的新闻点评类节目,由ABC进行独家播出。该节目的内容来源涵盖面十分广,不仅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热点问题,还有健康问题、儿童问题等其他平台鲜少涉及的话题。每周仅在周一播出一次,每次播放会将所有的内容区分为2-4个不同的小专题。每当一段专题的内容播放完毕后,不仅评论员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节目方还会邀请记者来到现场,谈论自己对于该新闻的看法以及最新进展情况。节目方拥有强大的实力,早期的主持人是芭芭拉·沃尔斯特和休·唐斯,都是新闻播放、采访界的翘楚。20/20节目拥有很高的人气,并且发展至今都未曾遇到过真正的对手。endprint
从国外几档不同类型的时事评论类节目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时事评论节目往往与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息息相关,更为直接的表达,幽默调侃的语言,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方式贯穿在整个节目架构中,而中国受儒家文明的影响,在评论的叙事风格和观点表述方面,更加温,中庸,留有余地。
3 我国时事评论节目问题分析
尽管我国的时事评论类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3.1 语态僵化现象
著名新闻工作者孙玉胜曾经在节目中提到,我国传统的时事评论类节目在播出的时候,一致面临程度不一的语态僵化现象,在我国新闻人士的传统理念中,在播放新闻的时候,只有以正式的语气进行播放以及解读才能够为公众带来权威感,同时他指出,我国的时事评论类节目急需要一种新的叙述方式,而这种的新的叙述方式应该从改变语态开始,电视台应该思考如何通过现有的语言吸引观众[1]。
3.2 栏目同质化倾向
除此之外,我国的许多地方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时事评论节目,但是大多数节目缺乏创新,而是一味的模仿其他地区的做法,导致我国许多时事评论类节目具有同质化的趋势。如曾经“焦点访谈”栏目十分火爆,以其独特的见解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于是许多地方电视台立马推出的“小焦点访谈”系列节目,尽管各地都采取了访谈与新闻结合的形式,但是在新闻素材的选取以及评论见解上都不能保证质量。“实话实说”节目的火爆,让许多地方电视台都成立了演播直播间,但是缺少高专业水平的新闻主持人以及点评人士,节目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自己的特色与生命力。
3.3 传播方式局限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手机看新闻时事,但是传统的时事点评类节目需要借助电视或者广播渠道进行播放,渠道的限制使得新闻节目失去了部分观众。尽管某些经典的新闻时事节目访谈片段会在微博以及朋友圈被公众疯狂转发,许多人仅通过短短的几分钟视频,并不能很好的了解整件事情的來龙去脉,反而会让人陷入思考困境。近年来,随着CCTV等平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APP,观众也可以通过手机来收看直播,但是采取该方式的人数还是比较少,没有取得预期的火爆效果。
4 制约我国时事评论节目因素分析
影响到我国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商业因素,电视台内部人员因素等等。
4.1 商业因素影响
商业利益的制约是影响我国实施评论节目传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商业模式是现代媒体无法躲避的问题,特别是在财经、民生类新闻的报道中。有人提出,某些“现实的社会世界”其实是媒体为了广告商的巨额利润,按照他们的意图来进行偏激评论,或者是为了满足公众需求而降低新闻内容质量,选择有趣而价值低的内容进行播报,从而使得许多观众受到影响,间接影响了观众的价值观,一旦更换节目的内容,试图做出改进,也容易导致节目的观看率下降,失去大部分观众[2]。
4.2 内部机制制约
电视台内部机制的制约也会影响到时事评论类节目的传播。新闻评论节目很重视时事新闻的时效性,每制作一期节目,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从前期的新闻素材收集,记者采访,到新闻点评以及节目拍摄,往往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是目前我国许多电视台尚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机制,无法进行人员与资源的协调来保证时事评论节目的质量,除此之外,也缺少专业程度高,视角独特,了解新闻传播机制的优秀主持人以及策划人,使得大部分时事评论节目制作效果差强人意。
4.3 画面表现力局限
电视时事评论类节目需要同时借助电视画面以及评论声音来进行展示,但是对于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点评的部分必须通过声音来进行传递。而某些地方的电视台为了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度,截取的图片与视频往往是某些渲染力度很强的、甚至是带有夸张色彩的资料片段,与现实现状有所偏差,不能传递给观众真实的情景,但是仍然许多观众会被这些图片与视频吸引,将注意力放在“出席人物”等图片视频上,忽视了新闻背后的点评,不利于有价值的思想传播过程[3]。
5 提高时事评论类节目传播效果对策分析
为了帮助我国各个电视台提高新闻时事访谈类节目的收视率以及节目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5.1 重视评论性的提高
时事评论类节目的生命力在于评论的质量。因此,对于任何电视台来说,为了保障访谈节目的质量,都必须对新闻时事的点评进行严格的审核,将评论的质量放在首位,改变传统上评价事实的做法,逐渐向理论论述转变,用自己独特的观点建议来说话。在事实访谈类节目的播出过程中,不仅需要概括展示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也要展示该事件背后的原因与推动力量,从而得出相应的启示以及未来的应对方案等。“新闻1+1”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追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能够邀请专业的点评人员提供具有特色的见解。但是在国际频道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嘉宾语言的限制,评论的专业水准也会大大受到限制。
5.2 关注重大时事热点
电视媒体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起到舆论监督的效果,但是电视节目在选择素材的时候,不应该将全部的重心都放在重点舆论导向的事件上,而应该全面的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的新闻。很多年前的“焦点访谈”节目就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在选题上会涉及不同的新闻类型,瞄准了社会热点的同时,为解决社会难题提供了想法与对策。时事访谈类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关注,除了需要精湛到位的点评之外,还需要选择优秀的素材,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在素材选择过程中,需要选择与社会发展模切相关的重点事件,让新闻更加具有传播的价值与意义[4]。
5.3 关注新媒体渠道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渠道是新闻评论节目应当关注的重点渠道。尽管目前许多经典的电视访谈节目片段会被热心的观众上传到微博以微信等社交平台,得到众多的转发量,促进其传播,但是却远远不够。新闻时事节目可以考虑与各大网络媒体以及电台进行合作,推出专栏产品,定期推送有价值的精选栏目,精准定位观众人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节目的知名度与收视率。
6 结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公众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接触到新闻的渠道。电视时事评论节目不仅能够为公众提供最新的新闻介绍,还能够邀请到权威专业人员对新闻内涵进行解说点评,极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我国相继出现了“焦点访谈”,“新闻1+1”等著名的时事评论节目,然而,我国的时事评论节目还面临诸多问题,如语态僵化现象明显,各地方节目的同质化趋势增加,节目的传播方式有所限制等等,这主要是由于涉及社会的商业利益以及电视台的内部机制等因素导致的。为了提高我国时事评论节目的质量与收视率,应当通过提高评论价值、选择重点新闻以及开阔传播渠道等方式进行改进,促进时事评论节目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梦苏.浅析电视新闻短评类节目语言风格研究的意义[J].新闻传播,2015(8).
[2] 卢和光.谈话类新闻评论的节目特色分析——以《锵锵三人行》为例[J].东南传播,2015(2):117-119.
[3]宫晓雷.电视媒体新闻评论节目研究[J].新闻传播,2016(7).
[4] 李明珠.我国谈话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创新研究[J].青年时代,2016(13):74-75.
作者简介:程晶(1982.12)女,民族:汉,籍贯: 山东济南,职务:制片人,职称:编辑,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 中央电视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