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核雕,顾名思义,是利用各种坚果核进行工艺雕刻的一种技艺。在我国,核雕的主要材料为桃核和橄榄核、杏核、松子等为雕刻原料。核雕在我国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宋代,到明代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风行一时。明宣德皇帝更是酷爱核雕,并极为赏识核雕圣手“夏白眼”的高超技艺。天启年间,核雕更为盛行,上至皇帝,下至一般士大夫,很多人对此爱不释手。明熹宗不仅喜欢收藏核雕,甚至还亲自操刀雕刻,他创作得“五鬼闹判”被视为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在民间,著名核雕艺人王叔远创作的“苏东坡泛舟赤壁”成了后世核雕的经典。核雕经过上百年的几度兴衰,在改革开放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核雕等到空前的发展。
我从事核雕十几年来从桃核到橄榄核又回到桃核上来,历经曲折,为认为还是桃核雕刻能出精品而且每件都是孤品,更能体现出核雕的价值和内涵。下面主要谈谈这几年桃核的雕刻心得:
桃核雕刻在最初构图设计还是到最后的细部处理都比任可一种核都具有挑战性,每件作品都是不可复制。但是桃核能雕出精品不是一般的工匠所能达到的,不但要有娴熟的雕刻技艺,而且自身要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一件好的核雕作品首先看作品的內涵,其次看雕工。我们在评价一件艺术品的价值时,就题材而言应看其是否立意新颖,构图是否合理,是否包含了某种值得回味的意韵,所体现的文化和意境。所以题材本身就代表了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件立意高远,题材新颖的艺术品,其价值无法估量。如《苏轼夜游赤壁》核舟之所以被人们崇仰至今,是因为除其刻工的精美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王叔远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题材。其次看刻工和布局。一件核雕上品,在刻工上往往线条清晰流畅,刀法自然,深浅恰当,精细入微。而劣质品的刀法往往拖泥带水,模糊不清。在布局上,优秀作品一定是符合恰当的比例关系,特别是人物作品,头、躯干、手足的比例关系准确,人物之间要有互动。如雕刻竹林七贤这样的题材不但要表现自然的竹林风光,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安排合理相互有联系有交流,不但要融入背景还要突出人物注重主题,还要看布局是否合理疏密有致,主次分明符合常理,避免人物呆板
孤立。
第二看作品的神韵。神态和韵味是一件作品的“灵魂”,“形神兼备”的作品才是核雕中上层之作。人物作品是否有神,重点要看人物脸部的肌肉表达和眼神表达,同时还要看人物的动态表达,衣纹线条流畅自然。特别是场景多人物的作品更要注重构图布局和意境的表现,融入文化内涵,突出文人气息。如羲之戏鹅这种题材不但具有文化内涵和高远的意境,而且能表现出古代文人雅士的高尚品质。这样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核雕作品,更是一件有文化有内涵的艺术品。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有把玩和收藏的价值。所以一件好的核雕作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题材,其次再有一个好的雕工,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都具备了才不失为一件精品。
现如今核雕艺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核雕人才辈出,尤其美术院校学生的加入,今天的核雕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高雅、古拙、精细、玲珑。当我们细细品味一件件核雕艺术品时,不仅为它那“方寸之内,气象万千,天地虽小,意境无穷”的艺术感染力所陶醉,更为微雕艺术创作而骄傲。endprint